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1492—1945 說說歐美那些事兒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一百二十四章——美利堅的誕生(16)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一百二十四章——美利堅的誕生(16)

獨立戰爭結束之後,美國人民欣喜若狂,沒想到阿沒想到,居然真的贏了,居然真的把英國給幹趴下了。北美獨立戰爭中美國能夠獲得獨立的艱巨性和一級白板闖過地獄級副本差不多。在戰爭過程中,人們開始對一個人刮目相看,等到戰爭勝利之後,人們簡直像看待神一樣看待他,發自內心的擁戴他,取得了人們完全的、毫無理由的信任,這個人就是大陸軍總司令華盛頓。

上一章提到過,華盛頓是如何成了大陸軍總司令的,而且總司令的位子可不是那麼輕輕鬆鬆就能坐的,鬧不好就要掉腦袋的,而且掉腦袋的機率還很大的。由此可見,華盛頓在這群人眼裡的地位怎麼樣。

雖然在剛開始的時候,華盛頓還得不到人們的認可,聲望不高,但是隨著戰爭的進行,人們逐漸對華盛頓逐漸改觀。在包括長島戰役之內的一些列紐約戰役之後,18000名大陸軍只剩下了不到4000人,被初期的勝利衝擊的頭腦發熱的人民們被這一大桶帶著冰塊的冷水兜頭澆下來之後,發熱的腦袋立馬就清醒了,而且大陸軍中很多士兵已經到了當初徵召時的服役年限。這是第一次危機,也是美國最接近於失敗的那一刻,就好像是拳擊擂臺上的兩個拳擊手,一個瘦小的一個強壯的,瘦小的拳擊手剛開始時的時候使出了一通“王八拳”,看上去聲勢很足,氣勢昂揚,但是沒給對方造成多少傷害。當那個強壯的拳擊手一擊重拳打過來之後,一下就把那個瘦小的給打地上起不來了。現在裁判正在讀秒,等讀秒一結束,擂臺賽也就結束了。就在所有人都認為比賽已經結束了的時候,華盛頓扛住了壓力,他用他自己的堅持和能力,重新給了人們以希望,讓人們鼓起了再戰的勇氣。

在這之後的177年,雖然大陸軍取得了薩拉託加大捷,但是北美的局勢卻並沒有發生有利於大陸軍的轉變,豪將軍的南下,布蘭迪萬河戰役的慘敗,北美殖民地首都、大陸會議所在地費城的陷落,戰事的糜爛,戰況的不順利,大陸軍士氣低迷,政治上也是如此。在這種情況下,華盛頓還是用著自己的意志,自己的堅持,扛了過去,在貧瘠的福吉谷,華盛頓帶領著大陸軍度過了這最艱難的歲月。之後由於法國等國的加入,戰事逐漸好轉,並且逐漸取得了主動權。而且華盛頓還取得了約克鎮戰役的勝利。

我們總是說,歷史的發展有著其客觀的規律,看似任何偶然性的事件中,總有其必然性。我們承認歷史的客觀發展規律,比如說社會的更替,從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再到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等,但是我們不可否認有一些驚才絕豔的人物會對歷史產生深刻的影響,加速或者延緩歷史發展程序,甚至讓歷史河流為之改道,我覺得華盛頓就是其一。

如果沒有華盛頓高超的指揮藝術和果敢的戰鬥品質,沒準等到了1777年元旦的時候,大陸軍就已經煙消雲散。如果沒有他如同磐石一般的意志,大陸軍就可能撐不過1777—1778年的冬天——這黎明前最黑暗的時間。雖然沒有華盛頓,最後北美十三州肯定也會獨立,但是就不知道是什麼時候了,一戰中的澳新軍團、加拿大軍團還是英軍的作戰序列,。

華盛頓讓美國獲得了新生,這是其一,其二,他對於美國究竟採用什麼樣的政體起到了關鍵的作用。戰爭勝利之後,新生的美國到底是一個什麼樣政體的國家,還有很多爭論。因為當時的歐洲基本上都是君主制國家,比較有名的只有荷蘭是一個聯省共和國。於是,就有華盛頓的部下給華盛頓寫信,勸華盛頓登上王位。這是完全可行的,憑藉著獨立戰爭中的巨大威望,美國人民對華盛頓那是發自內心的尊崇,就算是華盛頓黃袍加身,人們也會一個勁兒的支援,而且原來的那些“英王派”也會支援。所以,這王冠對於華盛頓來說唾手可得,只要華盛頓登高一呼,就是他的了。但是華盛頓沒有,他回信嚴厲地把他的部下罵了一頓,說不知道我的那些言論、行為竟然讓您對我產生了這樣的想法,我在這告訴您,我一點都沒有相當國王的念頭,誰想當國王那誰就是我的敵人,希望您以後不要再說這樣的話。就這樣,新生的美國脫離了君主制,選擇了它自己的道路。。

等到後來,當後世的美國人打算為他們的國父華盛頓建立一個紀念碑的時候,清朝名臣徐繼畲曾這樣評價華盛頓:華盛頓,異人也。起事勇於勝廣,割據雄於曹劉,既已提三尺劍,開疆萬里,乃不僭位號,不傳子孫,而創為推舉之法,幾於天下為公。其治國崇讓善俗,不尚武功,亦迥與諸國異。餘見其畫像,氣貌雄毅絕倫,嗚呼,可不謂人傑矣哉!美利堅合眾國之為國,幅員萬里,不設王侯之號,不循世襲之規,公器付之公論,創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華盛頓為稱首哉!

當戰爭結束之後,華盛頓並沒有擁兵自重,緊緊抓著軍權不放,在他眼裡,大陸軍存在的意義就是為了讓殖民地從英國的殖民統治中解放出來,現在目的已經實現了,那大陸軍也就沒有了繼續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於是,在《巴黎和約》簽訂後不久,華盛頓就遣散了他一手締造的大陸軍。在新澤西州的洛基山,他向追隨了他多年的士兵們發表了精彩的告別演說:“你們在部隊中曾是不屈不撓和百戰百勝的戰士;在社會上,也將不愧為道德高尚和有用的公民……在抱有這樣一些願望和得到這些恩惠的情況下,你們的總司令就要退役了,分離的簾幕不久就要拉下,他將永遠退出歷史舞臺。”演講中的這個“他”,指的是華盛頓。在和士兵們告別的兩天之後,華盛頓渡過了哈德孫河,向大陸軍中的主要軍官們作最後餞別,這也是他們最後一次與自己生死與共的司令官聚集在一起了。他們為離別的悲傷而打動,紛紛淚沾衣襟,為了舒緩這種感覺,人們無數次的擁抱、乾杯,希望永遠記住彼此之間的體溫,希望用酒精麻痺自己的神經。

在這之後,華盛頓還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向代表著人民權力的大陸會議,交還在第二屆大陸會議中授予他的總司令之職。在12月23日,舉行了華盛頓的辭職儀式。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每次當我看到華盛頓的卸任儀式的過程,我總會想,如果華盛頓是中國人,那他的儀式應該是怎麼樣的?在我腦海中,應該是這樣的:在華盛頓正式辭職的那一天,人群早早地就等在了會議室的門外,沿著道路兩旁站起了長長的佇列,人們翹首望著道路的盡頭,焦急地等待著華盛頓的到來。人們從清晨等到了中午,這時,道路的盡頭終於出現了人影,他們是偉大領袖華盛頓的儀仗隊,儀仗隊高大挺拔,神情肅穆;在這一百多人的儀仗隊後面,人們打心眼裡愛戴、崇敬的華盛頓騎在一匹雄壯的駿馬上,軍裝上掛滿了熠熠生輝的勳章。華盛頓將軍騎在馬上頻頻向兩邊的人群揮手致意,而人們則報以如同雷鳴般的掌聲和歡呼聲。在這之後,華盛頓將軍站在會議室的門口向人群發表了精彩的演講,一直從中午12點講到了晚上七點,在演講的最後,華盛頓將軍*地向大陸會議和全體人民宣佈辭去身上的職務。聽到華盛頓將軍要辭職,全場大譁,人聲鼎沸,這個說:“將軍,您不能走啊,您是我們的燈塔,照亮我們前行的道路,要是沒了您,我們的道路就看不到了光明!”那個說:“將軍,是您打敗了英國人,但是英國人肯定不會善罷甘休,沒了您,如果英國人再次來犯,還有誰能帶領我們再獲勝利?”還有人說:“將軍,難道您要拋棄我們了嗎?難道您之後不管我們了嗎?將軍,我們不能沒有您!”雖然將軍心意已決,但是架不住人民群眾的挽留,在“大家”和“小家”的選擇上經過了激烈的思想鬥爭之後,華盛頓將軍依然舍“小家”為“大家”,將繼續留在崗位上帶領美國人民走向勝利。

但是華盛頓的辭職儀式不是這樣的,華盛頓的辭職儀式異常的簡單,甚至都可以說成是簡陋:華盛頓將軍走進大會會議會議廳,坐在為他的座位的上,他的座位被安排在了議員們的對面。接著,是由大會會議議長為議員們做出介紹,華盛頓則要站起來向議員們鞠躬表示尊敬,而議員們則不必鞠躬還禮,甚至都不用站起來,只需要用手觸碰帽簷表示還禮即可。最後,華盛頓將軍就發表一個簡短的演說,並交回總司令的職位,而議長也發表一個簡短的講話,表示接過華盛頓將軍手中的權力。

這就是完整的儀式,前前後後僅僅用了幾分鐘的時間,沒有夾道歡迎的人群,沒有開道的儀仗隊,沒有華麗的軍裝,沒有閃瞎人眼的勳章,沒有長時間的長篇大論,也沒有中國歷史上常見的“三辭”,就在這樣一個簡短的、好像都趕不上一個村長的辭職儀式上,大陸軍總司令、美國國父喬治華盛頓將軍正式交出了手中的權杖。或許有人覺得設計這個儀式的傢伙肯定跟華盛頓有著血海深仇,要不然怎麼會讓這麼一個極具紀念的儀式這麼的寒酸,這完全就是想要打華盛頓的臉嘛。你要是這麼想你就想錯了,當時為了華盛頓設計這個辭職儀式的,是華盛頓親密的戰友,也是他的老鄉托馬斯傑斐遜親自設計的,而且為了給華盛頓設計整個過程,他還親自從法國巴黎趕了回來。

之所以傑斐遜設計成這樣,是因為他真真正正的瞭解華盛頓,知道這位老夥計的脾氣。不愛浮華和虛名,當初站出來就過那個燙手的山芋,就不是為了自己的榮華富貴,他覺得自己只不過是盡到了一個公民應盡的責任而已,為了自己的祖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所以,傑斐遜才親自趕回來給華盛頓設計儀式,事實也證明,傑斐遜是瞭解自己老夥計的脾氣的,華盛頓非常喜歡他設計的儀式。

華盛頓在儀式上的講話也如同他的性格一樣樸實謙遜:“現在,我已經完成了賦予我的使命,我將退出這個偉大的舞臺,並且向*的國會告別。在它的命令之下,我奮戰已久。我在此交出委任並辭去我所有的公職。”

劉禹錫在《陋室銘》中寫道“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雖然儀式簡短、樸素,但是有了華盛頓在,它就變得偉大而*。雖然到場的議員們被安排只得用手觸帽表示尊敬,但是他們卻早已心潮澎湃。當華盛頓將軍,這個為了贏得戰爭不僅變賣了家產,而且因操勞過度生出滿頭白發、眼睛也幾乎看不見了的總司令發表講話時,每個人的眼裡都蓄滿淚水。

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不依靠外在壓力,僅僅依靠內心的道德力量就自覺放棄了在為公眾服務的過程中聚集起來的權力。在它以前,人類歷史上曾經出現過形形*的遜位、下野、懼怕各種禍亂而“功成身退”的範例,在它以後,人類歷史上還將出現無數以殺戮、屠城為代價而權傾四海的英雄豪傑,但有了這幾分鐘,那些大大小小爭權奪利、不惜弒父殺子的英雄故事黯淡了;那些裝神弄鬼、沐猴而冠,一朝手握權柄就以百姓為芻狗,運用人民交付的權柄就像運用自家廚房裡的一根柴火棍的所謂“領袖”、“導師”黯淡了;那些大大小小的土洋奴隸主以各種美妙的名義取得“天下”,而後千方百計延宕、推諉,甚至在垂暮之年還死死抓住權力之柄就像抓住救命稻草的“救星”、“偉人”黯淡了……

然後回過頭來,再來看看儀式中那些雖小但是含義深刻的細節。

第一,座位的安排。這是這個儀式開始的第一步。和其它幾個動作一樣,它表達的是傑斐遜以及一代開國元勳們對新制度的理解和想象。當華盛頓走進議會大廈時,沒有人給他獻花,也沒有聽到議員們喊“歡迎,歡迎,熱烈歡迎”的號子。他只是在議員的對面獲得了一個普通的座位。這個座位沒有安排在議員席裡,更沒有人自動讓出中心座位,以營造一種眾星拱月、“緊密團結”的氛圍,而是讓他靜靜地落座在“議員的對面”,這顯示了美國人的政治智慧。因為根據三權分立的原則,國會是一個代表民意的立法機關,而軍事首長則是隸屬於行政分支的武裝力量。美國人最不願意看到的是代表民意的“代表”最後竟和軍隊勾結圖謀不軌。一句話,他們不願意看到“軍民團結如一人”的祥和景象,因而軍事首長和民選代表勾肩搭背、親嘴握手的喜氣洋洋在這個儀式裡就只能束之高閣了。

第二,華盛頓的鞠躬,這是整個儀式裡最核心的動作。傑斐遜以及一個新生國家對軍政關係的思考幾乎全包含在華盛頓的一鞠躬裡了。它象徵了國家的武裝力量對文官政府的服從。也就是從那一鞠躬開始,美國的軍隊便嚴格地置放在了國家之下。軍隊不得參與鎮壓國內百姓,它只是民眾用來抵禦外敵的工具,即只能對外,不能對內,甚至以後的法律明確規定,動用軍隊維護國內治安是違法的。也就是從那一刻開始,美國人就明確了這樣一個理念:即一個國家是不能靠武力來管理的。這樣,一個打下江山的人就沒有順理成章地“坐江山”,一個靠槍桿子打出來的政權,在政權建立以後,就將槍桿子悄然退去。

第三,議員們的還禮。因為既然華盛頓的鞠躬表示的是“國家的武裝力量對文官政府的服從”,那麼由文官組成的議會就再不能“鞠躬”了,否則就成了“多頭政治”。而議員們手觸帽簷還禮,只是為了體現一種溫文爾雅的紳士風度。他們沒有我們通常見到的“秀才遇見兵,有理說不清”的誠惶誠恐,也沒有萬能的救主將權力下放給草民的感激涕零。既然每個人的權利和尊嚴都是天賦的,那麼,你把人民在非常時期自願讓出的部分權利還給人I民就是天經地義的。這用不著解釋,也用不著感激——要感激也只能感激上帝——只需手觸帽簷象徵性地表示一下禮貌就可以了。

在華盛頓卸任儀式之前,多少英才霸主舉行了盛大的儀式?在這之後,又有多少場激情熱烈的儀式?但我覺得,這些大大小小的宣誓、效忠、集會、遊行、磕頭禮拜、言不由衷地舉拳頭、呼萬歲,都將湮沒無聞,惟有這個儀式會永垂不朽。它將會和蘇格拉底的慨然飲鴆,布魯諾的身被火刑,巴黎人攻下巴士底獄一樣,被人們長久記誦。

這就是這幾分鐘的意義,也是華盛頓對世界的意義。

在儀式之後,華盛頓回到了闊別八年的弗農山莊,在自己的葡萄架和無花果樹下過起了一種心滿意足的鄉紳生活。但是樹欲靜而風不止,上帝很顯然不想讓華盛頓這麼早就退休,新生的美國面臨著嚴重的內憂外患,需要他站出來領導美國渡過最艱難的時期。(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