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1492—1945 說說歐美那些事兒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一百二十三章——美利堅的誕生(15)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一百二十三章——美利堅的誕生(15)

所以,這也就是為什麼英國人在約克鎮簽署的投降檔案上,英軍簽署的是英軍陸軍總指揮中將康沃利斯伯爵和海軍艦隊司令西蒙茲,而聯軍在檔案上簽名字的則是華盛頓、法軍陸軍中將羅博尚伯爵和海軍艦隊司令海軍中將格拉賽伯爵。一項北美獨立戰爭中最具有決定意義的一場大決戰的投降協定的簽約人中,代表勝利一方在協定上簽字的只有一個美國人,另兩個都是法國人。所以阿,在當時交戰雙方看來,很顯然都知道大陸軍到底是個什麼樣的角色。

電視中,警察、援兵總是來晚的,總是姍姍來遲。不但在電視中,現實中也一樣,當康沃利斯都已經投降一個星期了,克林頓許諾的援軍終於到了,但是為時已晚。當時,法國艦隊還是在周邊呢,而且法國艦隊的數量還比英國艦隊多了9艘船,所以,在檢視了情況之後,英國進隊匆匆的就跑了。

約克鎮戰役傳到英國之後,引起了軒然大波,人民非常憤怒,而且還把這股憤怒投向了英國政府,英國政府就像是被架在火上烤的魚。英國內閣抵擋不住這巨大的壓力,內閣垮臺了。之後成立的新政府吸取了上一任的經驗,知道這場戰爭估計是打不贏了,因為就算大英帝國在厲害,也不是整個歐洲的對手,瞎子都知道站在美國背後的那一票的身影。所以派出代表與北美殖民地進行談判,最後在1782年11月30日,美國和英國的代表在巴黎簽訂了初步停戰條約。為什麼是在法國,那是因為英美雙方都不願意在對方的地盤上進行談判,而法國和美國關係挺熟,跟英國打得交道那也是夠夠的了,所以,就在法國。

在達成初步條約之後,大陸軍和英軍之間的戰鬥基本上就停止了,經過一番討價還價,英王代表和殖民地代表在1783年9月3日在法國巴黎的凡爾賽鏡宮簽訂了《巴黎條約》,英國正式承認美利堅合眾國的成立。和約共10條,大致內容為:英王陛下承認美利堅合眾國為自由、獨立和獨立的國家;承認美國疆界東起大西洋沿岸,西到密西西比河,北接加拿大五大湖區,南至西班牙的佛羅里達;英美兩國人民從此永久和平,停止在陸上、海上的一切敵對行動並互釋戰俘;英國從從美國境內的所有港口、地區、港灣撤出全部軍隊和艦隻等。

至此,美國贏得了北美獨立戰爭的勝利。

在我們的印象中,或者說我們所學的歷史中,美國獨立戰爭是華盛頓領導的北美獨立勢力反對母國英的戰爭。但是翻閱資料,我覺得這樣一種看法:美國獨立戰爭其實是七年戰爭中英法戰爭的延續。

七年戰爭,因為規模巨大、範圍廣(在歐洲、北美洲和印度等廣大地域和海域展開)、戰鬥慘烈,因此也被稱為“第一次真正的世界大戰”。在這慘烈的戰爭中,真正的獲益的只有英國,英國從法國手中得到了法國的加拿大,可無論是接管新到手的地盤,還是為了還為了贏得戰爭而發行的公債(戰爭結束時,政府發行的公債本息加在一起已經高達1.3億英鎊),英國政府都需要大把的真金白銀,為了解決錢的問題,英國決定從殖民地下手,針對北美殖民地頒佈了《糖稅法》和《印花稅法》,之後又是更加嚴苛的“不容忍法令”和傾向於東印度公司的法令。這些政策的出臺,使北美殖民地和英國之間的關係越來越僵,最終兵戎相見。

不但戰爭是因為英法戰爭,而且在北美戰爭中與英軍交戰的主力,並不是大陸軍。不但大陸軍和英軍完全不是一個量級,而且北美殖民地和英國之間的綜合國力上也不是一個數量級的。當時,北美殖民地總人口還不到300萬,而且不是人人都是傾向於獨立的,佐治亞州就是個例子,在當時,據估計有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殖民地人民是——額,這個詞可能不是很恰當——“吃裡扒外”的親英派。而英國僅僅英倫三島本土就有人口六、七百萬人,如果在加上殖民地人口至少有3000萬。其二,北美殖民地工業基礎薄弱,南方主要是種植園經濟,北方雖然主要發展資本主義經濟,但是還很弱小。而英國工業基礎濃厚,全國工場遍佈,而且感謝瓦特,英國已經開始了第一次工業革命,資本主義工業正在飛速發展。北美殖民地的財力和英國相比也是西瓜和芝麻的對比,英國財力雄厚,在之後的法國大革命中,基本上就是英國出錢、其他國出兵,而北美殖民地則財力匱乏,要不然也不會鬧到打著打著自己的部隊兵變了,也不會出現在大陸軍和法軍匯合時,法軍對大陸軍的“刮目相看”。北美殖民地是沿著大西洋的一長條,海軍在戰爭中的作用十分巨大,但是很遺憾,北美殖民地在戰爭開始的時候,一艘船都沒有,在看英國,有著享譽世界的、戰功赫赫的皇家海軍,所以,北美十三州都在英軍的刺刀底下,英軍想從哪進攻,就從哪進攻,佔據了戰爭的主動權。

在戰爭開始之後,英軍在北美大陸只有6000多人,所以在初期讓大陸軍大出風頭,但是在英國開始認真之後,在紐約發生的一系列戰事中,雖然有著華盛頓夜撤大軍的奇蹟,但是也不能掩蓋18000多人的大陸軍被英軍打得哭爹喊娘、狼狽逃竄的事實。當華盛頓率領大陸軍撤到特拉華河畔時,18000人就只剩下了不到4000人,要不是英軍放鬆警惕,在接到詳細情報的基礎上不作為的話,那根本就不會有華盛頓所謂的“特倫頓大捷”,沒準北美獨立戰爭在當時就結束了。

在教科書中,提到了華盛頓的英明神武、高風亮節、德高望重,但是實際上根本不是那樣的,大陸會議之所以選擇華盛頓為總司令,與他的個人威望沒多大關係,之前提到過的,因為華盛頓是獨立派高層中唯一一個有軍事素養的成員——曾經在英軍中服過役。而且吧,這個總司令的位置並不是一個香餑餑,而是一個燙手山芋,因為大家夥心裡都跟明鏡似的,知道自己有幾斤幾兩,知道自己這小身板如果跟英國這個職業拳擊壯漢打拳擊的話,自己被打趴下的機率要比能把英國撂倒的機率要高得多的多得多,這獨立要是失敗了,這個“大陸軍的總司令”作為匪首之一,那肯定是要到英國刑場的絞刑架上走一遭的。這個危險超高、丟掉小命的機率基本上就是板上釘釘的位置,雖然聽上去特爽,而且還能管著所有的部隊,但是誰願當誰當,老子我還想多活幾年。

北美獨立戰爭之所以能夠取得勝利,還得感謝英國的老對手法國、西班牙、英國對北美大陸財政上的大力支持,在這其中,法國的資金佔了很大的比重,羅博尚的那12萬銀幣,只是其中的一筆而已。法國不但在資金上支援,而且還擼胳膊挽袖子赤膊上陣,大海上法國海軍艦隊與英國艦隊鏖戰大洋,法國陸軍在殖民地與英軍放對廝殺。法國直接在北美十三州參戰的地面軍事力量就超過了16500人,皇家海軍參戰人數達到了75000人,而大陸軍人數最多的年份1776年也就才46000人,1777年就只剩了34000人,1778年為32000人,1779年為27000人,1780年為21000人,等到了1781年約克鎮戰役的時候,總人數就只剩下了13000人,最後兩年人數也在13000、14000左右徘徊。在戰爭中最重要的戰役約克鎮戰役中,法國海軍參戰兵力就超過了15000人,這個數字已經超過了同時期大陸軍的總兵力。

說句實在話,我眼裡的北美獨立戰爭,倒有點像朝鮮戰爭,英國就相當於美軍直接硬上,而華盛頓的大陸軍則是金日成領導的朝鮮人民軍,法國則是充當了中國和蘇聯的角色,資金、武器、軍隊,戰爭結果也和朝鮮戰爭一樣,英國戰敗。有趣的一點是,就連雙方簽訂條約時的情況都差不多,板門店裡的中方代表和約克鎮協定中的兩個法國人簽字。

對於北美獨立戰爭的評價,我就不多說了,我就簡單的當個傳聲筒:是世界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殖民地爭取民族獨立的戰爭,為拉丁美洲殖民地民族獨立戰爭樹立了榜樣;又是一次民主革命,用偉大導師列寧的話說:“現代的文明的美國的歷史,是由一次偉大的、真正解放的、真正革命的戰爭開始的。”好了,傳聲筒時間完畢,書歸正傳。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英國和美國自不必說,美國成了最大的贏家,獲得了獨立,成為了美洲大陸上第一個獨立國家,英國則損兵折將不說,還把北美十三州的殖民地給丟了。在這,我想說一說法國。

其實法國摻和進來的動機非常不純正,之所以派出了人數眾多的遠征軍,估計不單單是為了美國人民的自由,把北美殖民地的人民從英國水深火熱的殖民統治中解救出來,肯定是想著把英國人趕走之後,自己順手來接過北美十三州的地盤,但是剛在七年戰爭中大出血,又在美國獨立戰爭中接著出血,法國已經疲憊不堪,根本無力將殖民地吞進肚子裡,而且本來就一團糟的法國財政至此宣告破產,從而使法國動盪不堪,僅僅五年之後,法國大地上就發生了震驚世界的法國大革命。持續高強度的革命戰爭也讓法國錯過了工業革命的先機,在後來與英國的競爭中,經濟上始終慢了半拍。(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