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1492—1945 說說歐美那些事兒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一百七十二章——德意志帝國的建立(2)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一百七十二章——德意志帝國的建立(2)

在歐洲1848年革命之後,德意志地區的分裂狀況依舊,從政治上來說,這場革命基本上是失敗了,因為沒有達成革命所要達成的目的,而且為了鞏固自身的統治,德意志各個邦國都開始加緊對國內的控制,政治更加黑暗,但是從經濟角度來說,在1850年之後,經濟卻有了非常大的飛躍。德意志煤鋼等重工業產量平均每十年增長一倍多,到了60年代的時候,工業就已經追趕上了法國的步伐。工業的發展,壯大了手裡有錢的資產階級。

一方面資產階級獲得發展,另一方面,封建地主的日子卻有些不太好過,在50年代破產的貴族數量增加,在1856年的時候,普魯士還擁有12339個容克莊園(即普魯士封建地主),其中只有57%能勉強維持所謂的“貴族生活”。在破產和轉換經營方式、進行資本主義經營的選項面前,容克地主們的選擇並不難猜,因此,也就隨之產生了所謂的“解放農民”,普魯士的“解放農民”在本質上和沙俄的農奴改革是一樣的,都榨乾了農民兜裡租後一個銅幣。這一方面,給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資金,也提供了充足的廉價勞動力。

當越來越多的容克地主放棄了原來的封建基礎,導致這些容克貴族對國王、或者說是對普魯士的君主政體的依賴性增加,他們經濟來源的不足使得他們依賴王室給與的津貼,因為農奴制的取消,他們需要王權來賜給權力,進行統治。既然是吃國王的,喝國王的,既然要對國王忠心耿耿,因此形成了容克地主階層的所謂的“忠君思想”,並且在政權上死死抓住不放。

普魯士容克地主階級的分化和資產階級化,是普魯士社會性質的改變,是普魯士統一德國的主要前提之一。普魯士統一德國的代表人物、鐵血宰相俾斯麥就是一個資產階級化的容克貴族。他本身的遭遇就是當時普魯士容克的一個典型代表。

俾斯麥出生在一個勃蘭登堡阿爾特馬克的舍恩豪森莊園祖宅,出生於一個世代容克的家族。在兩歲的時候,遷往了波美拉尼亞的克尼帕霍夫莊園,雖然就財富和社會地位而言,俾斯麥家族並不是第一流的,但是也肯定不是下層的,但是就是這樣一個容克貴族家庭,卻經常面臨經濟拮据、財源枯竭的窘境。直到後來俾斯麥選用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才轉虧為盈,並且大賺了一筆。

第二個特徵,就是當時的關稅同盟擴大了市場,使得小德意志地區(指的是不包括奧地利的德意志地區)的經濟同普魯士逐漸一體化。關稅同盟對內實行貿易自由化,對外實行一定的關稅保護,保證了資本主義的發展。以普魯士為中心的鐵路網建立了起來,它以特有的威力闖入各種舊的生活習俗,使得德意志地區的面貌發生了很大程度的變化,以致於當時的詩人將鐵路稱之為“德意志統一的結婚綬帶”。雖然關稅同盟保障了參加各邦的經濟利益,促進了各邦的經濟發展,但是也使得參加同盟的這些小邦逐漸失去了獨立的地位,不可能實行自主的政策,使得普魯士對各邦的控制力加強。

在這有一點比較有意思,那就是為什麼奧地利沒有參加關稅同盟,如果奧地利參加的話,奧地利的號召力還是在普魯士之上的,按理說普魯士爭不過奧地利,很可能關稅同盟是為了奧地利做嫁衣而不是為了普魯士服務,那為什麼奧地利沒有加入呢?究其原因,還是因為奧地利的內功沒練到家——它的經濟發展水平比普魯士落後。雖然在1848年歐洲革命之後,奧地利也在逐漸發展經濟,但是奧地利的經濟發展水平和資產階級的力量要比普魯士低得多,弱得多,因此,它無法同普魯士或關稅同盟地區實行自由貿易往來或者低關稅政策,因為如果實行的話,自由貿易和低關稅會將奧地利的經濟給拖垮。奧地利有意地建立起了高高的關稅壁壘,不讓德意志各邦的貨物運進來,實際上也就罷自己給禁錮了起來。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等到了60年代的時候,小德意志地區的經濟基本上已經同普魯士一體化,關稅同盟地區形成了共同的經濟生活,完善了共同的語言和這個時期發展起來的共同文化。德意志民族最終形成並得到鞏固,經濟的統一為政治的統一奠定了基礎。

普魯士統一的第三個前提是沙俄霸權的喪失以及俄普同盟的形成。

在拿破崙戰爭之後,沙俄就成了“歐洲憲兵”,“壓路機”的威勢一時無兩。為了方便自己在中歐以及之後西歐的擴張,沙皇俄國需要一個破碎的德意志而不是一個統一的、強大的德意志,因此,沙俄是德意志統一的障礙。在1848年歐洲革命之後,沙俄並沒有被波及,沙皇俄國依舊是德意志統一的最大的國際障礙,保持德意志的分裂是俄國的既定方針。但是在1848年革命之後,實力獲得了很大增長的普魯士卻想著在德意志地區內增大自己的控制力,並在它的領導之下建立德意志各邦的聯盟。

在1849年5月,普魯士想建立一個小德意志“聯盟”計劃,但是這個計劃遭到了奧地利的反對,奧地利沒法不反對。俄國為了自己分裂德意志的方針,也支援奧地利。結果很顯然,普魯士的力量遠沒有強大到能夠抗衡奧地利和俄國這兩大強國,計劃失敗,從而使得普魯士和奧地利之間的矛盾進一步激化。

但是後來,奧地利和俄國因為巴爾幹地區,使得矛盾異常尖銳,而且奧地利還在背後捅了俄國一刀,使得俄國轉變了態度,開始支援普魯士。

國際上,俄國轉變了態度,經濟上,小德意志地區的經濟聯絡日益密切,思想上,統一的思潮已經在德意志的大地上肆意奔湧,甚至一些小邦的貴族都認為統一是大勢所趨,但是德國統一不可能是一個平穩的過程,不可能是如果冷戰結束時的兩德統一那般的和平統一,只可能透過劍與火,讓德國浴火重生。因為奧地利不可能眼看著其餘的德意志地區統一,法國也不可能看著德國強大起來。現在,德國需要這麼人物,來實現德國的統一,正如同大革命時期法國需要拿破崙一般,現在的德國也需要俾斯麥。

正如之前所說,俾斯麥是一個是一個資產階級化的容克貴族,具有非常強烈的功名心,從根本上來說,他是一個重視行動,講究現實,為達目的不擇手段,意志堅強,富有感情,性格暴烈,幹勁十足的人。拯救他所在的容克貴族階級,拯救普魯士的君主政體,是俾斯麥政治思想的出發點。其實他在年輕的時候,是一個鄉村容克,也就是一個封建地主,頑固的保守派,+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以及閱歷的增加,使得俾斯麥逐漸轉變了自己的思想,在普魯士危機時,他登上了首相的寶座,當時,他47歲,在成為首相的一週之後,在1862年的9月30日,他做了非常著名的演說:德意志不可能單獨地、較長的承擔確保德意志蘭安全的軍備,這必須由所有德意志人來承擔。我們不可能透過演說、聯合會、多數決議來進一步達到目的,而是不可避免地透過一場嚴重鬥爭,一場只有透過鐵與血才能解決的鬥爭來達到目的。

這就是著名的“鐵血演說”。俾斯麥的一番話,點名了他的觀點,第一,德國的統一只能有普魯士來主導;第二,德國的統一必須透過武力和戰爭手段;第三,用民族主義的號召來吸引資產階級和其他階級,轉移資產階級議會對政府的對抗。

雖然俾斯麥號召資產階級不與自己對抗,但是明眼人都知道普魯士國王給俾斯麥的任務就是保衛君主專制,繼續和議會過不去,因此俾斯麥的上臺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對。只不過雖然普魯士的資產階級不相信俾斯麥,但是俾斯麥認為要拯救普魯士君主政體和容克階級,首先要做的就是緩與資產階級相妥協。但是俾斯麥又十分清楚本國資產階級的“溫和”特性,說白了就是軟弱性,他知道對付資產階級需要軟硬兼施,而不用擔心資產階級造反。自1863年以來,俾斯麥就非常粗暴地對待議會,公然鼓吹“強權即是公理”,他甚至還在1863年的5月17日,讓國王下令“終結”議會。俾斯麥的強硬行動,一方面是為了打壓資產階級的統治慾望,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讓資產階級屈服。雖然俾斯麥很強硬,但是在他的政策中,卻總是開著同資產階級相妥協的“後門”,比如他繼續執行“新紀元”的經濟政策,提出關稅同盟內部改革和改造計劃;建立一個按照多數原則和選舉組成的關稅同盟議會。

他明白他手中最大的王牌就是掌握著德國統一的旗幟。只要他掌握統一的旗幟,就能得到德意志民族的支援,他所在的容克階級大多數也會支援他,資產階級在統一的問題上也跟他沒有根本的利害關係。但是他一旦實現了統一,他和資產階級的糾紛自然就煙消雲散,不禁普魯士的資產階級會徑直拜倒在他的膝下,德意志各邦的資產階級也會趨之若鶩。“一切都取決於成功”,他正在等待統一道路上取得成功的時機。(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