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1492—1945 說說歐美那些事兒最新章節列表 > 第十八章——宗教改革(3)躍起的浪花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十八章——宗教改革(3)躍起的浪花

在描繪驚濤駭浪之前,我們先來看一看之前那些預示著巨浪的那些浪花。

在十二世紀的時候,法國基督教徒中的瓦勒度派就主張教會應該以《聖經》為唯一真理,不能你們教會說什麼都是什麼,我們應該聽《聖經》的。而且所有人都能上臺傳道,不用非得在教會裡邊有什麼地位。如果只是這兩點的話,可能教會的反應還不會特別劇烈,但是後邊又加了一句:教士的言論並非完全無誤。這下教會就炸了鍋了,像被踩了尾巴的貓一樣,立馬宣佈他們是異端,是不相信耶穌的人,並且大肆鎮壓。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上邊這件事,對於教會來說充其量也就相當於一次農民起義,雖然很令教會震怒,但是還沒太放在心上,畢竟整個教會的上層還是鐵板一塊。而下邊這件事,預示著看似堅不可摧的教會核心已經裂開了一道縫隙。

公元1376年,英國的勒得倭得教區長兼英王皇家神學顧問約翰·威克裡夫在牛津公開指責教會的主決者——說白了就是教皇,說他窮奢極欲,還說他先管好自己教會那一檔子事吧,別自己的事都弄不清還來摻和國王的事。威克裡夫的這一席話就像是向沸熱的油鍋里加了一滴水,使得整個基督教世界炸開了鍋。之前並不是沒有過罵教會、罵教皇的人,但是這些人都沒啥影響力,用咱現在的話說就是“草根”,就是說了也不會引起多大的轟動。可威克裡夫既是一方教區的主教又是英國國王的神學顧問,無論是在教會還是在國王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那是大大的名人啊,說的話是有人聽的,是有大量“粉絲”的,人家話的分量可就不是之前那些“草根”們可比的。

威裡克夫說的話就像是在教皇臉上吐了兩口吐沫又扇了兩巴掌,覺得不過癮又狠狠踩了兩腳一樣,那臉被打得啪啪的 。教皇在聽說這件事之後大為震怒,叫囂著要把這個異端送上火刑柱,但是英國人不答應:不許!這就是名人的好處了,要是個一般人英國人估計就沒這麼大的勇氣了。但是保證威裡克夫不死就已經是英國人的極限了,他們也不敢太過於挑釁教皇和教會的威嚴,畢竟教皇是上帝在人間的代理人,教皇的權威在當時至高無上。

雖然威裡克夫被英國人保護得嚴嚴實實,但是他的那些追隨者可就沒他這麼好的命了,在教會的殘酷鎮壓之下,基本上被殺的乾乾淨淨。就在教會高興著消滅異端的時候,另一個人站了起來接過了威裡克夫的旗幟,他就是約翰·胡斯,中歐波西米亞王國布拉格大學教區長。胡斯並沒有見過威裡克夫,他讀了威裡克夫的著作之後不禁拍案叫絕,並且也開始發表和威裡克夫類似的言論,相當於在教皇的臉上又吐了兩口吐沫、扇了幾巴掌又踩了幾腳。教皇和教會肯定又是大為震怒,用句《三國》的話就是“恨不得食汝肉、寢汝皮”,但是也就是想想,沒轍,因為胡斯被波西米亞人保護起來了。剛開始出來個威裡克夫,現在又出來一個胡斯,都是被啪啪地打臉,可是又都沒轍,估計教皇得被憋出內傷來。但是這回教皇用了一個十分卑劣的手段,他邀請胡斯參加1414年的君士坦丁堡會議,但在胡斯參加君士坦丁堡會議的時候又背信棄義的把他抓了起來,並且在次年7月6日把他燒死在了火刑柱上。雖然之前不斷有被教會稱之為“異端”的思想被提出,雖然這些思想都有各自的追隨者,但是大多數人還是基督教的虔誠信徒,可是教皇的這一把火,燒掉的不只是他深惡痛絕的胡斯,教會的信譽、教皇的威嚴也在大火中化為飛灰,飄飛而去。

在這些水花的背後,是早已躁動不堪的暗流,正是這些暗流,最終掀起了宗教改革的滔天巨浪。現在說一下那些暗流究竟是什麼。

成吉思汗,在我們中國這是個家喻戶曉的名字,他依靠手下強大的騎兵和善戰的將領建立了國土異常遼闊的蒙古帝國。當蒙古騎兵呼嘯而過的時候,帶給了歐洲的不僅僅是恐怖(因為當時蒙古人非常喜歡屠城,還喜歡把人腦袋擺成個金字塔...)、鮮血和征服,還帶來了先進的武器、中國的四大發明之一——*。*的出現,改變了歐洲的戰爭形式。歐洲的城堡,大家應該清楚吧,現在屬於文物,在當時屬於每一個領主都渴望擁有的大本營。因為城堡堅固,防禦力強,裡邊儲存著大量的日用品和軍用物資,就像是一個烏龜殼,你奈何它不得,而且還得提防著會不會被反咬一口。但是*傳過來後,讓人們有了砸爛這烏龜殼的錘子,讓城堡變得不是那麼堅不可摧。之前打仗都不是太狠,畢竟很少能打下城堡來的,現在可就是生死搏殺了,一不留神沒準什麼時候自己就去見了耶穌了。*的出現,使王權得以加強,畢竟手底下的大地主再想不聽招呼可就得掂量掂量了。經過殘酷的廝殺,在西歐逐漸形成了兩個較為強大的君主專制國家,他們是法蘭西和英格蘭。它們的國王雖然也是虔誠的基督徒,但是卻怎麼看自己國家上的教會怎麼覺得礙眼。這也沒法不礙眼,因為教會趁著西歐分裂的時候可是佔據了大量的財富,教會是當時歐洲最大的土地擁有者,而且教會還徵收“什一稅”,就是基督教徒應該將自己所得的十分之一上交給上帝來報答上帝,但是你們這些平常人怎麼能見到基督呢,那得是我們教會才行,別忘了,我們才是上帝在人間的代理人!英格蘭和法蘭西的國王們一方面瞅著教會佔了本該屬於自己的龐大的地盤,一方面又瞅著教會徵收本應該屬於自己的稅,氣得牙都癢癢啊。但是沒轍,惹不起啊。任何事情都有個積累的過程,國王的手中的權力逐漸擴大以及不滿情緒的不斷累積,就像是日益躁動的火山,早晚有一天會爆發出來。

在1296年,法國國王腓力四世面臨財政危機,因連年征戰導致國庫空虛。我一定會統一法國,一定讓那些該死的英國佬知道我們法蘭西人的厲害,理想很美好啊,可是沒有錢,這就叫一分錢難倒英雄漢。要換成一般的國王估計也就認慫求和,積蓄實力,然後在秋後算賬。但是這個腓力四世很有些毛主席的時間觀念,千萬年太久,只爭朝夕!雖然現在我們沒錢,但是我們法國土地上的教會可是富得流油啊!找他們徵一點不就什麼都有了。當時的教皇卜尼法斯八世聽到腓力四世向法國教職人員徵稅的時候都氣樂了,你還敢徵教會的稅,反了你了,誰給你的權利?!當下就宣佈法國國王的命令無效,可腓力四世更乾脆,你不是說我說的話不算數啊,得,從今天起,法國貨幣暫時禁止出境,教會你的什一稅還想收上去,做你的春秋大夢去吧!這還不算完,還有更狠的,在1303年,腓力四世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派兵把教皇卜尼法斯八世暴打了一頓。這下可真的是驚掉了一地的眼球,這麼多年了,誰見教皇不是頂禮膜拜,教皇什麼時候不是高高在上,怎麼今天就讓人給打了?!太陽沒從西邊出來吧?!估計教皇卜尼法斯八世也覺得是沒臉見人了,在幾周之後就去見了耶穌了。在這之後,法王腓力四世覺得打教皇還不過癮,得把教皇握在手裡邊才最好,於是向教會施壓,想就弄了個法國的主教當教皇。當時的教會也是慫點,也就從了,讓法國的一個主教當了教皇,取名克雷芒五世。這個克雷芒五世完全就是腓力四世的玩偶,他不但同意法王徵收法國教會的稅,而且還遣散了擁有大量財富的聖殿騎士團,並且乾脆就住在了法國,都不去羅馬上班了。法王腓力四世使得教會和教皇的權威遭到極大破壞,使法國開始聽從國王的意志而不是教皇的指令。

強大國家的出現,對教會的權威產生了巨大的衝擊,法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這只是其一,其二是因為教會本身的窮奢極欲。在基督教快速發展的過程中,隨著教會及教皇權利的日益強大和鞏固,教會和教皇也隨之逐漸墮落。這也正常,當你是世界老大,有著無與倫比的權力的時候,你是否還捨得有一天失去這個權力?當沒有人能夠制約你的時候,你是否還會感到敬畏?當任何人都不能懲罰你的時候,你是否會無法無天?這就是權力之毒,而教會在獲得至高無上的權力的時候,那權力之毒也就不可避免的深入骨髓。教會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力,首先壟斷了教育,舉個例子就能理解,要是從小到大都是教的你1加1等於3那你長大之後肯定會認為1加1等於3並對此深信不疑。第二,凡是與教會有不同看法者皆為異端,統統都要燒死在火刑柱上。教會成員為了自己的奢侈生活大肆斂財,最著名的莫過於賣“贖罪券”,這會在下一節詳細說明。其三,在當時已經有了一定的思想基礎——文藝復興運動,教會不是不讓有別的想法嗎,那我就談藝術,總沒事了吧,那些人玩了個“曲線救國”,藉著藝術的名義開始宣揚新的思想和主張,認為應該活在當下,應該追求現實生活的幸福,別去想死了之後的事,應該以人為中心而不是什麼神。這從13實際開始的文藝復興運動為宗教改革起到了推動作用。(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