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1492—1945 說說歐美那些事兒最新章節列表 > 第十九章——宗教改革(4)驚濤駭浪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十九章——宗教改革(4)驚濤駭浪

現在我們就來說說因為贖罪券引發的“慘案”。在羅馬的教皇想重新修一下教堂,但是苦於沒有資金,這可怎麼辦?不知道是誰就出了主意說咱們麥贖罪券吧,就宣傳買了贖罪券之後,無論你犯了什麼罪,也不管你犯得這些罪有多大,只要你買了,你就能上天堂。這個說法就類似於我們現在告訴那些學生無論你考多少分,無論你學的怎麼樣,只要你交了錢買了我的券,你就能上清華!如果現在真有這樣的券,估計得賣瘋了。同理,當時的人們一看只要我買了券我就能上天堂,哪能不買啊?!買!但是這說法也就糊弄糊弄老百姓,國王有幾個相信的?類似於法國這樣的強大國家,雖然教會也賣贖罪券,但是怎麼著也得收斂點,要不然惹急了又被人打一頓可就不好了。但是對於德意志地區(現在的德國及其附近地區),教會就把貪婪的面目展現地淋漓盡致,大肆榨取當地人的血汗。因為當時的德意志地區都不是四分五裂了,簡直就是碎成了渣,把相當於兩個河北這麼大的地方分成了100多份,可以想想一份究竟有多大……教會也喜歡挑軟柿子捏,這些地盤上大大小小的國王啊、領主啊之類也是敢怒不敢言,惹不起啊。就這樣,在德意志地區就有大量的普通老百姓花費大把的金錢去買這個看上去“高大上”實則就是一張廢紙的贖罪券。

就在教皇那夥人正在高興地數著姍姍發光的金幣的時候,他們還不知道自己做的這件事究竟惹出了多大的麻煩。要是他們提前知道結果,估計就是打死他們也不會做這件事了。教會兜售贖罪券的這件事可是惹惱了一個時年34歲的威登堡大學的神學教授,他頗有點*時期那種大字報的精神,在1917年10月31號這一天將他寫的佈告張貼在了當地教堂的門前,上邊是他關於贖罪券的看法,總共有九十五條。可他在張貼佈告的時候,他還不知道自己做的這件事會引起多麼大的震盪,他肯定也不會知道他的這九十五條觀點在後世會有一個專門的稱呼——《九十五條論綱》,不知道以此為標誌而爆發的驚濤駭浪會對歐洲、對世界造怎樣的衝擊。他就是馬丁路德,掀起了宗教改革大幕的那個人。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九十五條論綱》一經出現,就不脛而走,很快就傳遍了德意志諸邦,並且逐步傳到德意志地區之外,如法國、英國、瑞典等地。馬丁路德的觀點使整個基督教世界發生了一場十二級的地震,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在馬丁路德之前也有威裡克夫、胡斯等人提出了改革的主張,但是為什麼他們都沒有產生如此巨大的影響,偏偏馬丁路德成為了宗教改革第一人?說起來他得感謝兩個國家——拜占庭帝國和咱們中國。

首先咱們來說說為什麼要感謝拜占庭帝國。羅馬帝國在分成東羅馬帝國和西羅馬帝國以後,西羅馬帝國曇花一現,很快就被滅掉了,但是作為它孿生兄弟的東羅馬帝國卻很長壽,存在了1000多年,因為帝國的首都位於君士坦丁堡,又被稱為拜占庭帝國,君士坦丁堡就是現在土耳其的伊斯坦布爾。

拜占庭帝國在經歷了1000多年漫長的歲月後,終於在1453年迎來了最終謝幕的時刻——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攻陷了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國壽終正寢。在拜占庭陷落之後,逃亡到西歐的拜占庭學者們帶來了大量的古典,其中就包括原版的《聖經》。西歐人如獲至寶,跟現在的粉絲看見了明星是一樣一樣的,爭相傳閱阿,馬丁路德肯定也不能免俗。因為原版《聖經》是用希臘文寫的,馬丁路德還專門研究了研究希臘文,在他看《聖經》的時候,看出事來了:怎麼原版上的意思和我之前看的版本上邊德爾意思不一樣呢?學過英語的都知道在翻譯句子的時候難免會出現意思上的偏差,就比如古詩“兩隻黃鸝鳴翠柳”翻譯成英文就是“兩隻小鳥在唱歌”。《聖經》也是一本書,在翻譯的時候肯定也會出現類似的問題,丁路德就發現原來之前的翻譯版與原版有這樣或那樣的不同,就讓他產生了對執行“盜版”《聖經》的教會的法的懷疑。

第二,那就是我們中國。中國的造紙術使得閱讀成本大為降低,紙是用樹皮、破布之類廉價的材料製作而成,成本非常低廉,而在造紙術傳入歐洲之前,歐洲人用的都是羊皮紙,說是羊皮紙,卻和紙沒有半毛錢的關係,就是用羊皮做成的,整個工藝異常繁複,使得羊皮紙跟金子都有的一拼。在當時,有一本羊皮紙的《聖經》那是真土豪的標誌,外出顯擺不用別的,就把羊皮紙的《聖經》一擺就得。當時一本羊皮紙《聖經》相當於一個葡萄園的價格,一般人怎麼看得起。但是紙便宜阿,是人人都用得起的,所以當造紙術傳過來之後,就使得人人都有了看書的能力,使得新思想能夠快速的傳播開來,影響更多的人。

造紙術只是其一,其二則是咱們中國的印刷術。印刷術的發明,其影響不亞於人類漫漫歷史上的任意一種發明,它的出現,讓人類文明的發展開始以一種不可思議的速度大踏步前進。印刷術使得書籍變得精準,不會出現因為抄書人的疏忽而出現的錯誤,而且極大地提高了印刷的效率。在印刷術之前,人們想要一本書可就費死那個勁兒了,因為那得一個字一個字純手寫抄下來,而且你還得祈禱抄書那個人抄得仔細點,別抄錯了,字還得寫得最起碼能看出來,別寫得跟狂草似的沒人能認出來。而有了印刷術,只要把原先的模子做好,印書就是用模子扣一下的事。

在中國造紙術和印刷術的推動之下,僅僅兩週時間,馬丁路德的《九十五條論綱》就已經傳遍德國,並受到人們的極大贊同和支援;四周之後,各種譯文傳遍西歐,整個基督教社會掀起了一場大風暴。到處都在議論,你要是不知道馬丁路德、不知道《九十五條論綱》出門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當時的教皇在剛開始的都沒當一回事,這種事之前又不是沒有過,威裡克夫怎麼樣,死在英國了吧;胡斯又如何,最終被火刑了吧;現在改還來得及,要不然說不定哪天就被點天燈了。

教皇利奧十世最初只是把這件事當做“修士間的爭吵”來處理,並沒怎麼放在心上。可惜教會不是編劇,沒辦法隨心安排這個繁雜的世界。隨著時間過去,整個天主教世界不但沒有平靜下來,反而都被馬丁路德的一紙檄文弄得人心不定、蠢蠢欲動。教會終於知道壞了,趕緊下令讓馬丁路德撤銷自己的言論,想來個亡羊補牢,但是為時已晚。馬丁路德看到自己提出的觀點得到了人們熱烈的回應之後,大為振奮,並且在與教會的辯論中完善了自己的學說,他堅信自己是正確的,堅信上帝站在他這一邊。

馬丁路德在剛開始貼出自己的觀點的時候,只是想著改變一些教會的制度,比如贖罪券那騙人的玩意兒就別賣了。可問題就出來了,教會和教皇正是靠著贖罪券這些玩意兒賺錢呢,你見過狗扔掉過嘴裡的骨頭麼?它非但不扔,你要是硬讓它扔的話不上來咬你一口就是好的了,況且教會的挑戰者還是一個小小的修士。馬丁路德和教會、教皇之間的矛盾不可調和,變得愈加激烈,在1920年,教會終於開除了馬丁路德的教籍,而馬丁路德針鋒相對,宣佈不承認教皇和教會的權威,並且在德國的薩克森創立了自己的教會,人們稱馬丁路德的教會為新教或路德教,而皈依的人被稱為路德教或新教教徒。

馬丁路德,最終拉開了宗教改革的大幕,使得黑暗的夜空劃過了一道耀眼的閃電,而這閃電,也預示著在這片土地上,將迎來宗教改革所引起的第一場腥風血雨。(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