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1492—1945 說說歐美那些事兒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一百八十四章——俄國的蛻變(7)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一百八十四章——俄國的蛻變(7)

在巴拉克拉瓦戰役之後,俄軍又發動了一系列進攻,但是最終都被聯軍給擋了回去。就在解圍俄軍和聯軍進行浴血廝殺的時候,聯軍對塞瓦斯托波爾的進攻卻一點都沒停,反而是怕俄軍破圍一般,開始繼續炮擊要塞。但是要塞裡的俄軍好像是屬彈簧的,壓力越大,反彈就越強,聯軍的炮火越猛烈,造成的破壞越大,俄軍就修的越快。俄軍的冬天,來的比較早,那個時候,風雨交加,狂風呼嘯,風雨大的讓聯軍都覺得這要塞就要被吹走了。但是對於要塞守軍來說,最起碼還有個堅固的要塞能遮風擋雨,但是對於聯軍來說,可就只有帳篷了,連要塞都能被吹走,就更別提聯軍的小帳篷了。惡劣的環境勢必會影響到部隊的士氣,為了提升士氣,聯軍最高指揮官拉格倫走訪了軍營,來穩定軍心。但是除此之外,他就沒有什麼辦法了,只能等著英國政府提供相應的補給了。

雖然俄軍剛開始的解圍行動遇到了挫折,但是緬希科夫顯然並不打算放棄,而是在不斷積蓄力量,準備更有力的進攻來打通與要塞的聯絡。經過不斷的聚集,緬希科夫手底下的部隊已經增加到了120000人,是一股十分強大的力量。但是反觀英軍,當時的英軍只有25000人,而法軍則有40000人。現在回想一下剛開始時英法兩軍派出的軍隊數量,然後在看現在,就可以知道兩軍後勤的巨大差距。

現在,俄軍擁有著將近二比一的兵力優勢,對於聯軍來說,形勢就非常不妙了。

既然俄軍力量已經攢夠了,現在需要做的就是找到一個薄弱點,然後進攻就可以了。經過一些列的戰鬥,俄軍覺得如果要挑一個打的話,還是找英軍比較好,英軍這柿子比較軟,比較好捏。物件選好了,俄軍就準備進攻了。

俄軍以兩路兵力對英國圍攻軍陣地實施主要突擊,一路是索伊莫諾夫將軍的軍隊(1.9萬人、火炮38門),奉命沿基倫山谷西南坡向東南進攻,另一路是巴甫洛夫將軍的軍隊(1.6萬人、火炮96門),奉命經因克爾曼橋向南進攻。戈爾恰科夫將軍的喬爾貢軍隊(預備隊,約2.3萬人)受命沿薩蓬山對法軍後方實施輔助突擊。季莫費耶夫將軍的城防部隊奉命從塞瓦斯托波爾出擊。

俄軍的進攻,大大出乎聯軍的意料,而且當時的天氣也給俄軍提供了相當好的條件:天降大悟,為俄軍進行了非常好的掩護。但是,由於前一天道路被雨水沖毀和因克爾曼橋年久失修,巴甫洛夫部隊未能按時趕到,只有索伊莫諾夫部隊單獨突擊。英軍得以佔領陣地,並以步兵和炮兵的抵近射擊應戰。俄軍成散兵隊形越過火制地帶後,發起白刃衝擊,攻下英軍1、2號多面堡,迫敵退卻。但由於巴甫洛夫部隊遲到,索伊莫諾夫部隊無力防守已佔領的陣地,被迫撤退。此時,巴甫洛夫將軍的部隊已經趕到戰場,再次拿下英軍2號多面堡。與總攻同時,季莫費耶夫率部隊(4000人)從塞瓦斯托波爾另一翼出擊成功。7個營牽制法軍大量兵力,但為時不長。巴甫洛夫握有預備隊,俄軍本可取勝。然而,彼得?戈爾恰科夫不敢機斷行事,坐待丹南貝格的命令,貽誤了戰機,使法軍皮埃爾?約瑟夫?弗朗索瓦?博斯凱得以調動主力支援英軍。當法軍的生力軍抵達之後,俄軍就失去了成功的希望,俄軍無奈,只得退回了出發地。

此役,參戰的40000多俄軍傷亡10729人,其中包括6個將軍和256名軍官。英軍士兵死亡597人,1860人負傷;39名軍官陣亡,750人受傷。法軍士兵死亡130人,750負傷;軍官死亡13人,負傷91人。從陣亡者的表情看,很多英軍死於白刃戰。按慣例,受傷的人被後送到君士坦丁堡附近的斯庫臺裡。但很多傷員死在路上和醫院裡。雖然成功擋住了俄軍的進攻,但是也遲滯了聯軍對要塞的進攻,對要塞的直接進攻又被推遲了。

因克曼的戰鬥是俄軍最後一次大規模試圖解圍的戰鬥。俄軍的戰鬥計劃很有雄心,選擇大雨之夜開始進攻也出其不意,下雨同時限制了聯軍的步槍優勢。在戰役開始對俄軍十分有利,但總司令緬希科夫沒有考慮到地形特點,並且低估了膛線武器的優越性,並且以密集戰鬥隊行與之徒勞的進行戰鬥,步兵不會以散兵隊行作戰,造成俄軍的巨大傷亡,可見俄軍的技術上的差距最終導致戰鬥失利。俄軍表現很英勇,這不足以抵消米尼步槍可怕的殺傷力。聯軍方面英軍在打擊後更加處境不妙,法軍將在以後的攻城戰鬥中承擔大部分任務,致使英法聯軍無力執行總攻塞瓦斯波托爾的作戰計劃,而轉如曠日持久而又艱難的冬季圍攻。

因克曼之戰後,英國國內鑑於傷亡巨大而反響強烈,政府成立一個委員會來調查前方情況,並評估是否需要攻佔塞瓦斯托波爾。委員會成員觀點各異,有的主張立即進攻,有些則乾脆主張撤出克里米亞。引發爭議的關鍵是俄軍已經鑿沉了黑海艦隊,英國已經達到攻擊塞瓦斯托波爾的目的,剩下的就是是否追求令人信服的勝利的問題。委員會最終決定讓英軍在城外高地固守待援,度過1854年的冬天。對於前線英軍來說,這意味著不管能否得到充分的補給,軍隊要靠自己的努力熬過冬天。

11月4日,一場風暴光臨克里米亞半島,皇家海軍艦隊損壞嚴重,英軍在巴拉克拉瓦的港口也無法接納運輸船隻進入。英軍營地的帳篷被撕成了碎片,補給品被刮的不知去向,部隊飢寒交迫。在`巴拉克拉瓦,補給品並不缺乏,但軍需部門無力將這些物資運到前線的高地,更可笑的是,因為沒有足夠的草料餵養運輸用的牲口,騎兵的馬匹因為缺乏草料甚至相互吃尾巴。

就在聯軍正在同天氣、環境、補給進行艱苦卓絕的鬥爭的時候,國際上又出現了一件對聯軍非常有利的事,那就是在1854年12月2日,英國。法國和之前俄國的好兄弟奧地利在維也納簽署了反俄同盟,曾經同是“神聖同盟”的成員,現在卻開始針鋒相對了。在奧地利之後,義大利的撒丁王國也過來摻和一腳,在1月26日對俄國宣戰,並且還派出了15000人的軍隊到了克里米亞戰場。同時,英國內部的強硬派抬頭,在1855年2月5日,上臺組閣。在強硬派的要求下,聯軍在2月20日進行進攻,但是因暴風雪而終止。

雖然進攻因為暴風雪而終止了,但是還是對俄國沙皇造成了很深的震撼,因為雖然聯軍戰鬥受挫,但是俄國的敗局已定。不甘受辱的尼古拉一世招來長子亞歷山大,無限感慨地對自己的繼承人說:“為俄羅斯服務吧。我本想把最困難、最沉重的擔子挑起來,把—個和平的、一切安排就緒的、幸福的王國交給你,但上帝作了另一種安排。”2月18日午夜,尼古拉一世命令給莫斯科、基輔、華沙同時發報:“皇帝正在死去,並向所有的人道永別。”在1855年3月2日,沙皇尼古拉一世服毒自盡,永遠地離開了這個世界。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但是,我覺得沙皇是否應該看開點,畢竟克里米亞半島只是一隅,而且還遠離俄國的政治中心,其實丟了也就丟了,沒什麼大事。要我說,就應該看看他的哥哥、前任沙皇亞歷山大一世,這位主即使莫斯科丟了都沒放棄,丟了也就丟了,之後在打回來就是了,那時候可以說俄國似乎都快到亡國的邊緣了,但是依然沒有絕望。

在沙皇尼古拉死後,新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尼古拉一世的長子登基。他立刻召回了緬希科夫親王,代之以米哈依爾?戈爾恰科夫親王。後者在多瑙河失敗後顯然又得到新沙皇的重用。亞歷山大二世也積極外交活動,他授權在維也納的俄國大使亞歷山大?米哈伊洛維奇?戈爾恰科夫考慮和平的可能性。3月15日,談判在維也納開始。這時候,一位大人物出場了,他就是亞歷山大哥爾查科夫,是前面兩位戈爾恰科夫兄弟的堂兄弟,他也是俾斯麥時代唯一能和俾斯麥抗衡的外交家。

就在俄國陷入鉅變,國內變幻的時候,聯軍的情況到了3月得到根本改觀。鐵路投入使用,土耳其勞工到達,西班牙騾子作為運輸工具也運到戰場,軍中的不法承包商和小販被趕走。聯軍隨著春天的到來而雄心勃勃,準備再次攻擊塞瓦斯波托爾。(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