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1492—1945 說說歐美那些事兒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二百章——鋼鐵煉獄:一戰(1)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二百章——鋼鐵煉獄:一戰(1)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在這之前規模最大、傷亡最重、科技含量最高、波及範圍最廣、捲入人口最多、經濟損失最大、破壞無可估計的等等等等的各種最的一次戰爭,基本上把戰爭史上所有的第一都給包含進去了,雖然僅僅二十年之後,就會有另一場更加浩大的戰爭將其全面壓過,但是當時來看,那是不可想象的。現在,將讓我們將歷史翻到那一頁,看看這場人類歷史上殘酷、熱烈的這場表演。

關於一戰爆發的原因,用教科書上的解釋是:帝國主義國家之間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通俗點說,就是一個人的能力和他所佔有的物品是不匹配的,就好像在憑拳頭說話的世界裡,就好像一個原本很強壯的、拳頭很硬的人結果慢慢虛弱下來,但是手裡拿著一大塊之前一點一點搶來的金子,而另一個人經常鍛鍊身體,現在身體很強壯,但是手裡的金子卻只有一點。在這個拳頭就是話語權的世界,拳頭大的自然不滿足自己的那一點點金子,自然想搶奪,而那個已經有些衰弱的人肯定不願意白白地讓出自己的金子,那麼兩者之間自然而然就會產生矛盾,當協商已不可行,*味越來越濃的時候,戰爭就已經不可避免了。

俗話說得好,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在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時候,英國進行領跑,在以珍妮機、蒸汽機為代表的工業機械的強大推動力下,英國開始了自己強勢的擴張,最終成為第二個日不落帝國,成為世界霸主。但是在1840年第一次工業革命結束之後不久,第二次科技革命就拉開了序幕。但是這一次,領跑時代、獨領風騷的就不是煊赫的大英帝國了,而是後期之秀美國和德國。在第二次科技革命中,一系列的發明極大的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生產方式,說兩個最著名的例子,現在在滿公路跑的汽車,就是那時候發明的。汽車的發動機屬於內燃機,而內燃機就是德國人本次發明的,本次後來在內燃機的基礎上發明了汽車,他的那個品牌到現在已經成為了家喻戶曉的品牌,那就是賓士。之前使用的白熾燈,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燈泡,就是發明大王愛迪生在那時候發明的。以內燃機、電力為代表的第二次工業革命,極大的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在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時候,大英帝國的工業產值獨步全球,一國的工業產值幾乎快到整個世界的三分之一,但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時候,英國就已經下降到了百分之十幾,已經在德國之下。當時世界上的工業產值排名是美國第一,德國第二,英國第三,法國第四。

在這,不得不說一下德國,話說日耳曼民族確實是一個比較悲劇的民族,因為東法蘭克王國演變到神聖羅馬帝國,在解體之後,碎片化的德意志地區是一片散沙,從中世紀以來,德意志地區有很多非常著名的傭兵,比如說長矛方陣的瑞士僱傭兵,瑞士曾經也是神聖羅馬帝國的一部分,比如說黑森僱傭兵,甚至在很多遊戲中,都有一個兵種叫做德意志僱傭兵。就在日耳曼人為了別人的利益流自己的血的時候,歐洲的其他大國卻接著地理大發現的契機,開始了自己的全球擴張,世界上很多的地盤都成了那些列強的囊中之物,比如開啟了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的維多利亞女王就有著這樣一個頭銜“印度女王”。荷蘭佔據著現在印度尼西亞一帶,菲律賓先是西班牙的殖民地,後來成了美國的地盤。在“南美的解放者”波利瓦爾解放了拉丁美洲之後,拉丁美洲基本上被看成了美國的自留地。

所以,當德意志終於以普魯士為核心在1871年完成了統一之後,並且已經開始了第二次科技革命,準備到世界上也佔塊殖民地當後花園的時候,他無奈的發現整個地球基本上已經被分的差不多了,基本上都塗上了那幾個國家的顏色,不過還好,還趕上了最後一波瓜分,分到了歐洲的坦尚尼亞,但是總比什麼都沒有來得強。

當時德國啥都沒說,但是等到德國的實力在飛速的增長,已經超過英國成為歐洲第一的時候,德國就開始嘀咕了,憑什麼你們沒那多的本事卻佔那麼多的地盤啊,憑什麼法國這個渣渣的地盤比我要多得多?憑什麼英國霸佔著那麼多地盤,而且還是一副世界老大的樣子?德國心裡肯定不服啊!肯定打算和之前的那些人比劃比劃,重新規劃一下地盤。但是,這不是簡單過程,因為經過幾十年經濟的高速發展,德國的實力追平甚至超過英國,但是德國並沒有佔到一個壓倒性的優勢。

如果德國三傑之一的俾斯麥還在的話,估計他能夠運用嫻熟的外交手腕,讓德意志帝國用最小的代價來取得最大的成果。但是很可惜,年輕氣盛的威廉二世上位之後,已經不屑於隱藏自己的觀點了,也是在他的影響下,德國外交部長才會公然的叫囂:讓別人分割陸地和海洋,我們只滿足天空的時代已經過去,我們也要求陽關下的地盤。

其實,德國和英國之間的樑子還要從德國統一時開始說起。自斯圖亞特王朝之後,英國的王位就傳到了漢諾威,漢諾威王朝登上了英國的歷史舞臺。自此之後,漢諾威也成了英王的屬地。但是,眾所周知,漢諾威是德意志的土地,也就是說,如果普魯士想要統一的話,那漢諾威肯定是不能放手的,當初在拿破崙戰爭時期,拿破崙為了穩住普魯士,甚至還以漢諾威作為條件。德意志的統一是大勢所趨,俾斯麥的決心不容阻擋,最終,在英國看來,普魯士是侵佔、吞併了原本屬於英王的漢諾威。至此英德兩國交惡。可是在俾斯麥時期,“鐵血宰相”圓滑的外交手腕,使得英德之間的關係還算可以,而且在俾斯麥的帶領下,新生的德國巨輪越開越好。可能是看俾斯麥舉重若輕,使得威廉二世也想來一把。可是,俾斯麥的手段那屬於高階技術,就好比LOL中,忙僧的R閃,瑞文的光速QA,那是需要勤學苦練才能練出來的。果然,威廉二世上臺不久,就充分證明了他的執政水平和外交水平,國際形勢是、迅速惡化。

當時,英德兩者之間的矛盾只是一個縮影,在所有的主要國家之間,都存在這很深很深的矛盾,比如說俄國和奧匈帝國之間的巴爾幹問題,比如說德國和法國之間的阿爾薩斯和洛林問題,比如說義大利在北非的問題。在任何一個國家都不能像二戰之後的美國在資本主義世界佔據壓倒性的優勢的時候,結盟就成了唯一的選擇,於是,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出現了。兩大集團出現之後,都在玩命地攢板磚,玩命地進行板磚的更新換代工作。而在*味越來越濃的時候,自然而然就會擦出點火星,這就是一戰之前所爆發那一次次的危機。按照時間順序,分別是第一次摩洛哥危機、波斯尼亞危機、第二次摩洛哥危機、意土戰爭和兩次巴爾幹戰爭。

按照時間順序,大致說明一下各個危機。

第一次摩洛哥危機,發生在1905年,地點位於摩洛哥西部沿海城市丹吉爾,是一個風光秀麗的地中海城市。在歐洲逐步強盛起來之後,和歐洲隔著地中海的北非逐漸落入到了歐洲人手中,歐洲各個列強都擁有著各自的勢力範圍。在1904年,英國和法國達成了所謂的誠摯協定,英國和在再征服時期曾經踏上北非大地的西班牙承認法國在摩洛哥的特殊利益,也就是說,承認摩洛哥是法國的地盤。但是,這樣一來,就排斥了別的列強在非洲的勢力,這樣別的國家就有點不爽了,尤其是德國,德國本來地盤就少,是恨不得是個地趕緊插上一腳,現在好不容易在摩洛哥有點特殊權益,怎麼可能退出,於是,德國準備掂量掂量法國的決心。

其實,如果是俾斯麥的話,可能會透過外交手段,營造一個對自己的外交態勢,然後達成自己的目的,但是現在的掌舵手威廉二世很顯然沒有那麼高的水平,覺得太麻煩,哪如直接攤牌,擺明車馬來的乾脆。於是,在1905年的3月31日,威廉二世訪問摩洛哥的丹吉爾。等到了之後,威廉二世公然宣稱,我知道你們已經受夠了壓迫,我是你們的朋友,肯定是不會坐視不理的,德國肯定會支援你們獨立的正義事業!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威廉二世這舉動一出,讓法國就有點受不了了,尼瑪這是赤果果的挖牆腳啊,是可忍孰不可忍啊!不單單是政府,而且連法國民眾都覺得這太過分了。而且英國說,沒事兄弟,我挺你!當時的法國外長泰奧菲爾決定和德國硬碰硬,提倡要在摩洛哥設立一個保護國,並且還讓政府不要慫,要敢於上。但是,普法戰爭剛剛過去了30年,色當之役的慘敗,法國的凡爾賽宮成為了德皇的加冕地,這些都讓法國對德國充滿了恐懼,法國是真怕,真怕德國人一言不合就打過來。而且經過統一之後的德國經過30多年的發展,已經越來越強大,與法國之間的差距已經越拉越大,這使得法國更加的謹慎。為了保證不被揍,結果就是這位強硬的外長泰奧菲爾被趕下了臺。雖然德國實力方面確實要比法國更勝,但是很顯然國際形勢要比德國好很多,等到了7月的時候,德國就已經被孤立了。

雖然法國同意以和平的方式解決問題,但是,德法之間的關係依然劍拔弩張,德國在12月份已經開始調動後備部隊,而法國更在1906年1月派兵到與德國接壤的邊境。

為了解決爭端,召開了阿爾赫西拉斯會議,會議從1906年1月16日一直開到了1906年的4月7日。當時,有十三個國家坐到了會議桌上,但是支援德國的就只有一個奧匈帝國,而站在法國背後的則有英國、俄羅斯、義大利、西班牙和美國等一票兄弟。最後,在大勢之下,德國在5月31日不情不願地接受了一個協定,法國撤回部分對摩洛哥的管制,但是重點部分依然握在了法國人手裡。而德國的不滿,則導致了日後的第二次摩洛哥危機。(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