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1492—1945 說說歐美那些事兒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二百零一章——鋼鐵煉獄:一戰(2)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二百零一章——鋼鐵煉獄:一戰(2)

現在我們來看看波斯尼亞危機。

巴爾幹地區,位於歐亞交界之地,直插地中海,掌握著地中海和黑海的海上通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為歷來兵家必爭之地。中世紀時期,奧斯曼土耳其崛起,將巴爾幹半島納入囊中,統治了數百年之久。但是沒有長盛不衰的王朝,奧斯曼土耳其逐漸衰落。在當時弱肉強食的世界中,他的龐大的地盤就成了歐洲列強眼中的珍饈美味。而戰略位置重要的巴爾幹地區,則受到了其他大國的激烈爭奪。

奧斯曼土耳其衰落之後,它本身對巴爾幹半島上的統治力就急劇減弱,再加上歐洲列強的干涉,使得巴爾幹地區誕生了很多新的民族國家,比如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希臘等,這些國家為了自己的利益,也在巴爾幹進行爭奪。所以巴爾幹地區就是一塊香噴噴的肉,無論是誰,無論體量如何,都想過來分一杯羹,來咬一嘴肉。

奧匈帝國是波斯尼亞危機的主角之一,奧匈帝國是一個二元制帝國,前身就是奧地利。後來,奧地利國內爆發政治危機,為了化解危機,結果就成立了一個二元制帝國,也就是兩個國家,各自有各自的一套政府班子,只不過是最頂上的國王還是一個人。奧匈帝國想吞併名義上仍屬於土耳其的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這兩個省份。其實這兩個省份早在1878年就已經在奧匈帝國的統治這下了,只不過名為“代管”。奧匈帝國有著實利,而土耳其只有外皮。現在奧匈帝國覺得這樣不過癮,應該把這個“代”字給去了那才叫痛快,想面子裡子都要了。

而土耳其也很配合,給了奧匈帝國這個機會,在1908年,,已經淪為歐洲資本主義列強的、正陷於半殖民地的奧斯曼帝國境內爆發青年土耳其黨領導的資產階級革命,推翻了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的獨裁統治。緊隨政變而來的,自然就是國內局勢的動盪。本來你沒事的時候,人家都琢磨著則呢過來搶你的東西呢,現在你自己居然還玩起了內亂,那如果不過來幹你一票,那可真就對不起人家列強的身份了。

當時,與土耳其巴爾幹地區接壤的有兩個列強,分別是奧匈帝國和俄國。在土耳其內亂之後,奧匈帝國準備拉上俄國,一起去幹一票大的,瓜分了土耳其在巴爾幹半島地北部地區的領土。俄國也正想著怎麼推行它的南下政策呢,所以,兩家一拍即合,達成了秘密協定,俄國同意奧匈帝國正式吞併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兩省,而奧匈帝國則支援俄國要求的黑海海峽的通行權。

俄國在得到奧匈帝國的保證之後,立馬就去遊說其他的歐洲大國,比如今後的戰友英國和法國。但是,就在俄國正磨破了嘴皮子,求爺爺告奶奶的時候,奧匈帝國卻有點等不及了,在1908年10月7日正式宣佈將這兩省併入到帝國的版圖之中。這下俄國人就不幹了,說好了我支援你拿這兩塊地盤,你支援我取得通行權的,結果現在我這八字還沒一撇呢,你就把這兩省給吞下去了?!親,我就問問你,你在咽的時候噎得慌不?!

俄國人眼不下這口氣,於是就向奧匈帝國提出抗議,並且你不仁別怪我不義,要將這件事捅到國際上去,要求召開國際會議解決爭端。奧匈帝國這下也不幹了,如果真捅到國際會議上,那可就保不準什麼個結果了,而且德國在奧匈帝國背後,說不要慫,我一定挺你,如果俄國人敢動你一個手指頭,我就幫你滅了丫的!於是奧匈帝國很硬氣的表示,我的就是我的,召開個毛國際會議!要開你們開,別叫老子!

奧匈帝國的兼併,不但引起了俄國強烈的不滿,而且也激起了當地人民的不滿。因為對這兩個省的人民來說,其實在土耳其還是在奧匈帝國都一樣,因為都是被奴役,被壓迫,本質上沒什麼區別,而且土耳其還是*教,奧匈帝國好得是基督教的。按理說,應該支援才對,但是,有一個小國的出現,影響了這一切,那個小國就是塞爾維亞。塞爾維亞是新近獨立的巴爾幹半島上的民族國家,跟奧匈帝國受奴役相比,還是在自己人手裡比較好,於是這兩個省的人都強烈的希望,能夠併入塞爾維亞,而塞爾維亞政府也是初生牛犢不怕虎,也想建立一個囊括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在內的“大塞爾維亞”,向奧匈帝國抗議,並且向俄國求援,而且還進行軍事動員,準備一言不合,拔刀就上的節奏。

就在雙方劍拔弩張的時候,當事人之一的土耳其說話了。當時,執掌土耳其的是青年土耳其黨,這個黨派是傾向於德國的,結果就在1909年2月的時候,與奧匈帝國簽訂了協定,奧匈帝國以250萬英鎊的錢來買到了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的宗主權,土耳其正式放棄了兩地的宗主權。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這個條約一簽,奧匈帝國的底氣都更足了,連原本看場子的土耳其都答應了,那輪得著你們在這說三道四啊?在3月份,德國還向俄國發出了威脅,如果俄國不承認奧匈帝國讀這兩個省份的佔有的話,如果還敢支援塞爾維亞的話,那就別怪我們倆翻臉無情了!俄國一看事情都這樣了,能怎麼著啊。不得不作出了讓步,並且按照德國的要求,向塞爾維亞施加了壓力,讓它別在蹦躂了。塞爾維亞一看自己的大腿都慫了,就算在萬般不願,也只能去接受事實,停止了戰爭動員和一切反奧行動。並且在3月31日,發出宣告,取消抗議。

就這樣,一場幾乎導致戰爭的危機趨於平息,但是塞爾維亞和俄國肚子裡都憋著一肚子火呢。波斯尼亞危機,進一步加深了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

在波斯尼亞危機之後,則是第二次摩洛哥危機。

這場危機依然是因為當事國內部的紛爭所引起的劇烈的國際紛爭。在1911年,在摩洛哥的首都菲斯,當地人爆發了起義。這就給了一直試圖將手伸得更長的法國一個機會。就好比在葉門戰亂中,咱們中國出動飛機、艦船,進行撤僑、保護本國公民一樣,法國也藉著保護本國僑民和財產的理由,發兵摩洛哥,直接就佔領了菲斯。

法國的這個動作,讓德國有點受不了了,要是讓法國人佔領了摩洛哥的首都,那以後摩洛哥幹什麼還不是要看法國人的臉色?不能忍!於是,德國也是以同樣的理由派出了自己的軍艦“豹”號,開到了摩洛哥的港口城市阿加迪爾。雖然德國是打著保護本國商人的幌子,但是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德國人這是奔著法國人去的,戰爭的*味開始濃烈起來,大戰一觸即發。

當時,英國站到了法國人一邊,因為在威廉上臺之後,德國公然的宣稱“德國的未來在海洋”,說白了這就是對大英帝國海上霸權*裸的挑釁。而且德國人還不是光說不做的主,強大的工業能力使得德國有能力建造一支規模龐大的、先進的艦隊。在這之後,就是英德兩國之間的造艦比賽,當時兩國都在建造威力巨大的“無畏級”戰列艦。德國人開足馬力,而英國則放出豪言,你德國造一艘,老子就造兩艘!

現在,德國試圖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英國自然是不同意,態度鮮明地站到了法國這一邊,並且態度十分強硬。德國面對著咄咄逼人的英法兩國,僅憑自己還招架不住,沒辦法,德國只好做出了讓步。在同年11月4日達成的協議中,德國承認法國在摩洛哥的地位,並把喀麥隆北部部分領土讓與法國(今查德南部);法國則把法屬赤道非洲轄下的法屬剛果中南部(今剛果共和國北部)及鄰近地區轉讓給德國,以作賠償。

現在,終於沒了德國再跟法國搶摩洛哥了,在擺平了德國之後,摩洛哥成為法國的殖民地那是遲早的事。在1912年3月,法國和摩洛哥正式簽署了《菲斯條約》,摩洛哥正式成為法國的保護國,淪為了法國的殖民地。

在北非爆發了兩個摩洛哥危機,每次都表現出德國統治者,也就是德皇威廉二世的大膽敢為,而謀劃不足的特點。德國每次都是旨在威脅和打擊法國,而得到英國和俄國支援的法國已不在是以前的羔羊了。兩次危機中儘管德國一再兵戎相向、殺機必露,第二次危機中德國海軍直接示威,然而這都被法國頂了回去,這在俾斯麥時代幾乎是不可想象的。在第二次摩洛哥危機中英國表現出與德國不惜一戰的態度,這促使德國上下對英國的惱怒達到了極點。德皇在接受英國媒體採訪時候所說的“大多數德國人都反對英國人。”在這時看來已經不是信口開河而是略顯保守了。而英國也不在把德國僅僅當成是假想敵,而是真正的敵人來認真對付。1906年英國和法國之間的軍事人員已經開始研究對德作戰的合作可能。

德國與英、法兩國在這兩次摩洛哥危機裡結怨更深,而德皇更揚言不會再退讓,這使戰爭危機益大。表面上,這種變化似乎也是走向一種平衡,而實際上國際和平是在走一段危險的鋼絲,一個不小心就可能墮入深淵。這也就使得1905到1912年的國際關係很有那麼一點驚心動魄的味道。“每一次危機都種下猜疑和怨恨的種子,使的戰爭逾發可能。”(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