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1492—1945 說說歐美那些事兒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二百二十章——鋼鐵煉獄:一戰(21)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二百二十章——鋼鐵煉獄:一戰(21)

在經過準備之後,勃魯西洛夫攻勢隨著俄軍大炮的轟鳴正適合拉開了帷幕。而就在戰役的開胃菜炮火準備這一塊,勃魯西洛夫攻勢就顯示出了與一戰其他戰役與眾不同的地方。在一戰中的戰役中,在戰役開始時,進攻一方往往會進行曠日持久的大規模炮擊。就比如之前提到過的凡爾登戰役和索姆河戰役。之所以會產生這種現象,是因為一戰鮮明的特點所造成的。一戰是典型的塹壕戰,戰爭兵器的發展使得防守一方會佔的優勢。為了儘可能地削弱防守方的抵抗強度,所以才會用大炮長時間的轟炸。但是,這樣一來,就不得不面對這樣一個現實,那就是防守方通常能夠根據進攻方對不同地段的炮擊強度判斷出進攻重點在哪,並且因為炮擊時間長,給防守一方留下了充足的時間,能進行整備並作出針對性的調整。除此之外,因為長時間、大彈藥量的炮擊,經常使得炮擊地域變得千瘡百孔,從而甚至令進攻方在進攻的時候寸步難行。

勃魯西洛夫充分吸收了長時間炮擊的經驗教訓,並在充分瞭解奧匈防線的基礎上,進行了短小、猛烈而精悍的炮火準備。這精準而簡潔的轟炸是此戰的關鍵之一。短時間的炮擊,使得奧匈帝國軍隊根本沒有充分的時間來完成防禦準備;猛烈而精確的炮擊,使得要達成的目標基本上都完成了,破壞了奧匈帝國的防禦陣地,削弱了奧軍的防守強度。

在炮擊之後,俄軍隨之發動了猛攻,在奧匈帝國的軍隊反應過來之前,就將他們趕出了陣地,而沒有趕出去的,要麼變成了一具屍體,要麼變成了俄軍的俘虜。俄軍初期的進攻取得了完勝,幹淨利落的攻克了奧軍的防線。勃魯西洛夫在留了必要的留守部隊之後,將四分之三的部隊撒了出去,能夠更大幅度地推進到更廣闊的前線,

俄軍的攻勢非常迅猛,攻擊部隊推進速度之快令人咋舌,與一戰中常見的拼死拼活打了十天半個月甚至打了幾個月才能將戰線推進幾千米相比,就更令人驚嘆了。俄軍*發起進攻,在6月8日就兵臨後方明斯克要地。而且,甚至差一點就抓住了奧匈帝國部隊的司令費迪南大公。費迪南大公前腳揮軍剛剛撤走,俄軍的部隊就到明斯克了。自從*進攻開始,到6月8日奧匈帝國軍隊全面撤退的這一階段,俄軍大獲全勝,俘虜了將近200000名俘虜。

雖然勃魯西洛夫的初期階段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是在光輝背後,也潛藏著危機。隨著俄軍的推進,俄軍的戰線已經拖得太長,長得已經超過了俄軍所能承受的極限。如果這時同盟軍發動發動的話,俄軍單薄的防線似乎並不能阻擋太久,就得告破。

而勃魯西洛夫顯然也知道現在俄軍所面臨的局面,為了能夠更快、更大的進攻,取得更大的勝利,他希望俄軍的埃弗特能夠將他手底下的部隊也投入到進攻當中,在獲得兵力補充之後,在展開大規模的進攻。但是很可惜,埃弗特沒有勃魯西洛夫那麼大的魄力和眼力,依舊在那遷延不進。而增援不至,勃魯西洛夫自然也沒有了進攻的可能,拜謝於俄國的豬隊友,使得同盟國一方有機會能夠及時調派援兵,穩住東部戰線。

就在明斯克陷落的同一天,同盟國陣營進行了軍事會晤,商量東部戰線所面臨的危機。在討論中,德軍的總參謀長法金漢成功地說服了奧匈帝國的代表把南線用來對付義大利的部隊抽調到東部來,來對付俄軍。因為與無關痛癢的南線相比,俄軍所發動的東部攻勢使得同盟國東部戰線有著崩盤的風險。就在奧匈帝國的軍隊撤退的同時,德軍利用發達的鐵路網,再一次快速、即使的為東部戰線運送了足夠的援兵。

俄軍方面的埃弗特終於在7月18日展開了一次進攻,但是這次進攻準備不足,進攻組織的十分鬆散,根本就不可能對同盟國軍隊造成什麼像樣的威脅。與此同時,同盟國軍隊集結力量之後,對俄軍發動了反攻。勃魯西洛夫因為沒有足夠的援軍,使得同盟國軍隊的反擊成功遏止住了俄軍的攻勢。

戰役打到現在,俄軍的最高統帥部算是看出來了,勃魯西洛夫是個帥才,而埃弗特就是個廢物,預備隊應該給勃魯西洛夫而不應該給這個埃弗特。但是,之前一直急切希望能夠得到援軍的勃魯西洛夫這一次卻十分激烈的反對,因為根據他的判斷,現在前線的部隊已經夠多了,更多的部隊只能招致俄軍的前線變得更加凌亂。而且,參見這次戰役的攻擊部隊,也即將到達疲憊的極限,即使給了部隊,也不可能組織有力的進攻。在此基礎上,俄軍的攻勢不得不在九月份正式停止。

勃魯西洛夫的行動達到了其原有的目標,使德軍不得不停止在凡爾登的攻伐來把具可觀數量的部隊調往東線。而且這一戰也打得奧匈帝國的軍隊沒了脾氣,此後奧匈大軍再不能在此處發動一次可成功挺進的攻擊,反而是只能依靠德國陸軍來維持其軍事成就。而且俄軍的成功,還導致了另一個結果,俄軍的節節推進,使得那些想著加入協約國陣營的國家信心大增,羅馬尼亞就是其中之一。在俄軍攻克明斯克的8月份,羅馬尼亞簽訂了《布加勒斯特條約》,加入協約國一方,對同盟國宣戰。雖然羅馬尼亞的參戰,對於協約國一方來說自然是好事,但是對於羅馬尼亞來說,在當時而言似乎不是一個好的選項,因為在羅馬尼亞宣戰之後,同盟國的大軍(主力是德軍)就攻入了羅馬尼亞境內,並且很快就被攻佔了大部分的國土。

而以俄軍指揮官勃魯西洛夫命名的此次戰役,也被列入世界歷史上死傷最重的戰役。此次攻勢,俄軍傷亡約50萬,奧匈帝國150萬(其中40萬被俘),德國也損失35萬人。這次攻勢,也引發了一連串連鎖反應。德軍總參謀長法爾肯海因由於調兵援助東線,結果使進攻凡爾登要塞受挫,受到德皇威廉二世嚴厲批評而去職,隨後力主和西方媾和的軍方保守派興登堡和魯登道夫上臺。儘管布魯西洛夫攻勢在戰場上取得了成功,但畢竟俄軍死傷慘重。此前,俄軍已經損失了500萬有生力量,俄國君主制已千瘡百孔。1917年,俄國爆發革命,先是沙皇統治被推翻,隨後經過殘酷鬥爭,蘇維埃政權登上歷史舞臺。

勃魯西洛夫攻勢達到了俄國在一次大戰成就上的最高峰,也可說是部份罕有俄羅斯帝國陸軍能具備良好領導和規劃的表現之一。在此輝煌之後,俄軍就開始走下坡路了,俄軍的效力開始下降,由於國內日益惡化的經濟和政治局勢,其中雖然軍隊傷亡慘重而沒有採取任何緩解措施。因而即使德國和奧匈沿其前線被擊退,至少有58,016名俄羅斯士兵開小差。這只是天枰倒向對德國有利而預感一些事情來臨的反應。

這次行動的特點是俄羅斯的戰術質量有相當大的改善。勃魯西洛夫使用較小的專門單位之士兵攻擊奧匈帝國戰壕的薄弱環節和炸開缺口,使餘下的俄軍挺進。這些突擊戰術是驚人的背離人海戰術,這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直到當時所有主要軍隊很普遍的戰術。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俄羅斯本身也沒有意識到勃魯西洛夫創出的潛在戰術,反而是德軍從中得到了啟發。此後,德國明顯把握和利用突擊戰術,對其1918年在西線的進攻產生影響。後來,英國人富勒基於對勃魯西洛夫攻勢等戰役的研究和西線英軍使用坦克的經驗,提出了機械化戰爭理論。到了20世紀30年代,古德裡安在富勒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其理論,提出了裝甲部隊必須獨立編成,並集中運用的原則。納粹德國開始出現較大規模適應的機械化作戰編制,普遍裝備了坦克和各種裝甲戰車,並且在作戰構想中開始運用坦克、飛機、步兵和炮兵的協同以達到快速制勝的目的。這在後來則脫胎成德軍二戰初期“閃電戰”的指導思想,並在蘇聯和西方盟國戰勝德國的過程中大規模運用,從而宣告塹壕戰時代的終結,理論將持續到朝鮮戰爭和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結束了大量塹壕戰的時代,只有少數國家,主要是在非洲仍然利用塹壕戰戰術。

一戰之中,陸戰佔了大頭,但是並不是說沒有海戰,作為協約國陣營和同盟國陣營的扛把子英國和德國,就在這一年進行了海軍大戰,那就是著名的日德蘭大海戰。

1805年12月2日,在捷克斯洛伐克一個名叫奧斯特裡茨的地方,爆發了一場有16萬?軍隊參加的戰略性會戰。此役,拿破崙徹底粉碎了俄奧聯軍的進攻,法蘭西帝國巍然屹立。90年後,在美國羅德島海軍學院的講臺上,一個名叫阿爾弗雷德。塞耶。馬漢的海軍?戰略講師正侃侃而談:“拿破崙戰爭證明,大規模會戰是決定陸上戰爭勝負的最有效手段。那麼海戰呢?同樣?需要這種傾其軍力的會戰,唯有如此,才能奪取制海權!我想信,總有一天,會出現一個?‘海上的奧斯特裡茨’!”

馬漢的聲音不高,但卻震動了世界。“海上的奧斯特裡茨”成為穿著不同國家軍服的海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軍元帥、海軍上將們矢志不移的追求目標。又過了21年,在人類有史以來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馬漢的願望終於變成了現實。不過,這壯觀的會戰不是發生在其理論的誕生地美國海?域,而是在歐洲北海的一角,一個名聲並不十分響亮的地點——日德蘭。就是因為這場會戰,?使日德蘭的名字永垂史冊。(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