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1492—1945 說說歐美那些事兒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二十五章——海上馬車伕的崛起(2)初露崢嶸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二十五章——海上馬車伕的崛起(2)初露崢嶸

荷蘭人選擇了貿易,從漁夫、農民變成了商人,那雙曾經拿著鋤頭、漁網的手開始掌握著船舵,曾經踏在堅實大地的腳掌也開始適應顛簸的甲板。在荷蘭人開始經商之後,他們原來沒有多大價值的土地也開始顯現出無與倫比的競爭力。

翻開歐洲地圖,我們看到荷蘭基本位於整個歐洲的中部,距離兩端的路程都差不多,這就使荷蘭可以很方便地從歐洲北部沿海地區往來運輸貨物,從而使荷蘭有了先天的海運地理優勢。

不僅是海運,河運這方面荷蘭也是得天獨厚,西歐最大的河流萊茵河、歐洲主要河流馬斯河都是在荷蘭境內奔流入海。這兩條河流河道寬闊,水量充足。在古代,因為技術條件和交通條件的限制,城市大多在河流兩岸,而且河流越大,河流兩邊的城市就越大、越多。因為古代以農業為主,而農業又離不開水源,畢竟莊稼生長缺不了水,能缺水的那是仙人掌,在河流兩岸會有比較充足的灌溉水源,農業會比較發達,農業發達之後,就會有餘糧,人在吃飽之後就會想點別的,比如男的可能想喝點酒,女的可能想要個首飾,小孩可能想要個布娃娃,可你就有糧食,其他的你也變不出來,這時候你就會想用餘糧去換。而且不止你一個人這麼想,有需求就會有供應,就會有人進行交換,市場就應運而生。而走水路肯定比走陸路好走的多,河流兩邊的人東西多想交換而且河流交通便利創造了交換的環境,河流越大,河道越寬,水流越平穩,水量越充足,城市就越多,越大。

萊茵河是西歐第一大河,馬斯河也是歐洲的重要河流,在這兩條河兩邊大家可以想一下會有多繁榮。而這兩條河的入海口就在荷蘭境內,荷蘭人就可以利用他們和歐洲腹地進行貿易。現在我們想一下,荷蘭境內究竟哪塊地方最具有商業價值?對,就是萊茵河和馬斯河入海口,如果是兩條河的匯合口那簡直就是完美。荷蘭恰好就有這個完美的地方,而在這個完美的地方,有著世界上最大的港口——鹿特丹。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荷蘭人依靠有利的地理位置,從事著商業貿易,整個荷蘭地區欣欣向榮。但是之後不久的一次重大發現,給荷蘭帶來了強有力的衝擊。這項發現使得荷蘭人有利的地理位置不再是獨佔鰲頭,而是被別的競爭對手所超過,但是一旦獲得勝利就會使荷蘭成為歐洲乃至世界上舉足輕重的國家。我們一般把這樣的衝擊叫做歷史機遇,當荷蘭人面對可能僅此一次的歷史機遇的時候,能否抓住機遇,風雲化龍?

這次重大發現就是改變世界歷史進程的地理大發現,葡萄牙和西班牙成為了最先吃螃蟹的那個人。當葡萄牙和西班牙發現廣大的新地區之後,看到了很多他們夢寐以求的東西,比如黃金、香料,透過與當地人的接觸,如果葡萄牙和西班牙發現自己手裡的棍子比對方的大,而且拳頭也比對方的硬,於是二話不說擼袖子就上了,這種情況佔大多數。如果遇見對方拳頭比自己還硬的,如果還硬搶的話沒準自己就去見了上帝了,他們就開始進行貿易。因為當地人沒見過歐洲的東西阿,物以稀為貴,通常也能換回數十甚至上百佰的利益,但是和無本萬利的搶劫比起來,可就差不多了,畢竟殺人放火金腰帶。

透過暴力掠奪和貿易,葡萄牙和西班牙獲取了大量的財富和貨物,導致僅靠自身的船舶運輸不了了,但是造船又不是造個桌子椅子,三兩天能出來,那就只能靠別人幫自己運輸。這下荷蘭人高興了,畢竟自己就是幹這行的,但是最高興的不是荷蘭,而是英國。

讓我們的目光再次回到歐洲地圖上,我們可以發現荷蘭和英國離得非常近,隔海相望。在地理大發現之前,當地主要的貿易主要在歐洲內部進行,荷蘭佔有海運和河運的雙重地理優勢,可以說是得天獨厚,而英國是一個島國,位於歐洲大陸之外,雖然比起海運位置比荷蘭要強,但是論與歐洲大陸的聯絡就不如有兩條大河的荷蘭了。但是地理大發現改變了這一點,因為睡著葡萄牙、西班牙運回大量其他地區的貨物,使得歐洲與其他地區的貿易開始大於歐洲內部的貿易,海運地位開始突出,而英國是島國,海運優勢明顯強於只是沿海的荷蘭,荷蘭的商人開始面對英國商人強有力的挑戰。

一時間,英國的商人擠佔了荷蘭人的大批份額,並且雄心勃勃地準備把荷蘭人剩下的也搶過去。面對英國人的競爭,擺在荷蘭人面前的有兩條路,一條是不做改變,從此衰落下去,另一條則是探索求變,殺出一條血路。荷蘭人選擇了第二條路,採用了一種在當時看起來非常不可思議的方法。

在當時的情況下,荷蘭人一針見血地看到了問題的關鍵:運費,雖然英國比我地理位置好,但是如果我的運費足夠低,低到足以抵消甚至超過英國地理優勢之後,那些生意自然而然就會找上門來。可是運費再低也得大於成本,如果運費連成本都不夠那就是賠本賺吆喝,可是怎麼才能減低成本呢?荷蘭人的眼光最終落在了船上。

在地上,會有劫匪打家劫舍,在海上,就會有海盜興風作浪。在當時,在海上找生活的人們經常和海盜打交道,這些海盜可不是電影《加勒比海盜》裡的傑克斯派洛,更真實的形象是電影裡出現過的海盜紅鬍子。為了保證自己萬一運氣不好碰上海盜之後不被吊在桅杆上,在商船上通常會安放大炮作為自衛,是有著一定戰鬥力的,英國在戰爭期間會召集商船參戰就是這個道理。當時的大炮都是前膛炮,這種炮的結構大家可以想象為一頭被堵死的鐵管。在裝填的時候需要把*和炮彈以此從炮口塞進去,壓實,然後點燃引線,*爆炸,炮彈在從炮口飛出去。前膛炮在發射的時候會產生很大的後坐力,或者叫衝擊力,就需要質地比較堅硬的木頭作為材料,可是質地越硬,價格就越高。

可是荷蘭人為了降低成本,把大炮拆了,沒有了大炮,對造船所需的木材的要求降低了,用一些不是特別結實的木材也能造船了,這樣就使得整個船的造價立馬就下來了,整整是之前的一半。但是這樣做的後果使得商船在遇到海盜之後幾乎沒有半點反抗的能力,荷蘭人之後的每次出行基本上都是把腦袋別在了褲腰帶上。荷蘭人透過這樣的方式重新奪回了貿易的主導權。

但是如果你認為荷蘭人就此滿足了的話,那你就圖樣圖森破了,荷蘭人不但更換了造船的材料,還把船的造型給換了。大家應該都見過船的圖片,基本上所有船的結構都是上寬下窄,看橫切面的話差不多是V型或者U型。之前荷蘭的商船也是這樣的,但是後來就變成了橢圓形,有著大大的“肚子”,但是甲板面積很小。之所以這樣另類,不是因為荷蘭人標新立異,引領時尚,而是與黃金白銀真真切切的相關,因為當時的斯堪的納維亞地區在對入港船隻徵稅的時候,不是按照噸位、貨物型別、貨物總量這些常用的標準,而是採用了一種在我看來有些奇葩的收稅標準:甲板面積,甲板面積越大,收的稅就越多。為了儘可能的減少稅款,降低成本,荷蘭人就發明了這樣模樣奇特的船隻。

這裡我們說一個名詞:斯堪的納維亞。地理上在北歐有一個半島叫做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在文化上也有一個斯堪的納維亞文化圈,一般認為(也就是大多數認為)包括瑞典、挪威和丹麥三國。但是一說斯堪的納維亞,英國人覺得還得加上芬蘭和冰島,德國人認為是瑞典、挪威和芬蘭,但是沒丹麥。在剛開始接觸這個詞之後我很迷糊啊,這麼多解釋到底哪個規定了這麼奇葩的規定?後來經過分析我覺得在這裡的斯堪的納維亞是指的瑞典、挪威和丹麥三國,首先,我蒐集的資料來自於荷蘭北方航海博物館,來自於館長維歇爾克爾克邁爾,這是荷蘭人自己搜集整理的資料,荷蘭人他們的觀點是屬於“一般認為”的。其二,瑞典、挪威和丹麥之間的關係很早就非常密切,曾經還誕生過一個卡爾瑪同盟,這三個國家由一個共同的國王進行統治,這個同盟自1397年起,到1523年結束,地理大發現發生在1492年,當時還處在卡爾瑪同盟時期,這三個國家政令是相同的,可能同時採用這讓人有點驚訝的政策。

但是,無論想法再好,設計在精妙,沒有優秀的水手去駕駛,也只能重現北洋艦隊的悲劇,幸運的是,這樣奇妙的想法和新奇的設計,找對了正確的水手。舉一個著名的例子,在1596年,荷蘭的巴倫支船長打算開闢一條從北面到達亞洲的航線,現在我們都知道歐洲的北邊就是北冰洋,現在全球變暖,到了冬天依舊是冰封的世界,就別說是在當時的1596年了,沒有溫室效應,那天那叫一個涼快。巴倫支船長歷經艱險到了俄羅斯的一個叫三文雅的島嶼之後就再也走不了了,很簡單,海面被凍住了,當時可沒有破冰船這樣的神器,被凍住之後巴倫支被迫帶著自己的17名荷蘭水手住了下來,渡過了八個月的漫長冬季。那可是原汁原味的北極的冬天,開水潑出去掉下來都是冰塊的北極的冬天。最後荷蘭人熬過冬天回來了,但是有八個人已經看不到祖國的大地了,其中包括巴倫支船長。

他們是第一批在北極過冬的人(雖然是被迫),但令世人最為震驚的並不是荷蘭人的歸來,而是這些荷蘭人沒有動他們船上那些別人委託給他們的貨物,儘管這些貨物中間就有救命的藥品和衣物。我一般不願直接引用所蒐集到的材料,但是《大國崛起》中的解說詞我覺得無出其右。“冬去春來, 倖存的商人把貨物幾乎完好無損地帶回荷蘭,送到委託人手中。他們用生命做代價守望信念,創造了沿之後世的經商法則。”

在創新的設計、獨特的思維和堅守信念的水手共同作用下,到了15世紀末,荷蘭幾乎壟斷了歐洲的海運貿易,“海上馬車伕”的稱呼也開始不脛而走,響徹這個歐洲大陸,荷蘭,這個未來的海上霸主,開始出露崢嶸。

但是在荷蘭戰勝英格蘭之後,另一場危機卻已經在慢慢逼近,而這一次,荷蘭又靠什麼渡過了難關呢?(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