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1492—1945 說說歐美那些事兒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二百四十二章——蘇聯工業化(1)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二百四十二章——蘇聯工業化(1)

就在資本主義世界在一戰後的繁榮和史無前例的經濟大危機之間玩著“冰火兩重天”的時候,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卻也在自己的路上昂首闊步,尤其是在經濟大危機肆虐的時候,也正是蘇聯在斯大林的帶領下進行第一個五年計劃的時候。而蘇聯的前身,則是俄國。

十月革命之前,俄國是軍事封建的帝國主義國家。這時,俄國一方面資本主義已經發展到了壟斷資本主義階段,但是在另一方面,俄國還保留著大量的封建主義殘餘,畢竟俄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是憑藉著從上到下的改革,而並不是自下而上的革命,沒有砸壞一切東西在建設,自然會有著很多之前的東西,英國的“光榮革命”,日本的明治維新,都是如此。雖然俄國一方面資本主義發展很大,但是在俄國龐大的封建主義一比,封建主義還是佔了大頭,因此,總的來說,俄國仍然是一個落後的農業國家,而並不是一個資本主義工業化國家。在20世紀20年代時期,俄國的蘇維埃政權經過三年的戰爭,打退了外國的干涉軍,另一方面,在列寧的帶領下,蘇俄實行了“新經濟政策”,使得蘇俄的經濟有了恢復和發展,蘇維埃政權初步得到了鞏固。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現在蘇俄用武力保障了自己的生存,但是歐美的資本主義國家,顯然不會這麼輕易的就讓蘇俄這個“異教”存在下去,歐美資產階級輪番對蘇俄和之後的蘇聯,掀起政治孤立、經濟封鎖和戰爭恐嚇的惡浪。為了保障國家的經濟獨立和國防安全,蘇聯必須建設強大的社會主義工業體系。從1928年開始,蘇聯高速度實現了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那速度跟作了火箭一樣。等時間到了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初的時候,蘇聯開始縣露出崢嶸,開始成為強大的工業化國家,教育、科學和文化事業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蘇聯的強大和繁榮,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奠定了物質的基礎,也用事實證明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在20世紀20年代初期,蘇維埃政權讓然處於資本主義世界的包圍和敵視中,把蘇維埃國家從落後的農業國建設成為強大的工業國家,是社會主義蘇聯繼續生存與發展的唯一出路。實現工業化,是布爾什維克人的夢想,在蘇維埃政權初期,列寧就提出了“社會主義=蘇維埃政權+電氣化”的著名公式。

1925年12月,在嚴寒和大雪中,聯共(布爾什維克)的第十四次黨代表大會開會,而這次代表大會,被歷史學家們稱為“工業化的大會”,因為就在這次大會上,確立了社會主義工業化的方針,同時針對蘇聯的國情,確定了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工業化道路。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黃立佛說道:蘇聯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以及中央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調動了全國的經濟、社會資源進行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而這個體制,被史學家們稱之為斯大林體制。從1928年到1937年,蘇聯完成了第一個、第二個五年計劃,1938年到1940年,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第三個五年計劃實行了僅僅3年而被迫中止。第一個、第二個五年計劃的重點,是改造老企業,創立新的重工業部門,1928年到1941年,工業投資佔到了國民經濟投資的一半多,而在這工業投資中,80%以上都被投入到了重工業當中。與此同時,對農業進行了集體化的社會主義改造。由於戰爭的迫近,第三個五年計劃的重點,是發展國防工業,1928年到1940年,對國防工業的投資佔到了工業投資的四分之一以上,與此同時,國防工業的產品增加量,高達工業產品增加量的4倍以上。

蘇聯工業化時期,蘇聯社會上下充滿了建設社會主義經濟的激情,那是一個英雄的時代。肅然布爾什維克想著發展重工業,但是重工業那是一個燒錢的專案,它不像是紡織、麵粉等輕工業部門,只要一定的投資,就能很快見到回頭錢,重工業沒有一個長時間、大批量的投資,是根本不可能搞起來的,現在世界上凡是能夠玩得起工業化的國家,那都是在世界上說得上話的主,而不是什麼龍套甲乙丙丁。而發展重工業的大量的資金,究竟該從哪裡來呢?

在1927年10月1日,蘇聯政府首次發行工業化國債2億盧布,為工業化籌集資金。在短短一個月時間裡,全部的公債就被廣大踴躍購買公債的人民給買光了。在1929奶奶10月,由紅色索爾莫沃工人首先提出了“五年計劃四年完成”的口號,而這句話,被寫在了全國各行各業工人大軍的旗幟上。在工廠、鐵路、礦山、油田,90萬的工人參加了“社會主義突擊隊“的競賽,其中的三分之一獲得了“突擊手”的光榮稱號。

在1935年8月,蘇聯著名的煤礦——頓巴斯煤礦上年輕而英俊的挖煤工人斯達漢諾夫在一個工作班、6個小時裡,用風鎬挖煤挖了102噸,超過了原定挖煤數量的13倍,這個小夥子也是瘋了。在這位“瘋狂小夥”斯達漢諾夫的帶動下,蘇聯全國上下掀起了突破舊定額、創造新紀錄、大幅度提高勞動生產率的社會主義競賽運動。勞動人民憧憬社會主義強國,憧憬著幸福生活,從而迸發出的無窮熱情和創造力,成為推動工業化的發動機。

但是工業化不僅僅是只靠人的主觀能動性就能完成的,還是需要著技術作為支撐的,如果只要人的主觀能動性就能完成的話,那咱們中國的“*運動”怎麼會失敗,早就完成“趕英超美”的目標了,工業化是需要科學技術的推動的。

工業化時期,是善於學習的時代,因為什麼都落後,什麼都需要學。當嶄新的機械設備運進了紅色工廠的時候,當數千做新的工廠拔地而起的時候,從國外引進的先進設備安裝就緒的時候,就在這時,新的問題出現了:沒有足夠的技術工人和工程技術人員,現在空有工廠,沒人幹活,這就比較尷尬了……除了開動機器的技術人員外,蘇聯還缺少懂技術、有組織能力的幹部,對新技術進行管理。為了不讓文化上的落後拖了工業化的後腿,在1928年秋天,蘇聯政府掀起了群眾性的掃文盲運動。1931年2月,斯大林提出了“技術決定一切”的口號,號召布爾什維克黨人學習技術,自己成為專家。等到了1935年3月,斯大林又提出了“幹部決定一切”的口號,號召建造一支學會管理、精通技術並十分內行地運用技術的人才隊伍和幹部隊伍。在這兩個口號的號召下,全黨和全國人民積極投入到文化和技術的學習熱潮中,從1929年到1939年,熟練工人增加了9倍,工程師增加了5倍多。蘇聯人民文化。技術水平的提高,為社會主義工業化裝上了加速器。工業化時期,蘇聯處於資本主義世界的包圍中,是一個威脅與機遇並存的時代。1929年,正當蘇聯轟轟烈烈地進行工業化的時候,經濟危機的颶風席捲了資本主義國家。斯大林巧妙地利用了由於生產過剩,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競爭殘酷和矛盾尖銳的時機,貨比多家,少花錢多辦事。成為當時世界市場上西方先進技術設備最大的賣方。僅1932年,世界機械設備出口的一半,便被蘇聯所獲得,蘇聯年輕的技術專家,對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進行了解剖、複製和仿製。同時,斯大林利用西方科學技術人員過剩的行情,招聘來了很多西方著名的技術專家。在烏拉爾的馬格尼託山麓,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鋼鐵聯合企業——馬格尼託戈爾斯克大型鋼鐵廠,就是由美國麥基公司以美國最先進的鋼鐵企業為藍本設計建造的。700多名美國和德國的專家和工程技術人員,分別參加了這項工程的設計和施工。美國專家約翰.卡爾德還被譽為“解決蘇聯困難問題的能手”,社會主義的列寧勳章被佩戴上了這位美國專家身上。

在軍工企業中,蘇聯同樣利用西方國家之間的競爭,得到了西方國家先進的技術和裝置。1932年至1940年間,美國馬丁公司、道尼公司等20多家公司,向蘇聯提供了轟炸機、輕型戰鬥機、以及與飛機附件有關的技術和裝置,同時,蘇聯還得到了西方航空方面的新技術。斯大林曾經說:在蘇聯,曾經有三分之二的大型企業是由美國的技術和幫助援助才最終建成的。據西方專家估計,其餘的專案也大都是在德、英、法、意等國的技術援助下建成的。實施工業化計劃的前夕,俄國落在先進西方國家後面足足有50至100年。(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