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1492—1945 說說歐美那些事兒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二百六十章——終章:二戰(5)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二百六十章——終章:二戰(5)

納粹德國在消滅了波蘭之後,納粹的戰車並沒有停下來,而是調轉了車頭,開始向西方,自己的老對頭——法國碾壓而去。

德國陸軍參謀總部在希特勒的一再催促下,制定出了一個代號為黃色方案的西線作戰計劃。此計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軍進攻法國的施裡芬計劃相似,即把德軍主力放在右翼,透過比利時去進攻法國。但是A集團軍參謀長埃裡希?馮?曼施坦因卻討厭這個方案,認為不過是老調重彈。希特勒本人也不喜歡這個計劃。曼施坦因提出了他的的戰略構想:德軍進攻的主要矛頭應放在中央,而不是在右翼。以強大的裝甲部隊,對具有戰略決定性的突破口---阿登森林地帶,實施主要突擊。這是攻其不備、出奇制勝攻入法國的一條捷徑,可切斷南北盟軍之間的聯絡,分割合圍英法盟軍,迅速滅亡法國。但是德國陸軍總司令*?馮?布勞希奇拒絕將曼施坦因的計劃轉呈希特勒。

就在德國在緊鑼密鼓進行準備的時候,意外發生了:1940年1月10日,一名攜帶黃色方案的德國空軍軍官因座機迷航在比利時迫降,由於無法把這一重要文件全部燒燬,致使一部分落入英、法手中。這是1架德軍梅塞施米特Bf109飛機,被迫降落在比利時馬斯特裡赫特北面的馬斯梅赫倫(所謂的“梅赫倫事件”)。機上的乘客是德國空軍的要員赫爾穆?賴因貝格爾,他攜帶一本最新版本的“黃色方案第2號方案”。賴因貝格爾無法銷燬檔案,該檔案很快便落入比利時的情報機構手中。

於是曼施坦因再次向陸軍總部提出他的觀念,這使勃勞希契非常厭惡,然後就給了曼斯坦因小鞋穿,把他調任第38步兵軍軍長。在二戰之後,德國名將曼斯坦因寫作的回憶錄《》失去的勝利》中對於自己在法國戰役之前調任*軍長稱之為“第*軍長:旁觀者”。但是歷史給了曼西坦因一個機會,一個讓他的計劃實現的機會,那就是希特勒要接見各個新任軍長,曼斯坦因趁此機會,再一次向希特勒作出了自己的陳述。

希特勒對曼施泰因的陳述,“簡直像精靈似的理解非常快”,並表示他個人完全同意曼施坦因的見解。第二天,希特勒便召見陸軍總司令布勞希奇和總參謀長哈爾德,命令他們以曼施坦因的建議為基礎,立即制定出一個新的作戰計劃來。雖然布勞希奇和哈爾德強烈反對曼施坦因的建議,認為其所謂的秘密透過,實在是一種瘋狂的假設,它將使德國裝甲部隊的精華面臨法軍側翼攻擊,並可能導致全軍復沒。但在希特勒的壓力下,兩位陸軍首腦屈服了。於是,陸軍總參謀長哈爾德奉命根據曼施泰因的建議重新制定作戰計劃。

1940年2月22日,希特勒批准了與曼施坦因設想大致相同的新作戰計劃。德軍參謀部將這一計劃取代號為揮鐮行動。據當時任第19裝甲軍軍長的海因茨?威廉?古德裡安說,除了希特勒、曼施坦因和他本人以外,幾乎再沒有任何人對這個計劃是具有信心的。

其中,很多人認為,正是因為發生了這一件洩密事件,使得德軍不得不修改了自己的作戰計劃,對計劃進行重大修改,但是這是不正確的。其實軍事行動在1月30日被重新修訂為“黃色方案第3號方案”,基本上符合先前的版本。1月27日,曼施坦因被解除A集團軍總參謀長的職務,並調任在普魯士的軍級司令,於2月9日在斯德丁開始他的指揮工作。這一舉動是哈爾德為了消除曼施坦因的影響而作出的。曼施坦因憤怒的下屬把他的方案提出以引起希特勒的注意,希特勒在2月2日獲得了方案。曼施坦因被邀請於2月17日在柏林向元首個人解釋他的建議。希特勒對該計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二天,他下令按照馮?曼施坦因的構想改變計劃。這些構想吸引希特勒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它們提出了一些能達至獲得真正廉價勝利的希望。

希特勒令弗朗茨?哈爾德再次更改計劃,馮?曼施坦因沒有進一步介入。哈爾德同意將主力,即所謂“戰術突破力量”向南轉移。馮?曼施坦因的計劃沒有多大憑藉(從一個防禦性的角度來看),因為阿登地區密林遍佈,而且只有惡劣的道路系統,它們作為入侵道路是不可靠的。但因此一定含有出奇制勝的元素,這對盟國回應最初設想的計劃將是至關重要的,即法國和英國的主要精銳部隊向北前進保衛比利時。為了有助於確保這種情況下,德國B集團軍將攻擊比利時和荷蘭,給人的印象是他們是德軍的主力,以吸引盟軍東移進入預定之包圍圈和牽制它們在這裡。要做到這一點,現有10個裝甲師中的3個仍被分配給B集團軍。

但是,哈爾德無意偏離既定的原則,讓A集團軍的7個裝甲師作一次獨立的戰略穿插。這讓古德裡安憤怒的是,這一點最初在新的計劃裡被完全刪去。“黃色方案第4號方案”在2月24日發出。默茲河在色當的渡河點應該是在入侵第8天被步兵師攻佔。直到經過多次辯論後,才改為讓裝甲師的摩托化步兵團在入侵後第4天於此建立橋頭堡。即使現在,突破和向英吉利海峽前進只能在第9天開始,中間5天的停留時間是為了讓足夠數量的步兵師可以追上與裝甲部隊建立一條連續的戰線。

即使適應更多的常規方法,新戰略還是引發了多數德軍將領的抗議。他們認為如此集中力量在同一個位置上是不負責任的,穿插部隊不可能得到充分的補給供應,而這些本已不足的補給路線更很容易被法軍切斷。如果盟軍的反應也並不如德軍的預期,該攻勢最終可能造成災難。不過他們的反對意見被無視了。哈爾德認為,由於德軍的戰略地位似乎毫無希望的,無論如何,即使是輕微的機會以取得決定性勝利也比完全不行動而戰敗為佳。適應性的變化還暗示,它會令盟軍更容易些逃往南部。哈爾德指出,如果這樣,德軍的勝利會更輕鬆,因為這將是對已放棄低地國家協約國(是1940年英法聯盟的俗稱)在聲譽上一個巨大的打擊。此外,德軍的戰鬥力將仍保持不變,將可以執行“紅色方案”,之後全力進攻法國。然而,這方面的決定將不得不推遲到成功地完成“黃色方案”後才作出。事實上,德軍的詳細實施計劃只包括頭9天的行動;有固定的時間表以確定了前進的通道。按照傳統的“任務指揮”,這依賴戰地指揮官的判斷和行動。這種不確定性對事件的實際過程會產生巨大影響。

但是在納粹德國進攻法國之前,挪威和丹麥就先遭受到納粹鐵蹄的進攻。納粹進攻丹麥的時候,特別別出一格,據說德國的軍隊是在軍樂隊中大搖大擺地開進丹麥首都哥本哈根。但是挪威就要稍微費點事了,畢竟挪威的地盤要比丹麥大得多,而且挪威的地理位置也要重要得多。挪威地處北歐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西北部,東鄰瑞典,東北與芬蘭和俄國接壤,西瀕挪威海,海岸線長2.1萬公裡,多天然良港,戰略地位十分重要。而且,對於德國海軍海軍來說,挪威更是重中之重,因為德國海軍還有一個令人恐懼的、已經稱霸大洋N多年的英國皇家海軍。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由於德國沒有直接進入大西洋的出口,只有經北海繞過英國本土才能進入大西洋。但強大的英國海軍一直是德國海軍的一塊心病。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曾利用海軍優勢,從設得蘭群島到挪威海岸,橫跨狹窄的北海,佈置了一道嚴密的封鎖網,使德國艦隊困在本土港內無所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德國海軍鑑於歷史經驗和地理事實,認為要對付佔優勢的英國海軍,德國必須設法在挪威獲得基地,這樣才能突破英國在北海的封鎖線,暢通無阻地進入大西洋。德國海軍中將韋格納形象地比喻道:“北海的德國艦隊原是沒有馬的騎士,現在應當讓他騎在地理的馬鞍子上。”

1939年10月10日,德國海軍總司令雷德爾海軍上將晉見希特勒,表示擔心挪威可能向英國開放港口,這將給德國帶來戰略上的不利後果。他力勸希特勒先佔領挪威,以作為對英作戰的海軍基地,同時也可以確保瑞典的鐵礦砂來源(德國每年消耗的1500萬噸鐵礦砂中,有1100萬噸要從瑞典進口,在冬季,這些鐵礦砂要經鐵路運到挪威港口納爾維克,然後再航運到德國,整個航線恰好在挪威領海以內)。但在希特勒的戰略中,首要目標是征服西歐,故他還是寧願保留挪威的中立地位,而不願採取任何節外生枝的軍事行動。

1939年12月16日,挪威納粹黨黨魁、國防部長吉斯林訪問柏林,向希特勒報告說英國即將在挪威政府的默契下佔領挪威。吉斯林並請求希特勒提供經濟和軍事援助,以支援其發動一場政變,推翻挪威政府,事成之後,便邀請德國保護挪威,從而阻止英國的入侵。希特勒表示他寧願看到挪威完全保持中立,斯堪的納維亞其它地區也是如此,因為他不願擴大戰場。但如果敵人準備擴大戰爭,他就要採取自衛行動,以對付這一威脅。他答應給吉斯林一筆資金,並保證研究給予軍事援助的問題。然而,英法方面卻不斷發出對挪威中立地位的威脅。早在1939年9月19日,英國內閣透過了海軍大臣丘吉爾提出的方案:在挪威領海內佈雷,從而切斷德國進口瑞典鐵礦砂的海上運輸線。1940年1月6日,英國政府照會挪威政府,宣稱英國艦隊將不允許德國商船利用挪威水域。這增加了希特勒對其北翼安全和戰略資源的擔心。1月27日,希特勒指示德軍統帥部,為必要時佔領挪威擬定一份全面的作戰計劃。為此,德軍最高統帥部專門成立了一個由陸海空三軍各派出一名代表組成的戰役準備工作參謀部,擬定了代號為“威瑟堡行動”的挪威戰役計劃。(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