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1492—1945 說說歐美那些事兒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二百五十九章——終章:二戰(4)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二百五十九章——終章:二戰(4)

在這場戰爭中,德軍使用大批裝甲部隊、摩托化部隊等快速兵團突破波軍防線,迅速插入波軍後方並將其包圍殲滅。應該說,德軍以較小代價取得勝利主要原因是閃擊戰術運用得當。但是在認真的分析過後,德軍作戰中依舊有些問題。

首先,雖然德國是第一個組建了裝甲師的國家,但是除了裝甲部隊軍官外的大部分高階軍官,包括最高統帥部的官員們都對裝甲兵運用屬於外行。他們都普遍認為,現代戰爭儘管有了新兵種的出現,但基本仍然同一戰一樣,仍是以步兵作戰為主,裝甲兵只是支援步兵的一個兵種,只能從屬於步兵。這一點從德軍只成立了裝甲師和將裝甲師隸屬於步兵軍而沒有單獨成立裝甲軍可以看出,這對發揮裝甲兵的威力和加速戰役程序相當不利。更何況德軍此時裝備的坦克多為輕型坦克,甚至有相當數量訓練用的I型坦克,裝甲和火力都很薄弱,這在某種程度上又大大增加了德軍在這次戰役中的危險程度。整個戰役中德軍損失坦克217輛,而波蘭宣佈德軍損失坦克和裝甲車900餘輛,損失數量較大與此有些關係。

其次,德軍中許多中下級軍官是比較稱職的,能夠身先士卒,鼓舞士氣,但這同時也造成軍官傷亡率相當高,使得一些戰鬥因為缺乏指揮部隊亂成一團。由於這場戰役是德軍第一次實戰,士兵們也缺乏經驗,缺少現代戰爭多兵種協同作戰的概念。部隊在行進中相互混雜、戰場上怯戰、誤傷時有發生。德軍的混亂給波蘭造成多次反擊機會。比如1939年9月9日,波軍“波茲南”集團軍強渡布祖魯河,向其東南方向的德軍第8集團軍側翼實施反突擊,德軍在援軍12個師的支援下擊退波軍反擊並合圍該集團軍。不過僥倖的是,波軍的情形更為混亂。如果在初戰失利後仿效德軍將殘存裝甲部隊集中使用並配合其他部隊在夜間對德軍混亂部隊反擊,很有可能對德軍構成較嚴重威脅。所以說,對於德軍在對波蘭作戰運用閃擊戰的成功,公正評價是一半靠自身努力,另一半則是己方缺點未被波軍利用和對方自身失誤所贈。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華沙是波蘭的首都,西鄰維斯瓦河,在政治、經濟、軍事意義上十分重要。對於德軍來說,迅速攻克華沙可以對波軍士氣以及抵抗意志予以沉重打擊,有利於戰役的速戰速決。戰爭僅僅爆發一週後,1939年9月8日,德軍第4裝甲師先頭部隊已經抵達華沙城下。按照常理,此時華沙波蘭守軍倉促應戰,缺乏準備,並且已經有東撤跡象。正常來說,上策是放任波軍撤出華沙城再行圍殲,但德軍確是並未突襲該城反倒是繞道將其包圍後又向東推進,使得波軍拼死反抗,而德軍直到1939年9月28日方才攻克該城。這其中固然有波軍英勇抵抗的因素,但更主要的是希特勒的干預,而這一點許多人可能忽略。

1939年9月9日,即德軍抵達華沙城下的第二天,希特勒發出第三號命令,要求進攻波蘭的陸空部隊做好調往西線的準備。原來這一天,西線的法國第4集團軍向德軍發起了試探性的進攻,而希特勒非常擔心這是對方大規模進攻的前奏。為了防止兩線作戰,做為德國來說,需要保存實力,尤其是需要儲存裝甲部隊和空軍等快速兵團的實力,以便一旦形勢緊迫時可以迅速西調。不過,在未明確法軍意圖前,德軍是不應該調往西線的,只能處於一種待命狀態。同時,對於德軍來說,也需要為部隊西調後仍能有實力依靠剩餘部隊打敗波軍做好準備,這就需要其在調動之前抓緊時間,儘可能多的包圍和殲滅波軍,以減輕日後東線戰場上波軍對峙的壓力。如果放任波軍華沙守軍向東撤離將使德軍難以保證在西調前追上並殲滅這支12萬人的部隊,況且法軍9日的行動明顯是針對8日德軍夜抵華沙一事。德軍採取對華沙的圍而不克策略應該說相當高明,一方面有利於穩住法軍,另一方面又可以爭取時間殲滅更多的波軍有生力量。

正是出於這一初衷,德軍才將準備東撤的波軍又堵回了華沙,並放棄了迅速攻克華沙的勝利,轉而向東以求殲滅更多波軍及其新建兵團,為最終勝利奠定基礎。果然幾天後,1939年9月12日,根據英法最高層的指示,法軍的進攻行動停止。1939年9月13日,德軍兵臨布列斯特要塞。這次德軍一反前次在華沙的圍而不克而是集中兵力經過4天攻堅,力克該城,隨後形成了將波軍在布格河以西部隊全部合圍。

在攻克要塞過程中,為了防止法軍再次發起進攻和因華沙波軍的牽制導致進攻要塞兵力的不足,德軍於1939年9月15日請求蘇聯出兵。這個請求正中斯大林同志的下懷,2天后即1939年9月17日,蘇聯白俄羅斯方面軍(下轄第3、4、10、11集團軍以及騎兵機械化叢集和第23獨立步兵軍)與烏克蘭方面軍(下轄第5、6、12集團軍)分別在科瓦廖夫和鐵木辛哥指揮下開進波蘭東部。這個行動,立刻將布列斯特以東30餘萬波軍牽制並吸引過去,使得德軍也迅速攻克了該要塞。

當然,德軍請求蘇聯出兵的另一個原因也同華沙之戰有關。由於華沙波軍的牽制,使德軍難以攻克布列斯特。而且從這一戰鬥中德軍也敏銳的洞察到進攻波蘭東部的困難:波蘭東部此時波軍尚有30餘萬人,而且波蘭東部南北距離比波蘭西部長得多,繼續向東推進勢必大大拉長戰線,而德軍總兵力不足,不僅難以迅速殲滅波軍殘部,而且因距離西線越來越遠又會造成無法及時大量的部隊西調。顯然,請蘇聯出兵相助為上策。

當9月25日波蘭東部戰鬥結束後,雙方議定了一條分界線,而德軍也隨即向華沙發起總攻並很快攻陷該城。這充分說明德軍將華沙波軍留在戰役後期解決並不是真正處於兵力不足或者波軍實力較強大,而是為了更多殲滅波軍有生力量和便於西調。正是因此獲得的10多天時間裡,使得德軍殲滅了華沙以東布格河以西波軍主力,取得了對波軍的巨大優勢。這樣即便西線有事主力部隊西調,剩餘的軍隊也能從容應對殘存波軍,基本解除了兩線作戰的危險。否則,德軍可能無法殲滅波軍主力,也不能防止法軍一旦大規模進攻後被波法兩軍夾擊的嚴重後果了。

戰後,按照《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內容,德國將擁有18萬8,000平方千米、2,020萬人的佔領區。於是在波蘭戰役尚未結束時,德國就先於9月8日和13日設定了佔領波蘭的軍區,分別阿爾弗雷德·馮·沃拉德-博克爾貝格指揮的“波森”軍區(Posen,後來該區成為德國入侵蘇聯的主力部隊—中央集團軍群的總司令部)和由*·海茨指揮的“西普魯士”軍區(Westpreu?en),分別佔領了大波蘭和波美拉尼亞兩區,之後將兩者劃入本國領土,共面積達9萬平方千米,人口約有1000萬,較1914年的德意志帝國東部邊界長250千米。後來希特勒將任命阿瑟·格雷澤和但澤的納粹黨州領袖艾柏特·福斯特兩位納粹黨行政人員管理波森與西普魯士軍區,而剩餘的波蘭領土則由新成立的波蘭總督府管轄,由漢斯·法蘭克負責。1939年10月3日,希特勒再設立了“羅茲”和“克拉考”軍區,並分別由倫德斯特和利斯特將軍指揮。

佔領期間,納粹政府對併入德國領土的地區施以“德國化”政策,判斷居民是否具有德意志血統,或無則依照種族而施加不同待遇,波蘭人不是遭到驅逐就是被派放至德裔人家庭作勞動力,並剝奪了他們接受教育的權利,使其成為單純的勞動群眾,而單純因為他們是波蘭人就被德軍殺害的事件時有所聞,德軍部份將領,如布拉斯科維茨曾向希特勒抱怨黨衛隊的行徑,希特勒後來因此對他產生了惡感。驅逐出德國境內的波蘭人和猶太人被送至波總督府中,爾後德國設立大量的集中營將他們有系統地屠殺。蘇聯方面,其吞併的波蘭領土被瓜分至白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和立陶宛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1940年蘇聯吞併波羅的海三國後)中,並施行“俄羅斯化”政策,將大量波蘭知識份子、軍官、地主等社會精英予以屠殺(最為著名者即是“卡廷森林屠殺案”),並把大量平民送至古拉格勞改營。根據波蘭民族紀念研究所的資料,在1939年至1941年蘇聯佔領期間共有150,000波蘭人死亡、320,000名波蘭公民遭到驅逐。戰爭全期,共有全國六分之一(600萬人)的波蘭人死於德國或蘇聯的佔領政策下,為二戰各國傷亡人數比例中最高者(見第二次世界大戰各國傷亡統計)。

波蘭官方在戰事結束後從未正式宣佈投降,其殘存軍隊逃往西方盟國繼續對德作戰,也有大量的士兵脫下軍服躲到森林或是民眾之中,波蘭本土因而逐漸誕生一支地下反抗軍,並在二戰期間於波蘭本土上進行過多次的游擊戰,波蘭境內的抵抗運動也是二次大戰各個被納粹所佔領的國家中最大規模者,也是僅次於蘇聯(120萬)和南斯拉夫(80萬)境內游擊隊人數的第三大地下抗德武裝部隊(51萬)。1939年9月30日,波蘭推舉出瓦迪斯瓦夫·西科爾斯基將軍作為流亡政府的領導人,並於各地戰場加入盟軍對軸心國作戰,如1940年的法國戰役、不列顛戰役、西部沙漠戰場、1943年的義大利戰場、1944年的大君主作戰和1945年柏林戰役等,本土上亦多次爆發大規模武裝抵抗行動,如1943年的華沙猶太區起義、1944年的華沙起義,希特勒為報復後者的行動而下令德軍摧毀華沙,華沙因而被夷為平地,成為二次大戰受創最為嚴重的一個城市。(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