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1492—1945 說說歐美那些事兒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二百六十二章——終章:二戰(7)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二百六十二章——終章:二戰(7)

在德國人心中,納爾維克港一役是英雄式的慘敗,他們還頒發了特殊勳章來紀念此事。德國海軍在納爾維克港與英國海軍的兩次戰鬥,惟一的好處是德軍在納爾維克港區域的地面部隊增員了。納爾維克戰區陸軍司令戰爭指揮負責者愛德華?迪特爾將軍把逾2000名倖存海軍收編起來,組成一支步兵旅。當時德軍的確亟需這批由海軍轉為陸軍的救兵,因為英、法、波三國聯軍與德軍在納爾維克酣戰,不讓這個戰略重鎮落人德國人手中。1940年5月27日,三國聯軍佔領納爾維克港,但迪特爾的軍隊仍然在四周山區緊緊包圍港口。三國聯軍意識到自己永遠守不住這個港日,於1940年6月8日撤離。德國陸軍又奪回港口控制權。

盟軍登陸奪回特隆赫姆港和其餘德軍登陸點的戰役,均因盟軍內部缺乏合作而失敗。英國皇家海軍甚至要從陡峭的挪威海岸把遠征軍逐個吊下來,然後用船把他們送回英國。盟軍從挪威全線撤退,這對於德國人來說無疑是一大勝利,也給了雷德爾一個取得海上全勝的機會。雷德爾的姊妹戰列艦格奈澤瑙號和沙恩霍斯特號駛至納爾維克港以西的大西洋公海,巧遇英國光榮號航空母艦,其時英航空母艦只有兩艘驅逐艦護航。這對德軍來說真是千載難逢的進攻機會。當時能見度很高,且光榮號航速極慢,艦上載著48架艦載機以及英國皇家空軍的幾架戰鬥機。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德艦在約16英里處開始發炮,炮彈落點非常準確。光榮號還未來得及使一架飛機起飛,德艦發來的炮彈已炸掉炮塔。炮彈威力非常巨大,把航空母艦的鋼鐵裝甲整塊撕開,德國艦隊司令威廉?馬歇爾稱之如“掀開蓋子一般”。在德艦的猛烈火炮攻擊下(沙恩霍斯特號發了212枚炮彈),英國的航空母艦及其驅逐艦很快就沉沒了。德艦也在戰事中受傷,英國驅逐艦發射的*擊中沙恩霍斯特號船尾;幾天後,在附近遊大的一艘英國潛艇發射*,擊穿了格奈澤瑞號的船頭。為此,兩艘德艦在隨後的數週內不得不返回幹船塢修理。

挪威戰役首次使用了陸、海、空立體作戰戰術,此戰德軍共損失了5700人,損失驅逐艦10艘、重巡洋艦1艘、輕巡洋艦2艘、潛艇4艘;英法和挪威軍隊共傷亡5000餘人。英國損失航空母艦1艘、巡洋艦1艘、驅逐艦7艘,法國損失驅逐1艘。挪威戰役後,德國取得了封鎖英國和向蘇聯進軍的基地,使中立的瑞典轉向德國,不但繼續向德國提供鐵礦沙,還允許德國經自己的領土向納爾維克和芬蘭北部運送部隊和物資。

總的來說,德國在侵挪一戰中取得了較大的戰績,但是海軍因此損失慘重——3艘巡洋艦、10艘驅逐艦、4艘U型潛艇以及其他船隻,但雷德爾和希特勒都認為值得。憑藉此役,納粹德國不僅保有了至關重要的鐵礦石運輸線,鞏固了德國北側的防守,還獲得了眾多的重要戰略據點,德國可利用這些基地對英國海軍發動連串攻擊。

挪威戰役的結局是德國在北歐地區奪取了重要的戰略基地。德軍佔領挪威並進至瑞典邊界,使中立的瑞典內外政策發生急劇變化。該國統治集團在對外政策方面開始轉向德國,允許德國經該國領土向納爾維克地區和芬蘭北部運送軍隊和物資。西方大國試圖抗擊德軍侵佔挪威的一切努力均遭失敗,其爭奪斯堪的納維亞基地的戰略企圖也隨之落空。英國在聯盟戰爭中一向採用的依靠本土海軍和別國人力打仗的傳統戰略未獲成功。德軍順利結束了侵佔挪威和丹麥的戰役,其重要原因是;英法聯軍缺乏統一指揮,致使兩軍不能協同作戰,西方盟國蔑視挪軍統帥部,造成互不信任,各行其是,丹麥很快投降,挪軍抵抗不力。

希特勒在解決挪威之後,納粹戰車的發動機也沒有停下來,而是調轉車頭,開始向著法國隆隆碾去。

1940年5月10日,德軍開始發動大規模進攻,德軍這次進攻的規模遠超波蘭戰役,總共調集了335萬人,2000多輛坦克,發起了兇猛的進攻。英法聯軍發現,德軍兵分兩路,一路就同“黃色計劃”上說的,透過荷蘭和比利時,向法國發起進攻。但是英法聯軍早有準備,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和英國遠征軍共有135個師(其中法軍和英軍共有103個師,編成3個集團軍群)、3469輛坦克、2000架飛機,並可利用英倫三島1000多架飛機支援戰鬥,在兵力上與德軍相當。然而,英法長期推行綏靖政策,備戰不力。盟軍最高統帥部制定的代號為D的作戰計劃保守失算,該計劃重點是防禦德軍向比利時實施主要突擊,把比利時作為雙方廝殺的主戰場。根據D計劃,盟軍把主力部署在法比邊界北端和法國北部各省,如果德軍向比利時實施主要突擊,則五國盟軍協同作戰擋住德軍進攻;其他部隊的大部分部署在南部的馬奇諾防線上,如德軍向馬奇諾防線實施正面進攻,則依託堅固的工事進行抵禦;而在中段則自恃有阿登山區天險和馬斯河,只留了戰鬥力較弱的部隊駐守.。

美國作家米德爾米德爾頓在其著作《用兵之道》中,對法軍在法國戰役初表現有這麼一段敘述:“二次大戰初的法國戰役中德國人比法國人有更大的幹勁和魄力。雖然法國人是為保衛祖國而戰,但是他們往往給人們這樣的印象:他們一心只想從戰爭中脫身出來,好趕緊回家團圓。在一個無所事事的冬天,軍官團中許多人的強烈*、親法西斯的情緒對法國的崩潰起了作用。也就是在這個冬天,我初次聽到了這樣的話:‘寧要希特勒,不要勃魯姆。”而這個勃魯姆則是法國左翼政治勢力(也就是親共派)的總統候選人。

當時,德國的作戰準備並不是到了十分充分的地步。在1940年5月,德國共157個師中只有79個完成了訓練;另外14個師仍然直接參加戰鬥,主要是在C集團軍和進攻荷蘭的部隊。除了其中93個師被部署在前線(10個裝甲師、6個機械化師)也有39個師作為國防軍最高統帥部預備役師被部署在西方,大約有三分之一是不會參加戰鬥。約四分之一的作戰部隊是來自40歲以上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退伍軍人。在西線的德軍於5月至6月共部署2,700輛坦克和自行火炮,包括指派作戰的預備隊;約7,500門火炮可以作戰,彈藥庫存可足夠作6個星期的戰鬥。“德國空軍”的部隊將分為兩組。共有1,815架作戰飛機、487架運輸機和50架滑翔機被部署支援B集團軍,而另外3,286架作戰飛機被部署支援A和C集團軍。

在德軍作戰計劃中,將進攻部隊分成了A、B、C三個集團軍群。其中A集團軍群是主力部隊,由德國名將倫德施泰特指揮,共有45個師,其中有7個威力巨大的裝甲師,是實施決定性的行動,切斷盟軍在阿登的防線。它由3個軍團:第4、第12和第16集團軍組成。它有3個裝甲軍;其中一個,第15集團軍,已分配給第4集團軍,但另外2個(第4集團軍包括第2摩托化步兵師和第19軍)是聯同隸屬於第16集團軍的2個摩托化步兵師,組成一個獨立的“克萊斯特裝甲叢集”。這樣做是為了更好地協調前進至默茲河,一旦建立了橋頭堡,在河對岸的裝甲叢集司令部將解散,其3個軍將分別隸屬第12和第16集團軍。

而B集團軍群由博克將軍指揮,共有29個師的部隊,其中有3個裝甲師,任務是透過向低地國家推進和吸引盟軍北部單位進入口袋。它由第18和第6集團軍組成。C集團軍群是由勒布將軍指揮,共有18個師,主要是防止從東面發起的迂迴進攻,並持續對馬其諾防線和上萊茵河發動小規模攻擊。它包括第1和第7集團軍。

對於這次德國重點的進攻物件,法國的情況不容樂觀,重點是沒人,法國的生育率很低,那個直到拿破崙時期都以人口笑傲歐洲的國家,現在卻被人口困擾著。由於低出生率,甚至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進一步下降,法國有一個相對於總人口的嚴重人力短缺問題,這還僅是德國的一半。為了彌補人力的問題,法國已動員大約有三分之一的介乎20歲至45歲的男性人口,使自己的武裝部隊兵力超過超過了600萬,超過了整個德國國防軍的540萬人。但是這600萬人中,大約三分之一的部隊被部署在了北部,加上其他各盟國的軍隊之後,總兵力超過了330萬。

至5月10日共有93個法國師、22個比利時師、10個英國師和9個荷蘭師在北部,總數為134個師,其中6個裝甲師、24個摩托化師。另外有22個師正在受訓或在戰時緊急情況下裝備起來(不包括改組後的單位),其中有2個波蘭師和1個捷克師。除了這些足額師外盟軍有許多獨立的小型步兵單位:荷蘭有相當於約8個師的獨立旅和營;法國有29個獨立的要塞步兵團。在法軍中有18個師,是由殖民地志願部隊組成;包括19個“B級師”,雖然是受過充分培訓的單位,但在摩托化後仍有大量超過30歲的人需要接受再訓練。最好的盟軍部隊是訓練有素的英國師,其中有充分機動力和具有很大比例的職業軍人;最嚴重缺乏裝備的是荷蘭部隊。(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