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1492—1945 說說歐美那些事兒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二十八章——海上馬車伕的崛起(5)勝利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二十八章——海上馬車伕的崛起(5)勝利

在1609年簽訂的12年停戰協定的12年中,歐洲爆發了一場影響深遠的、酷烈的戰爭,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那就是有著第一次全歐大戰的三十年戰爭。這是一個將星璀璨的年代,無數英雄人物在這個前所未有的華麗舞臺上展現自己的英姿,其中神聖羅馬帝國的華倫斯坦,瑞典國王古斯塔夫,法國的孔代親王和杜倫尼,是群星中最為閃亮的明星。但是同時代還有一位英雄人物,卻沒能趕上這次歐洲的鐵血演出,他就是荷蘭的莫里斯。

莫里斯出生於1567年,是奧蘭治親王威廉一世的兒子。顯赫的身世帶給莫里斯的不僅僅是崇高的地位,還有沉甸甸的責任,因為就在他出生的前一年,荷蘭獨立戰爭爆發了。莫里斯在戰火中長大,在嚴酷的軍事鬥爭中,他對經典軍事理論進行了深刻的思索,並且用他的軍事天才對荷蘭的軍隊進行了改革,這就是著名的莫里斯改革。

首先,他建立了常備軍。當時的歐洲各國普遍採用僱傭兵,而沒有常備軍。僱傭兵,顧名思義,就是拿錢打仗,為了錢而打仗的人肯定就不能指望他們能有多大的犧牲精神。而且交戰雙方的僱傭兵之間往往沒有什麼深仇大恨,都是為了錢才走上了對立面,誰都不願意為了倆錢就把自己的命搭進去,於是在戰鬥之前,交戰雙方很多都透過氣了,別真打啊,差不多就得了。於是很多時候戰鬥看起來很激烈但是死不了幾個人,這樣的戰爭又被戲稱為“話劇戰爭”,雙方都是好演員啊。並且這種戰時臨時徵召的方式很可能造成該用軍隊的時候發現手頭人不夠,荷蘭可不大,經不起幾次失敗,為了保證充足的兵員,莫里斯建立了常備軍。

其次,為了讓手底下的士兵們全心全意地打仗,莫里斯給軍隊定期發餉,保證士兵的收入。當兵就是吃的這碗飯,人家錢給的這麼到位,你怎麼也得好好表示表示吧,從而使軍心更為穩定。

第三,莫里斯改革了步兵的戰鬥隊形,發明了新的戰鬥隊形——莫里斯橫隊。莫里斯改革的樣本,就是大名鼎鼎的西班牙大方陣。西班牙方陣由長矛手和火槍手組成,火槍兵在方陣中央,四周由長矛手保護,就像個抱成團的刺蝟。但是莫里斯發現這種方式在面對圍攻的時候較為有效,如果是兩軍對壘、正面對抗的時候,這種方陣就會出現浪費兵員的現象。而且西班牙方陣規模較大,以千人團為單位形成,較為笨重。但莫里斯改革後的莫里斯橫隊,把火槍兵放在了長矛手的兩端,在正面對敵的時候就能集中所有火力打擊敵人,從而避免了兵員的浪費現象。不但結構變化,每一個橫隊的組成人數也比西班牙方陣削減了很多,從千人團直接變成了百人連,靈活了很多。

第四,嚴明軍紀,加強訓練。當時的歐洲軍隊,很多與其說是軍隊,不如說是一群披上合法外衣的強盜,就拿之後要講到的華倫斯坦為例,他手下的軍隊就被馬克思稱為“華倫斯坦的蝗蟲”。莫里斯的士兵能夠做到令行禁止,軍紀嚴明。為了加強軍隊的戰鬥力,莫里斯加強訓練,直到士兵們筋疲力盡。說到士兵們的訓練項目,可能很多你都有體會,比如說齊步走,比如說列隊...

莫里斯的改革讓軍隊的戰鬥力大大增強,使西班牙方陣黯然失色,他手下的軍隊幾乎攻無不克,對北方的勝利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莫里斯改革對之後的軍事發展同樣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歐洲復活了職業軍隊,他的軍訓方法和操練方法,是軍事史上傳之最為久遠的貢獻。

說完莫里斯,我們把視線放回這炫目的舞臺——三十年戰爭。在荷蘭和西班牙停戰的1618年,三十年戰爭爆發了,起因還是這段時期內常見的宗教衝突。宗教改革之後,神聖羅馬帝國(以後簡稱神羅)內的波西米亞王國皈依了新教,而神羅皇帝企圖讓這些“迷途的羔羊”重回正途,指定斐迪南二世為國王。費迪南二世上臺之後果然沒讓皇帝失望,下令禁止新教徒的宗教活動,還要拆毀他們的教堂,甚至宣佈參加新教集會的都是暴民。前兩點最起碼人身安全還有保障,可一旦被宣佈為暴民那沒準啥時候腦袋就搬家了,參考我國古代是如何對待暴民的你就知道被宣佈暴民的後果了。新教徒得知訊息之後怒火沖天,你不是說我是暴民嗎,那我就徹徹底底地當回暴民,一不做二不休,起義了。

波西米亞起義撥動了整個歐洲,使整個歐洲的軍事機器都運轉了起來。當時在神羅內部,有一個“新教同盟”和“一個天主教同盟”。“新教同盟”包括地國內的新教諸侯,其同盟核心發生了幾次轉變,而“天主教同盟”的核心則是掌控神羅皇位的哈布斯堡家族。不僅僅是帝國內部的各諸侯分邊站隊,歐洲的其他主要國家為了自身的利益都進行了選擇,因為西班牙和神羅皇帝均為哈布斯堡家族,西班牙站到了皇帝一邊,而教皇肯定也在皇帝一邊,波蘭也支援皇帝。而“新教同盟”一方則是丹麥、瑞典和法國,荷蘭、英國和俄國支援他們。

在波西米亞起義之後,皇帝派出了軍隊進行鎮壓,帝國軍隊三下五除二就把波西米亞鎮壓了,並且把新教首領普法爾茨選帝侯腓特烈五世逼得跑荷蘭避難去了,哈布斯堡皇室的威望得到提高。帝國軍隊的勝利震驚了它的對手們,荷蘭當時已經和西班牙開戰了,如果現在皇帝騰出手來和西班牙一起打自己那真是噩夢,鄰國法國也不希望出現一個強大的國家,英國的國王詹姆士一世的女婿就是腓特烈五世,看到女婿被打了,英國也很憤怒啊。但是要論哪個國家最害怕,那就是丹麥,丹麥在神羅無力掌握全境的時候侵佔了神羅的兩個州,像是個小偷,趁著主人家不注意的時候偷偷拿走了主人的東西,之前主人沒能力過來拿,可是現在好像主人開始厲害了,那他厲害之後會不會再把我拿的東西拿回去甚至在搶走我的?!法國首相黎塞留抓住了時機,提議英國、丹麥和荷蘭結成反哈布斯堡聯盟,由丹麥出兵,英國和荷蘭在幕後支援。

1625年,信奉新教的丹麥王克里斯蒂安四世在英、法、荷三國的支援下與新教聯盟共同進攻,這次在有了生力軍加入之後,新教聯軍節節勝利,似乎勝利就在眼前,但是,帝國方面一個人站了出來,想座大山那樣橫亙在前進的路上,並碾壓過來,他就是帝國統帥華倫斯坦。華倫斯坦出山之後如秋風掃落葉一般橫掃新教聯軍,迫使丹麥與1629年4月與帝國皇帝簽訂《呂貝克條約》,,並保證不再插手德意志事務。丹麥王是鬥志昂揚的出去的,但卻是被人攆著屁股跑回來的,還讓帝國皇帝把勢力範圍劃到了自己家門口,真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可是戰勝了的皇帝也沒能高興幾天,因為新教方面的戰神即將登場,他就是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二世。其實瑞典加入戰場說不好聽點是帝國有點作了,在戰勝丹麥之後,帝國統帥就計劃在波羅的海建立一支強大的艦隊,這種做法可就惹惱了原來罩著波羅的海的瑞典,你們這是搶地盤來了阿,也不怕把自己給撐著!剛好法國也送來了資金援助,瑞典立馬就在1630年7月出兵了。現在新教聯軍又和帝國軍打上了,同樣是秋風掃落葉,只不過這次掃和被掃的角色互換了一下,新教聯軍把帝國軍打得潰不成軍,一瀉千里。有人可能會問華倫斯坦難道也不行?告訴大家,華倫斯坦已經不是帝國軍隊統帥了,原因很簡單,鳥盡弓藏,兔死狗烹而已。可是現在再不用華倫斯坦就不行了,再不用沒準古斯塔夫就要到帝國首都維也納來散步了!最終,華倫斯坦被再度啟用,三十年戰爭中的雙雄就要在呂岑碰撞出最燦爛而又妖豔的火花。最終的結果讓人唏噓不已,古斯塔夫技高一籌,但是卻戰死在了戰場上,而華倫斯坦卻因功高震主而被皇帝猜忌,慘遭暗殺。

在古斯塔夫死後,帝國軍隊聯合西班牙盟軍開始反攻,而沒有了古斯塔夫的新教聯軍被打回了原形,又是一敗塗地,最終新教諸侯薩克森和勃蘭登堡於1635年同皇帝簽訂了《布拉格和約》,只剩下瑞典軍單獨作戰,皇帝又獲得了戰爭的勝利。

皇帝在開戰之後接連獲勝,打敗了一個又一個敵人,我覺得這時候的皇帝就差高喊“還有誰”了。皇帝接二連三的勝利讓法國終於坐不住了,你們都不行,那我親自來!從幕後走到前臺,挽起袖子就上了。當時的情形對法國很不利,因為法國夾在了帝國和西班牙之間,腹背受敵,而且當時的西班牙陸軍有著歐洲第一陸軍的榮耀,結果法國硬生生地在被前後夾擊的情況下贏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還把歐洲第一陸軍的名頭從西班牙頭上奪了過來。同時,瑞典軍也不斷獲勝。丹麥看著鄰國瑞典接連取勝,心裡十分的不平衡,結果在1642年11月又向瑞典宣戰,結果又被人劈頭蓋臉的打回來了。

最終,新教聯軍獲得了勝利,皇帝被迫簽訂了《威斯特伐利亞和約》,承認了新教的平等地位。而在《威斯特伐利亞條約》簽訂的同時,西班牙也和荷蘭正式簽訂了《荷西條約》,承認了荷蘭的獨立,承認尼德蘭南部歸荷蘭共和國。

三十年戰爭是將軍的舞臺,是統治者的手段,是史書濃墨重彩的一筆,是後世津津樂道的話題,但是對於當時的交戰區的平民來說,確是不折不扣的深重苦難,作為交戰區的帝國有將近一半的男子死亡,整個帝國損失了大約60%的人口,使得帝國內部的分裂不可逆轉,最終為普魯士的崛起和一戰、二戰留下了歷史根源。

而荷蘭最終獲得戰爭的勝利,擺脫了西班牙的統治,掙脫了枷鎖,開始了飛速的發展,迅速成為了一個商業帝國,成為了17世紀海上第一強國。

荷蘭的商業帝國之路,又是如何開始發展的呢?(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