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1492—1945 說說歐美那些事兒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二百七十七章——終章:二戰(22)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二百七十七章——終章:二戰(22)

2月19日凌晨2時30分,隆美爾開始向勒凱夫方向攻擊前進。隆美爾攻佔了卡塞林隘口,接著向勒凱夫南面的塔拉推進。但隆美爾沒能攻下塔拉,他的攻勢被盟軍的增援兵力阻止了。隆美爾停止了攻擊,下令部隊撤退。隆美爾的進攻作為一次“目標有限”的出擊,可說是戰果輝煌。但他未能實現迫使盟軍撤出突尼西亞的戰略目標,儘管這一目標似乎十分接近了。英國軍事理論家利德爾.哈特說:“如果隆美爾從一開始就主持這次戰役而不受牽制就進攻特貝薩的話,這樣一個目標也許有可能實現的。如果能迅速奪取擁有大量補給儲備的美軍那個基地和中心機場,那會使盟國部隊不再可能守住他們在突尼西亞的陣地。”

隆美爾的進攻使美軍遭受了重大損失。美第2軍3萬人中有3000人陣亡,4000人被俘,260輛坦克被毀或被繳獲,這是美軍在北非戰場上遭到的最嚴重失敗。蒙羞受辱的艾森豪威爾撤換了弗雷登道爾,任命勇猛善戰的巴頓少將出任美第2軍軍長。巴頓早就渴望能與隆美爾交手,他說:“對他的書我不知讀了多少遍,研究了他的每一個戰役,自認對他瞭如指掌。我平生的願望就是與他捉對廝殺。”

希特勒任命隆美爾為新組建的非洲裝甲集團軍群司令,統一指揮阿尼姆的第5裝甲集團軍和梅塞的義大利第1集團軍(原隆美爾的非洲裝甲集團軍)。隆美爾獲得新權力後,決定不等蒙哥馬利來攻,即搶先向他發動攻擊。然而,蒙哥馬利從密碼破譯機獲的的情報中掌握了隆美爾這次進攻的方向和確切時間,遂從海岸把大炮和部隊調到隆美爾選擇為突破口的南部地帶,集結了進近4個師的兵力、400輛坦克、350門大炮和470門反坦克炮於梅德寧附近,建立了一道嚴密的防線。

3月6日凌晨,隆美爾以3個半裝甲師的160輛坦克(比1個裝甲師本應擁有的還要少),在200門大炮和1萬名步兵的支援下,向梅德寧發起進攻。上午8時,當德軍裝甲部隊推進到離梅德寧約15公里的一座山脊上時,遭到了蒙哥馬利部署的近500門反坦克炮的猛烈轟擊。到中午時分,德軍裝甲部隊仍無力向前突破。英軍俘虜和偵察營繳獲的檔案證實,蒙哥馬利事先就對隆美爾的行動計劃的每一細節瞭如指掌。下午5點,隆美爾下令取消了這次進攻。160輛坦克損失了50輛。他哀嘆說:“從一開始,我們就沒能使敵人措手不及,所以這次行動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義。”

蒙哥馬利向馬雷特防線緩慢逼近,盟軍控制了制空和制海權,德意部隊缺乏補給和增援兵力。隆美爾清楚地意識到自己的部隊已頻於絕境,繼續留在突尼西亞等於自殺,他向希特勒提出了撤兵返回歐洲的計劃,但為希特勒所拒絕。3月9日,隆美爾心灰意冷地告病回國休假,永遠離開了北非,阿尼姆接過了指揮權。一心想與隆美爾較量的巴頓聞訊,大失所望。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到4月中旬,盟軍完成了對德意軍的合圍。隆美爾的繼任阿尼姆率非洲裝甲集團群共14個師20多萬人退守突尼西亞北部,他的3個裝甲師僅剩下120餘輛坦克,作戰物資異常匱乏,沒有補給。而亞歷山大的第18集團軍群共有20個師30萬人的部隊,擁有1400輛坦克和1000多門火炮。制空和制海權也掌握在盟軍手中。亞歷山大下達了代號為“鐵匠”的總攻令,要求部隊沿整個弧行戰線強攻退守的德意部隊。安德森的英第1集團軍擔任主攻,突入敵軍的中央防線,直取突尼西亞城;蒙哥馬利的英第8集團軍在南面,對敵軍左翼發動攻擊;布萊德雷的美第2軍在北面,打擊敵軍右翼,以奪取比塞大港為目標;法第19軍在蒙哥馬利左側和安德森右側伺機參加攻擊而擴大戰果。

下午9時30分,蒙哥馬利首先在南面發動攻擊。安德森指揮英第1集團軍在中央戰線發起主攻,阿尼姆集中其裝甲兵力的大部分來進行激烈抵抗,英第1集團軍進展緩慢。亞歷山大遂從蒙哥馬利那裡調來第7裝甲師、第4印度步兵師和201警衛旅給安德森,以增強英第1集團軍的打擊兵力。在400門火炮和戰術空軍的支援下,英第1集團軍全力猛攻,德意部隊終於招架不住,向後潰退。同時,在美第2軍的不斷壓迫下,在北面的德意軍防線也開始向內凹入。安德森指揮的英第1集團軍攻入了突尼西亞城,接著不久,

布萊德雷指揮的美軍第2軍也攻佔了比塞大港。以後的情形,英國人莫爾希德在其《非洲的末日》中說:“德國人已經完全嚇慌了,當他們看到英國人的坦克揚長而過,簡直感到手腳無措。德軍將領已經無法下達命令,因為他已經與其部下喪失了聯絡。在恐懼之中,德軍紛紛奔向灘頭,但他們發現既無船隻,又無飛機,於是軍隊就完全崩潰了。”

阿泥姆上將和梅塞元帥相繼向盟軍投降,約10萬德軍、15萬意軍被俘,只有633人從海上逃走。突尼西亞會戰以盟軍的勝利而結束了。經過2年零8個月的拉鋸戰,北非戰爭至此終告結束。盟軍在北非的勝利,使地中海航道從此暢通,為下一步透過西西里島重返歐洲創造了條件。

在北非戰場,盟軍取得勝利,使軸心國在地中海戰區的戰略形勢急轉直下。由於控制了非洲整個北部海岸以及東北海岸,並在地中海沿岸佔了上風,英美兩國便重新開闢了對它們至關重要的、由地中海經蘇伊士運河至印度洋的航路,並為攻入南歐創造了有利條件。在北非戰局中,盟軍統帥部取得了解決戰區內聯合作戰戰略問題的經驗。但是它在佔有頗大兵力兵器優勢的情況下,卻在許多場合行動不堅決。北非戰局最後階段的特點,是組織了海軍和陸軍龐大兵力的協同。在北非戰局中,總共擊潰德意軍12個師。

在北非戰役中,德軍有18594人陣亡,3400多人失蹤,13000多人被俘虜;義大利軍隊死傷22341人,34萬人被俘虜;維希法軍有1346人死亡,1997人受傷。軸心國方面共損失了800架飛機,6200門火炮,2500輛坦克,70000輛車。盟軍方面英軍死亡35478人;自由法國的軍隊大約陣亡2000多人;美軍方面2715陣亡,8978人受傷,6528人失蹤。盟軍方面損失了2000輛坦克和1400架飛機。

在北非戰場,隆美爾和蒙哥馬利十分相似。這兩個人的性格都很孤僻,在周圍是敵人多於朋友;他倆都很專橫和傲慢,在聽命於別人時,都像一匹難以駕馭的烈馬,而當他們獲得全部指揮權時,卻又都是頭腦清醒和最有獨到見解的優秀指揮官;兩個人都喜歡體育運動,並且都不抽菸、不喝烈性酒,注重保持身體健康。

像隆美爾一直戴著那頂著名的帶有有機玻璃風鏡的帽子一樣,蒙哥馬利也戴著一頂鑲著團隊徽章的怪異的澳大利亞叢林帽來顯示自己的與眾不同。另外,這兩個人都喜歡挑選出類拔萃、年輕英俊的軍官組成自己的參謀隊伍。在戰術方面,隆美爾擅長於運動戰,而蒙哥馬利從來就不是什麼橫掃千里的運動戰專家;但在事先精心佈置好的陣地戰中,他比隆美爾要技高一籌。在情報的獲取上,隆美爾更是無法和蒙哥馬利相比。“隆美爾就像被蒙上了雙眼在和蒙哥馬利決鬥”,一位德國軍事評論家戰後如此認為。

但是,蒙哥馬利和隆美爾都同樣清楚地認識到,機械化戰爭的勝負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後勤供應。所以,他倆都強烈地要求自己的統帥部盡最大可能向非洲戰場運送更多的作戰人員和武器裝備。顯然,蒙哥馬利在這方面佔據了絕對的優勢。英、美的戰爭機器開足了馬力,大批船隊湧過地中海,為英軍運來大量的武器裝備和後勤物資。第8集團軍的實力與日俱增。丘吉爾告訴蒙哥馬利第10軍正在組建中,並且還有300輛“謝爾曼”型坦克預計在9月初從美國運到北非。隆美爾最終作出了“一生中最難作出的抉擇”,那就是向英軍進攻。這實際上可以說是最後的“生死一搏”了。因為這時裝甲軍團的坦克數量還不到英軍的一半,所剩燃料甚至還不夠行駛160公里,而英軍還牢牢控制著制空權。

隆美爾在回國之後,擔任B集團軍群司令,在B集團軍群遺駐法國後,隆美爾奉命負責沿海的要塞工事修築,建造了著名的“大西洋壁壘”。在這,他的壁壘要和盟軍的長矛一較高低。(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