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1492—1945 說說歐美那些事兒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三十七章——北歐雄獅(1)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三十七章——北歐雄獅(1)

就在英國王軍和議會軍正廝殺得難解難分的時候,歐洲大陸上的“三十年戰爭”也正殺得流血漂櫓,在這場被稱為“第一次全歐大戰”的戰爭中,群星閃耀,但是最閃亮的只有兩顆,一顆是帝國統帥華倫斯坦,另一顆就是被稱為“北方雄師”的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二世,瑞典正是在他的帶領下走向了巔峰。那瑞典的故事,我們要首先從哪講起呢?

瑞典位於北歐的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上,西邊是丹麥,東邊是芬蘭,南方與丹麥隔海相望,兩次世界大戰中都置身事外,宣佈中立,就是這樣一個愛好和平、安寧祥和的國度,卻曾在歷史上迸發出炫目的光芒,一度讓整個歐洲都為之側目。它的故事,還要從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一世說起。

瑞典曾是卡爾馬同盟的一員,這個卡爾瑪同盟是由丹麥、挪威、瑞典三個王國組成的共主聯邦,建立之初保證各個王國保有相當的獨立性,而且三個王國的地位相等,但是在實際操作中,丹麥佔據主導地位,丹麥王實際上控制著整個同盟。本來三國國家結成同盟是為了抱團取暖,小日子過得越來越好,可是當瑞典加入之後,發現根本不是這樣的,丹麥依靠自身的主導地位,一起搶來的好處基本上都自己佔了,自己反而因為幫著丹麥打架導致收入降低,而且丹麥還企圖把自己的獨立性整沒了,有要建立一個大丹麥的趨勢。這下瑞典就不幹了,吵吵著要退出同盟,丹麥一撇嘴,你敢退,我就敢打到你不敢退為止!在瑞典爭取獨立、丹麥鎮壓瑞典的情況下,古斯塔夫一世趁勢而起,最終帶領軍隊打敗了丹麥鎮壓軍,讓瑞典重新獲得獨立。

古斯塔夫一世即位之後,面對國內商業凋敝、教會擅權、王權勢弱的現狀,採取了相應措施。

在經濟方面,他和當時的丹麥國王克里斯蒂安三世結盟,依靠丹麥的力量結束了德意志商業城市集團漢薩同盟對瑞典經濟的控制,說起來當初在古斯塔夫一世起兵反抗丹麥的時候,漢薩同盟的成員萊比錫和呂貝克還曾經支援過,結果現在古斯塔夫一世又聯合丹麥祛除了漢薩同盟在瑞典國內的影響,這前後之間,真是讓人歎服古斯塔夫一世的外交手腕。在解決了外部掣肘的同時,他還大力發展國內的商業發展,積累財富。

在宗教方面,對他而言當時有一個非常好的契機,那就是宗教改革。古斯塔夫一世最開始並不是想完全與教會決裂,如果教會能讓他的權力位於瑞典教會教權之上就可以,但是教皇斷然拒絕了他的要求。因為當時新教雖然如野火燎原,但是整體情況還是在天主教會控制之下,怎麼可能讓一個國王隨隨便便就拿走自己國家教會的權力,如果此例一開,沒準第二天醒了就發現自己變成“光桿司令”了。既然好說好商量解決不了問題,那就只能撕破臉皮了。就在這時,新教學者佩特裡兄弟正在打算著把瑞典引入到新教的懷抱,這真是打瞌睡就有人過來送枕頭阿,古斯塔夫一世大力支持新教在瑞典的發展,在他的大力支持下,1526年,《新約》的瑞典語版本,到了1540年,《聖經》的全譯版本也出現在了瑞典人民的視線中。透過推動本國的新教改革運動,古斯塔夫一世把教會的權威徹底掃地出門,國王的意志最終凌駕在了教會之上,同時還趁機侵吞了大量的教會地產,向自己的小金庫裡添了不少新東西,也算是一舉兩得。

針對王權勢弱,古斯塔夫一世用高壓、鐵血政策加強了中央集權。國王直接派出官員管理地方而不是依靠那些貴族,貴族的利益受到了損害,貴族們不幹了,開始鬧事,他無情地鎮壓國內大貴族的叛亂,處死叛亂的領袖,收回他們的土地。到了他生命終結的那一刻,瑞典三分之二的土地都在國王的統治之下。而古斯塔夫一世中央集權最成功的標誌是把世襲制代替了君主選擇制。這個君主選擇制就是當國王死了之後,下一任國王是大家選出來了,就類似於總統選舉,只不過選舉出的總統的任期是終身罷了。

古斯塔夫一世在1560年去世,他為他的繼任者留下了一個富庶、強盛的國家,但是阿但是,長輩留下的家產再多也架不住家裡幾個敗家子可勁兒的折騰。在他死後,他的三個兒子就開始了“大亂鬥”,很快就把家底給敗光了,整個國家重新陷入到了動盪之中,直到預言集《諸世紀》中所預言的獅王的出現,才最終發出自己的最強音。這頭獅王就是歷代瑞典國王中唯一被稱為大帝的古斯塔夫二世。

古斯塔夫二世是瑞典獨立後首任國王古斯塔夫一世的孫子,有道是長江後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代前,古斯塔夫一世是一位卓越的國王,而古斯塔夫二世卻只能用偉大來形容。在1611年,時年17歲的古斯塔夫二世就已經登上了瑞典的王位,為了能讓他名正言順的當國王,瑞典國會專門廢除了繼位登基的年齡限制,由此可見整個瑞典對他的殷切希望,當時的瑞典迫切需要一位英雄來領導他們走出苦難。

古斯塔夫二世即位時的瑞典可以用一個詞來形容,那就是內憂外患。在內,他的堂兄、時任波蘭國王的西吉斯蒙德宣稱自己才是瑞典國王的合法繼承人,並獲得了一些瑞典貴族的支援。國家貧困,一貧如洗。人民生活顛沛流離。在外,獨立時與丹麥產生的丹瑞矛盾,他伯父約翰三世時代結下的瑞餓矛盾,瑞典和這兩國之間劍拔弩張,戰爭就像是忘記時間的*,隨時隨刻都有可能爆發。面對這種危機四伏的局面,他會如何一一化解呢?

首先,他認為攘外必先安內,把重點放在了國內。為了擺平和貴族之間的深刻矛盾,他和貴族們簽訂了史稱“古斯塔夫阿道夫憲章”的一些列條款,人們把古斯塔夫二世和國王的妥協所簽訂的條約和英國的《大憲章》相提並論,可以想象對其的崇高評價。在這些條約中,規定國王不能掠奪貴族的領地和財產,不得隨意逮捕貴族等,換取了貴族對國王的忠誠。

解決國內可能出現的內戰甚至分裂風險之後,古斯塔夫二世的目光又放在了經濟上,他利用瑞典國內豐富的銅、鐵礦藏,制定了優惠政策來吸引外國人開辦企業,並以此為基礎發展出堅實的軍火工業。而且瑞典當時實行的是實物稅,就好像我們中國古代農民交稅一樣,但是這些實物稅在徵收之後想要用到其他方面,則還需要拿到市場上賣錢然後才能用,就比如你收的的麥子,但是你想造船,總不能拿著收上來的麥子去造船吧,你得把麥子賣掉換成錢然後再買造船需要的材料,然後再去造船。而且實物稅是需要賣的,而價格又是浮動的,就可能會造成你收的實物稅在收的時候值那麼多錢,但是轉手一賣就不值這個價錢了,而且基本上都是虧,因為收上來時是零散的,但是國家在賣這些收上來的實物稅的時候可就是大批大批的賣了,而零售的價格總是要低於批發價格的。為了改變這一點,古斯塔夫二世決定之後不收實物稅了,該徵貨幣稅。改革之後,雖然人民交的稅並沒有增多,但是國家收的稅確實實打實的增加了。

就在古斯塔夫二世改革國內的時候,丹麥和俄國出手了,因為當時的瑞典看起來就是個“軟柿子”,有“軟柿子”誰不想捏一捏沾點便宜阿。在抵抗丹麥和俄國的侵略過程中,古斯塔夫二世的指揮藝術有了鍛鍊,並為他之後的戰爭打下了基礎。在1612——1613年抵抗丹麥的侵略中,瑞典戰敗,被迫割地求和。這次失敗,是古斯塔夫二世傳奇一生中唯一一次失敗,他知恥而後勇,最終在1614——1617年的對俄國的作戰中獲得了勝利,迫使俄國簽署了“斯託爾波沃”條約,以放棄俄國皇位為代價,使俄國承認了瑞典對波羅的海地區的佔有,使俄國通往大海的夢想再一次破碎,俄國的海洋之夢直到彼得大帝時期才最終得以實現。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最終,古斯塔夫二世咬緊牙關挺過了剛剛即位時缺兵少銀、人心不穩的動盪的六年,終於有了一個較為穩定的發展環境。

1617年10月,古斯塔夫二世在烏普薩拉大教堂就行了遲到六年的加冕儀式,也正是從這一年起,他透過一系列的改革,將瑞典推上了歐洲強國的地位,讓這個以前無足輕重的國家使整個歐洲都為之側目,這頭北歐雄獅正在磨利自己的尖牙利爪,即將讓整個世界都顫抖不已。(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