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1492—1945 說說歐美那些事兒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三十八章——北歐雄獅(2)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三十八章——北歐雄獅(2)

古斯塔夫在國內外都較為穩定之後,開始了改革。經濟改革之前已經提到過了,就是提供優惠政策招商引資,並以豐富的銅鐵資源結合吸引而來的資本發展軍工業,用貨幣稅代替了實物稅。在收入漸多、荷包漸鼓的時候,他開始了他引人注目的、劃時代的軍事改革。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首先,他實行義務兵役制度。自從威震世界的羅馬帝國煙消雲散之後,常備軍和義務兵役制就從歐洲大地上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戰時臨時徵召和僱傭兵制,荷蘭莫里斯解決了戰時臨時徵召的問題,在歐洲重新建立起了常備軍,但是這個常備軍的主體依舊是僱傭軍,也就是 拿錢打仗的那群人。僱傭軍因為其性質(荷蘭莫里斯改革時提到過,這就不再多加評述),導致其紀律性和忠誠度很差,雖然經過莫里斯改革之後,他的軍隊比一般的軍隊紀律性、戰鬥力都提升了很多,但是相比較古斯塔夫實行的徵兵制而言,依舊是遠遠不如的。因為徵兵制,軍隊由這個國家的人民組成,這些人知道自己是為了國家為不僅僅是為了金錢而戰,為什麼抗日戰爭中,我們喊出並做到了一寸山河一寸血?為什麼在蘇德戰爭中,無數蘇聯人能夠高喊著“為了祖國”而勇猛向前?為什麼抗美援朝中志願軍能夠被凍死、被燒死而無怨無悔?這就是精神的力量,莫里斯改變的是外在,而古斯塔夫改變的是精神。

此外,古斯塔夫還讓瑞典士兵著統一的軍裝,這是在提升軍隊的榮譽感。在平時自己過節裡邊可能還沒什麼,畢竟只是一次簡單的換裝,但是這些士兵與外國士兵相遇之後,大家想想看,一方是整齊的著裝,排成一色的海洋,而另一方卻是雜亂無章,如果不是有著佇列和武器沒準就和一群老百姓差不多,在這種情況下,有著統一著裝的軍隊肯定會自然而然地產生一種心理優越感,即使不表現出來,心裡也得暗暗說一聲:“真是一群鄉巴佬!”這是其一,其二,也利於在戰爭中分清敵我,因為沒有統一著裝之前,兩隊對壘的時候還好說,一旦變成肉搏戰打成一團,這可就沒法區分了敵我了,沒準你交付後背的那個人就是敵人。一旦採用統一著裝之後,這種基本上就不會出現了,除非是在泥地裡打仗,成了一個泥猴,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肉搏戰啦。

在統一著裝這比較沒有技術含量的改革之後,古斯塔夫二世有進行了相當有技術含量的改革,是時候展現真正的技術了!古斯塔夫如同莫里斯一樣改革了補兵戰鬥隊形。在當時,在歐洲最先進的步兵戰術隊形已經不是西班牙大方陣了,而是經過莫里斯改革後的“莫里斯橫隊”,古斯塔夫年少時他最崇拜的偶像就是莫里斯,他對莫里斯的戰術有過相當深入的研究,他在發現“莫里斯橫隊”雖然在西班牙方陣的基礎上減少了兵員的浪費情況,但是仍沒有發揮出部隊最大的戰鬥力,他把部隊的橫向拉長,但是部隊的厚度卻變薄,就好像一塊長方形的橡皮泥,我們用手捏住兩頭往兩邊拉,橡皮泥會變長,但是厚度變薄。部隊的厚度基本上為2到3線,每線包括3——6排士兵,在戰鬥時,採用分段射擊,一排士兵發射完後重新裝彈,下一排士兵射擊,如此循環往復,形成連綿不絕的火力。因為他把隊形拉開,就使得更多的士兵能夠在第一時間發揮戰鬥力,就好比同樣是一百二十名士兵,開始是每排三十名名士兵,排成4排橫隊,在戰鬥時,只有最前排的三十名士兵能夠開火,三排士兵就能夠形成連綿不絕的火力,這樣就有一排沒有完全發揮出戰鬥力,而如果是四十名士兵站成一排,總共排成三排橫隊的話,在形成連綿不絕的火力的同時,避免了兵力的浪費情況,最大程度的發揮了火力。

第三,古斯塔夫十分重視炮兵,把炮兵單獨拿了出來,成為了獨立的兵種,而並非是步兵的附屬品。他有句響徹世界的關於炮兵的名言:炮火要猛烈,集中,切忌分散,炮兵要與其它武器兵種協同作戰,這就是古斯塔夫的炮兵戰術,對之後炮兵的應用產生了重大影響。同時,他還減輕了大炮的重量,使之能夠跟隨野戰部隊共同作戰。之前的大炮,普遍沉重,運輸不便,一般都是在圍城戰時才會被使用,在部隊運動作戰或是野戰中通常都不會帶著大炮,因為太重了,整支部隊的速度都會因大炮而減低到龜速,這在局勢瞬息萬變的戰場上是根本不可能被接受、被容忍的。但是古斯塔夫減輕了大炮的重量,使這種威力巨大的武器開始在野戰中出現,從而極大地提升了瑞典軍隊的火力,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

當然,打仗只靠統一的服飾、先進的步兵戰術、火力兇猛的大炮也是不夠的,在戰爭中,真正起決定作用的是拿著武器作戰的人,顯然古斯塔夫也注意到了這一點。他嚴格訓練軍隊,最終使新生的瑞典軍產生了強大的戰鬥力。

從1617年開始,經過四年的改革,瑞典國力大增,軍隊雖然被精簡,但是卻已經脫胎換骨。在1621年,古斯塔夫的軍事改革初見成效,野心勃勃的他,開始向著波羅的海霸主的方向上大踏步前進。1621年,瑞典和波蘭爆發戰爭,古斯塔夫率領著他的瑞典軍隊馳騁在波蘭的大地上,數次進軍當時隸屬波蘭的立沃尼亞,奪取了首府里加。在1626年,戰爭進入到了最關鍵的一年,雙方在沃爾霍夫展開了決定性會戰,最終古斯塔夫贏得了這場關鍵性戰役的勝利,戰勝了他的堂哥,波蘭國王西吉斯蒙德。在這些戰鬥中,古斯塔夫的戰爭指揮藝術逐漸成熟,他的能力和經驗達到了最巔峰的狀態,他就像一個技術精湛的鋼琴家,在表演技術達到巔峰之後,他渴望有一個展現自己的舞臺,他很幸運,因為當時正有著一個絕佳的宏大舞臺等著他這位技藝精湛的鋼琴家登臺演出,那就是三十年戰爭。

當古斯塔夫正和他的堂哥浴血廝殺時,他的老對頭丹麥也正在德意志的土地上與神聖羅馬帝國軍隊血戰正酣。但是正如古斯塔夫輕鬆擊敗西吉斯蒙德一樣,帝國統帥華倫斯坦也如閒庭信步般就把丹麥人打回了老家,並且逼著丹麥王簽署了城下之盟。帝國威勢一時無兩,皇帝的權威開始擴充套件到波羅的海沿岸,也就是擴充套件到了瑞典已經預定好的勢力範圍裡邊。而且瑞典也是新教國家,在新教聯軍接連失利,天主教聯軍即將獲得最後勝利的情況下,各個新教國家開始把目光投向了瑞典,投向了帶領瑞典走向繁盛並剛剛打敗波蘭的古斯塔夫身上。他又面臨一個新的選擇,是站出來,和風頭正盛的帝國短兵相接,還是選擇暫避風頭,明哲保身呢?

古斯塔夫選擇了後者,雖然和風頭正勁的帝國放對廝殺,有著不小的風險和難度,但是只要站出來,各個新教國家就會團結在自己周圍,為自己馬首是瞻,一旦勝利,新教救世主的帽子那就妥妥地戴在了自己的頭上,到那時,瑞典的聲望會提升到一個很高的高度,新教國家為了自身的利益,也會緊緊地抓著自己的大腿不鬆開,從而領導整個新教聯盟。而且帝國侵佔自己的勢力範圍是絕對不可以容忍的,必須把他們伸過來的手給打回去。就好像毛主席談到是否應該抗美援朝時所說的那樣:參戰利益極大,不參戰損害極大。古斯塔夫的決定,也受到了外國的影響,這就是法國。法國首相紅衣主教黎塞留當初挑唆丹麥站出來對抗帝國,結果丹麥戰敗,帝國非但沒有收到打擊,反而聲勢日隆,這讓他怎麼能甘心,於是他又把目標鎖定在了瑞典身上,他許諾會給與瑞典相當大的資助去對抗天主教同盟。古斯塔夫得到黎塞留的保證之後,正式答應出兵。

在1630年7月,古斯塔夫率領他的瑞典軍團正式出發,度過了帝國和瑞典之間的海域,在帝國的波美拉尼亞登陸,從此開始了三十年戰爭的第三個階段——瑞典階段,技藝精湛的鋼琴家最終終於登上了這為他而設的舞臺,雖然他將在這舞臺上最終謝幕。北方雄獅開始向世界展露尖牙利爪,雖然他將在這裡魂歸家鄉。璀璨的煙花已經升起,綻放出他最絢麗的色彩,即使之後就是永恆的沉寂。在這個舞臺上,他將如何演奏出激昂的樂曲;雄獅該如何讓整個世界為之戰慄;璀璨的煙花該如何給人們留下永生難忘的的一瞬?(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