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1492—1945 說說歐美那些事兒最新章節列表 > 第六十章——高盧雄雞(8)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六十章——高盧雄雞(8)

咱們接著來說此次羅馬城坡所造成的影響。此次城破之後,教皇的權威受到了極大的打擊,此時的教皇的權威完全沒有了能讓皇帝在大雪天裡赤腳站在門外請求原諒,反而是為了自己的自由和人身安全不得不乖乖地雙手奉上大把大把的金錢和大塊大塊的土地。

但是自此之後,查理在義大利的權威得到了進一步的加強,教皇為了維持自己在義大利的統治,就不得不依靠查理的支援。教皇克萊芒七世餘生都在想法設法地和查理作鬥爭,但是又不得不和皇帝聯盟來支援自己的統治。舉一個例子,在1530年,正是有了皇帝的支援,克萊芒七世才能讓自己的私生子亞歷山大如願以償當上了佛羅倫薩的公爵。而且這一次城破之後,給克萊芒幼小的心靈造成了成噸的傷害,讓他開始對帝國、對皇帝心懷畏懼。當一個人的心裡產生畏懼情緒之後,肯定會對之後的決定產生影響,就比如英王亨利八世離婚事件,英國榮光女王伊麗莎白一世的父親亨利八世原本是教皇的密切同盟,這倆人是在同一個戰壕的兄弟,亨利的妻子凱瑟琳是皇帝查理的姑姑。雖然亨利和凱瑟琳之間也有孩子,但是卻一直沒有兒子,這讓腦子裡重男輕女思想比較嚴重的亨利有些接受不了,恰巧這時候亨利的情人博林懷了身孕,亨利就想和凱瑟琳離婚。當時國王離婚需要經過教皇的批准,按照亨利和教皇之間的關係,按理說一點問題都沒有,就是一句話的事。要是擱在以前,雖然凱瑟琳是查理的姑姑,但是教皇估計也就想想然後就批准了,可是這回教皇不敢了,彷彿末日般的羅馬給教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實在是不敢去冒這個險,萬一查理惱羞成怒呢,結果就沒敢同意。結果亨利乾脆一不做,二不休,就是硬離了,隨後教皇開除了亨利的教籍,這個決定肯定也是考慮到了查理的意思,緊接著亨利就宣佈英國教會脫離教皇,不跟教皇玩了,來了個英國的宗教改革。可以說阿,教皇因為自己心中的恐懼,生生地將自己的盟友推到了自己的對立面。

從此之後,教皇的權威日減,王權終將戰勝教權。

咱們現在把視線重新放回到弗朗索瓦和查理的戰爭中來,最終,實力強大的查理再一次打敗了查理,不得不在1929年8月與查理簽訂和約,和約中弗朗索瓦被迫承諾放棄對義大利的爭奪,承認了查理對義大利的獨霸地位,但是這次查理學乖了,沒在要求這個沒有騎士精神的傢伙吐出勃艮第。顯然這個條約在弗朗索瓦的接受範圍之內,因為在簽訂條約之後,他沒再來一出雙簧,而是接受了這個和約。

和平暫時來到了義大利的土地上,法國暫時退出了西班牙爭奪義大利的擂臺,開始休養生息,而戰勝法國、戴上義大利國王王冠的查理意氣風發,開始建立自己心中的基督教世界,他想把整個歐洲都納入到天主教的統治之下,一方面鎮壓帝國內部的新教諸侯,另一方面和信奉*教的東方強國奧斯曼帝國連番大戰。1526年開始,查理開始和奧斯曼帝國蘇萊曼大帝進行廝殺,在取得1529年維也納大捷、解了維也納之圍之後,查理開始轉入進攻,並於1535年在突尼西亞取得了一次關鍵的勝利。自此,繼弗朗索瓦之後,蘇萊曼大帝也在查理手底下嘗到了失敗的滋味。

此時的查理幾乎把所有的對手都打敗了,一時間高手寂寞,但是他可能沒有想到,正是因為他的天下無雙,使他的對手們不得不聯合起來,組成了“倒查聯盟”,在“倒查聯盟”的建立過程中,弗朗索瓦功不可沒。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弗朗索瓦和英王亨利八世、神羅內部的新教諸侯建立了反對查理的同盟,這無可厚非,因為強勢的查理總想著把這些“迷路的羔羊”重新牽回主的懷抱,如果這些羔羊迷途還不知返的話,那他不介意把他們做成“烤全羊”(著名的火刑),畢竟《聖經》中都這樣記載上帝的言辭:我是帶著刀劍的。但是查理覺得這些人的力量還不足以和查理做抗衡,畢竟查理的實力太過於龐大,僅僅依靠這些人的力量似乎還不能讓驕傲的查理也嚐嚐失敗的滋味。

弗朗索瓦在馬德里受到了查理“友好”的招待,以致於回國之後還一直念念不忘,準備什麼時候也“請”查理到自己家裡來坐坐,讓自己也儘儘地主之誼,保證讓他受到比自己“更好”的招待,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可能性似乎越來越渺茫,這讓“好客”的弗朗索瓦心急如焚阿,怎麼著也得把他“請”過來,既然找了亨利、找了一幫的德國的小兄弟還不行,那就再找面子更大的一起“請”,可能是弗朗索瓦太過於心急,以致於找的這位新夥伴似乎很不受其他朋友的待見,他新找的這位夥伴就是奧斯曼帝國的蘇萊曼大帝。

基督教和*教之間積怨已久,十字軍就是其最具帶代表性的產物,雙方的信徒一手拿著《聖經》或《古蘭經》,另一手拿著刀劍,彼此仇殺不休。歷史上,最為殘酷的莫過於宗教戰爭,其他的戰爭總有妥協,而宗教戰爭則是不死不休。雖然英國和新教諸侯與查理之間也是矛盾重重,都恨不得直接一巴掌拍死對面,但是這也是屬於基督教內部的鬥爭,而如果*教摻和進來,那可就不僅僅是內部鬥爭的層面,那就是兩種宗教的戰爭。舉一個不恰當的例子,查理代表的天主教勢力和亨利、新教諸侯為代表的新教勢力就相當於咱們國共內戰時期國民黨和共產黨之間的國共內戰,雖然打生打死,但是還是在基督教這一個框架內,就好比國民黨和共產黨即使打的再狠,也屬於咱們中國的內戰,而*教摻和進來,就相當於1937年“七七事變”中的小日本,即使國民黨和共產黨在看不過對面,也得先把小日本打出去再說。對於新教和天主教來說也是如此。

弗朗索瓦這樣玩,無異於火中取栗,可以說是有“冒天下之大不韙”的風險,弗朗索瓦在與蘇萊曼大帝簽訂條約之前,肯定心裡也很矛盾阿,不結盟吧,貌似打不過查理,可是結盟吧,萬一歐洲給我來個“十字軍”這可咋整?但是後來,弗朗索瓦還是在1535年和奧斯曼訂立同盟,這個時間點很重要,大家還記得在1535年發生了什麼大事麼?對,查理在1535年在突尼西亞取得了關鍵性的勝利,逼得蘇萊曼不得不對弗朗索瓦讓步,從而訂立同盟。舉個例子,奧斯曼蘇丹向法國提供了對法國極為有利的“法外治權”,“法外治權”指的是一國公民在外國境內不受所在國管轄,如同處於所在國領土之外一樣。這個定義有些難以理解,咱們舉個例子,就是說假如一個法國人在奧斯曼帝國境內實在活不下去了而去搶劫了,被搶的這個人即使報了案,即使最後這個搶劫的法國人被抓住了,也拿這個人沒法,因為法國人有治外法權,他搶劫這件事就相當於在奧斯曼帝國外邊幹的,既然不是在你境內幹的壞事,你怎麼能抓人家呢?所以阿,這可是弗朗索瓦佔了大便宜的。當然,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弗朗索瓦和奧斯曼的結盟,也讓弗朗索瓦的名聲臭大街了,簡直就是頂風臭十里,無論新教、天主教,凡是信基督的,基本上沒有一個不在心裡罵他的。因為法國王室的標識是百合花,奧斯曼帝國的旗幟是新月,而弗朗索瓦幹的這事冒天下之大不韙,於是法國和奧斯曼帝國之間的聯盟又被人們“親切“地成為“瀆聖同盟”。

再有了強力盟友之後,弗朗索瓦覺得是時候教訓教訓那個驕傲的傢伙了,於是在1536年再次挑起了戰爭,並且佔領了皮埃蒙特和薩伏依,這次戰爭有持續了兩年,法國和異教奧斯曼帝國聯盟畢竟好說不好聽,最終,弗朗索瓦雖然被說服在1538年簽署了和約,但是他並沒有放棄和土耳其人結盟的想法,畢竟結盟是真好用阿,而且,對於這個吝嗇的傢伙來說,吃到嘴裡的薩伏依公國也沒有吐出來。

既然沒有和土耳其人撕破臉皮的打算,弗朗索瓦還是決定留著奧斯曼這條線,也派使者到奧斯曼聯絡聯絡感情,但是沒想到竟然遇到了恐怖襲擊,法國出使土耳其蘇丹的兩位使者在米蘭公國內被人殺了,看來不僅僅是*有著高喊“安拉胡阿克巴”的“聖戰者”,基督教中也不乏這種宗教狂熱分子。

而這件事也成了戰爭的*,在1542年。法國和奧斯曼結盟,戰爭又起,沒想到骨子裡水火不容的基督徒和*也能夠聯手共同作戰,竟然還能取得很大的勝利!但是這次弗朗索瓦又被打敗了,在1544年,查理的軍隊侵入法國,並逼向法國的首都巴黎,站在查理這一邊的英國也開始在法國登陸,戰爭的天平倒向了查理一邊。但是查理也不好受,一方面法國淪陷區的人民奮起反擊,保衛國土,阻止了查理軍隊的推進,另一方面,帝國內部的新教諸侯準備趁著查理的大軍在外、國內空虛的時候來一個趁虛而入,再者,法國的盟友奧斯曼也很給力,在匈牙利境內挺近,拿著刀子比劃著維也納。既然兩者都不想打了,那簽訂和約也就成了必然,在1544年8月,弗朗索瓦和查理在克雷普簽訂條約,法國勢弱,被迫重申1529年簽訂的條約,也就是法國再一次承諾放棄了對義大利的爭奪,確立了查理在義大利的霸主地位。

1542—1544年戰爭後不久,弗朗索瓦就去了天國,算上弗朗索瓦,這是在義大利戰爭中死的第三位法國國王了,但義大利戰爭仍張開自己的血盆大口,繼續吞噬著鮮活的生命。(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