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1492—1945 說說歐美那些事兒最新章節列表 > 第六十五章——高盧雄雞(13)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六十五章——高盧雄雞(13)

在1610年,亨利四世被刺之後,他年僅九歲的兒子登上了法國王位,成了新的法王,當然,法國大權掌握在他的老媽手裡,但是他的老媽是個沒注意的主,正巧她的姘頭有這個想法,結果就造成了現在這個局面:法國名義上的國王是路易十三,但是是由太后瑪麗攝政,而最終說話算數的卻是寵人孔契尼。但是孔契尼這個人不學無術,敗絮其中,純純粹粹的草包一個,法國就被他可勁兒的禍禍,最終,鬧得法國國庫裡能餓死老鼠。

俗話說得好,主少國疑,再加上這個“顧命大臣”相當的“給力”,國內的勢力開始蠢蠢欲動,要不說為什麼咱們中國皇帝死了之後,如果皇帝還小的話都會留幾個“顧命大臣”,怕的就是有人趁機鬧事。

在1614年,貴族們堅持要召開三級會議。貴族們企圖利用三級會議,揭露王國政府的腐敗無能。當然,他們並不是懷著想讓王國更好這樣崇高的目標,他們是有著自己的小心思的,你們看,國王這麼不靠譜,你們還信他幹嘛,都別聽他的了,誰在聽那誰就是傻子。他們想利用會議來削弱王權,從而擴大自己的權力。但是,由於城市的代表站在了國王的一方,讓貴族的陰謀未能得逞。也就是在這次會議中,黎塞留開始嶄露頭角,參與到法國乃至世界的大舞臺。

會議上,作為宗教方面代表的黎塞留旗幟鮮明的站在了王權一方,從而得到了攝政太后的青睞,隨著瞭解的越發深入,太后還發現這個人非常能說,在與政府的反對者進行談判的時候,總能取得非常好的結果。瑪麗覺得這個人是個人才,於是在1616年認命黎塞留為國王的國務秘書。

以攝政太后瑪麗為首的政府對內對外都非常軟弱。對內,當貴族們舉著傢伙鬧事的時候,太后就陪著笑臉,並且還有大量的財物、土地奉上,企圖用這些來安撫貴族。殊不知這些人都是些貪得無厭的饕餮,也是一群欺軟怕硬的豺狼。剛開始貴族鬧事的時候,心裡多少還是有些打鼓的,畢竟萬一國王的大軍直接開過來,那自己可就完蛋了。但是等到的卻是好言撫慰和大把的東西,一次,兩次之後,這些貴族對王權就再也沒有了敬畏之心,而且鬧事之後都會有糖吃,那之後是不是會鬧得更起勁兒,次數更多,動靜也越大?瑪麗的避讓並不能帶給法國和平,反而會助長那些貴族們的囂張氣焰和更大的貪慾。

對外,面對實力強大的哈布斯堡王朝,攝政政府被嚇住了,沒有膽量與之進行較量,而是採取了聯姻的辦法來緩和兩者之間的關係,解決兩者之間的矛盾。在1612年,就已經決定與西班牙和親,兩國保持義大利的和平局面。但是,在王國政府討論和西班牙聯姻的決定時,是否想到了國內可還是有著人數眾多的信奉新教的胡格諾派,新否考慮到了曾和法國並肩作戰的昔日盟友的感受。很顯然,這項決定,會引起國內胡格諾派的恐懼和不滿,畢竟這群人因為亨利四世的南特敕令有了自己的槍桿子,也能鬧事了;也引起了亨利四世時法國的盟友如荷蘭、德意志新教諸侯、威尼斯等等的不滿和不安。畢竟這些小國家基本上是在法國和哈布斯堡王朝的夾縫中求生存的,如果現在這兩個龐然大物準備傳同一條褲子了,那這日子估計也就快沒法過了。

很顯然,這個攝政政府相當的無能,它的意圖很明顯,得過且過,反正還沒火燒眉毛呢,著什麼急阿,大家都和和氣氣的最好了,現在這種狀態不是挺好的麼。相當的目光短淺,沒有絲毫的進取之心。但是在攝政政府中,還是有著明白人的,他就是國務秘書黎塞留。

黎塞留看穿了貴族們紙老虎、貪得無厭的本質,這幫人就是欠收拾,如果老老實實聽話也就罷了,如果膽敢鬧事,那就一個字,抽,抽他個生活不能自理,他就老實了,越慣著他越壞事。黎塞留不單單只對貴族採取鎮壓政策,而是對一切反對王權的勢力都一視同仁,不論是貴族,還是胡格諾派,亦或是起義者,他的嘴裡只有兩個字:鎮壓。。對於國際局勢,他的目標是提升法國的國際地位,而不僅僅以一個服軟的態度出現在國際舞臺上。

當時對於法國的妥協外交不滿的不止黎塞留一人,多分省的總督列斯底蓋耶也對其相當不滿,他不經過政府的同意(估計政府也同意不了),就擅自出兵被義大利,幫助薩伏依對抗西班牙。黎塞留得知這個訊息之後,馬上知道了這是一個相當好的機會,一個改變法國外交政策和國際形象的絕佳機會,估計如果列斯底蓋耶在場的話,黎塞留都會抱著他親兩口。他一方面對於總督的出兵不加追究,另一方面,派遣使臣前往英國、英國、神聖羅馬帝國、瑞士等國家和諸侯說明和西班牙的和親並不影響法國一貫的反對哈布斯堡王室的外交政策,你看,我這總督都派兵反抗西班牙了,就不用我再多說什麼了吧。從而一舉改變了法國的國際形象。

黎塞留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他的內心中秉承著這樣的信念:我的第一個目的是使國王崇高,我的第二個目的是使王國榮耀。在他著作《政治遺囑》中的兩句話,為黎塞留的一切行為做出了解釋。黎塞留想讓國王在國家內至高無上,沒有人可以與之比肩,只能俯首帖耳;想讓法國在國際舞臺上獲得崇高的威望,提升法國在歐洲各國中的地位。

但是黎塞留的仕途並非一帆風順,在他投靠瑪麗不久,他就迎來了一場政治風暴。在1617年4月,法王路易十三不滿太后瑪麗的攝政,在親信呂伊納的支援下發動政變,暗殺了太后的寵臣孔契尼,太后逃到了布魯爾。黎塞留因為太后的青睞才當上了國務秘書,自然就被當成了太后一方的人,受到了池魚之災,也被放逐到了阿維農,也就是曾經出現過“艾維尼翁之囚”的那個阿維尼翁。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這場政變的核心人物就是法國國王路易十三,提起路易十三,人們可能想到的是與之同名的享譽世界的葡萄酒品牌,而不是這個法國國王,這也難怪,相比起他受人愛戴的爸爸和法國人懷念至今的他的兒子“太陽王”路易十四,路易十三就如同夾在月亮和太陽之間的星星,光芒都被掩蓋了。

歷史中聲名不顯的路易十三是個非常有理想的青年,他想要把他爸亨利四世留下來的基業發揚光大,但是她媽瑪麗卻得過且過,不思進取,對內軟弱、對外妥協,這顯然不是他想要的,而且在他結婚親政之後,他老媽還把持著政權。瑪麗這種行為在路易十三看來純粹就是佔著茅坑不拉屎,既然你不行,那就我自己來。經過激烈的思想鬥爭(畢竟那是自己的親媽),路易十三充分發揚了犧牲小家,為了大家的精神,發動了政變,讓自己擺脫了牽線木偶的命運。

雄心勃勃的國王開始自己掌控法蘭西的命運,但是太后瑪麗十分怨恨自己的兒子,你個小兔崽子,竟然敢造你親媽的反,真是反了你了!而且,支援太后的人聚集在太后的周圍,陰謀奪權。路易十三也不想和自己的老媽鬧得太僵,也想找人調節一下氣氛,緩解一下關係,可是招誰去呢,這時人們想起了黎塞留,那個曾經多次完成談判任務的教士,於是黎塞留再次出山,並不負眾望,成功調解了國王和太后之間的關係。黎塞留這件事辦得相當漂亮,國王很滿意阿,這個黎塞留是個人才阿,不能放過,從此,黎塞留就成了路易十三政府中的要員。順便提一句,就在黎塞留在阿維農“賦閒在家”的時候,他也沒想著,而是趁著有時間寫了一本書,名叫《保衛天主教信仰的主要原理》,這本書深得教皇的讚賞阿,別忘了,當時馬丁路德舉起了宗教改革的大旗,提出了“因信稱義”的理念,如果教會沒有相應的回應,那天主教這邊就非常被動了,然後,這本書出現了,教皇能不開心麼。於是,憑藉此書,黎塞留被教皇擢升為紅衣主教。人才就是人才,金子在哪都發光阿。

因國王採取的對內鎮壓、對外競爭的政策,導致國內貴族的不滿和不安,他們都在懷念瑪麗當家的時候。瑪麗這個一把手多好阿,一點架子都沒有,非常體諒我們這些跟班,只要自己一鬧事,然後就是真金白銀,可是這個路易,真是太欺人太甚了!於是心懷不滿的貴族紛紛跑到了太后瑪麗面前效忠,完全忘了之前他們是怎麼對太后的….而且國王的政策同樣引起了胡格諾派的不安,他們也膽小阿。就這樣,在面對同一個敵人的時候,相愛想殺幾十年的天主教和胡格諾派居然聯手了!真可真應了那句話: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

在1620年,貴族開始發難,按照約定,朗格維爾公爵控制諾曼底,旺多姆公爵控制布列塔尼,昂熱本身可以控制羅亞爾河。羅漢據有波亞都,埃珀農據有昂古萊姆,美耶納據有基恩。面對這次強大的叛亂,如果放在太后那邊,估計都要嚇得尿褲子了,趕緊就得派人說好的,送上大筆的土地和財物。但是路易不是,而且黎塞留也不是,他敏銳地發現了貴族叛軍“紙老虎”的本質,決定趁此機會打出一個安定的國內環境。在黎塞留的影響下,路易十三決定堅決鎮壓。情勢如同黎塞留預想的一般,貴族武裝不堪一擊,一觸即潰,貴族的叛亂被迅速平定下來。作為反叛貴族的盟友,胡格諾派在1620年召開的會議上,向路易施壓,要求完全實現《南特敕令》中所規定的有關胡格諾派政治特權的全部規定。但是估計胡格諾派沒想到國王居然敢打,更沒想到看似龐大的反叛貴族其實就是一個泡沫,路易一戳就破了。

三下五除二,路易乾脆利落的解決了貴族叛亂,那接下來就該是胡格諾派了,畢竟《南特敕令》是他爸親自釋出的,而且他爸原先也是胡格諾派的忠實一員,他會怎麼處理胡格諾派的問題呢?(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