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次元 > 穿越賈母亂紅樓最新章節列表 > 第73章守孝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73章守孝

打發完了最後一位親朋好友,賈代善仃憂的摺子徹底批了下來。出殯之後就是守孝。

子曰: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

在古代,尤其是孔子當時,是比較保守的,極力主張維持孝道,父母死生之間的大事,應該依照古禮。

中國古代,父母死了是三年之喪,要守孝三年。研究我國古代政治制度,所謂聖朝以孝治天下,做官的人,不管文官武官,也不管官做多大,碰到父母之喪,如果不馬上請假還鄉,那是不對的,監察御史馬上提出彈劾,可以處分到永不錄用的程度,是很嚴重的。

不過有一點例外,以武將來說,他正在前方作戰,假使父母死了,仍然要向朝廷請假還鄉,皇帝可以下詔書,著他移孝作忠,予以慰留,這才可以不還鄉。在戲劇裡可以看到,有的戲裡武將穿半邊白袍的,就表示他是戴孝上陣,那都是皇帝特殊的慰留,國家非要這個人不可;有些是他還鄉守孝以後,喪服未滿,皇帝下命特別起用,名為“起復”。而起復有兩種情形,一種是退休以後再起用,一種是還鄉守制的人起用。古代這種政治制度,實在也有它的好處。

一個人從政久了以後,離開民間太久了,對民間的情形都不知道,回鄉以後,杜門思過,也不準宴客,對地方官吏都不得接觸,可以深入到民間。這是中國古禮,這種社會風氣、政治制度的改變,還只是近幾十年來的事。

古代連皇帝也要守喪三年。譬如說喪期中是不準結婚的,年輕皇帝登位前若要結婚,除非由皇太后下命令才可以。

在唐代、宋代、明代、清代都有,老皇帝一死,新皇帝沒有就位以前,喪事沒有釋出,先辦婚事,第二天再發喪,否則就違犯禮制。這種古禮連皇帝都要遵守,這是中國文化的傳統。

曾子根據孔子所述的中國文化,著了《孝經》,為十三經之一。在《孝經》中孝敬父母還是小孝,大孝者為大孝於天下,看天下的老百姓都如自己的父母一樣,這是中國政治哲學的大原則。

為政的人,把老百姓視如自己父母一樣孝,改一個名字就是忠。

所以從事政治的人,要有孝天下人之心。以這個道德的基礎,出來從事政治,這是中國政治哲學的基本重點,也即《孝經》的基本重點。

二十年的感情,也同樣照顧這兩個老朋友二十年,就夠了。這是金聖嘆的遊戲文章,也說明了孝道的真正哲學,

所以中國講孝,就是愛的回報。因此孔子說,現在的人,當父母死了而真有三年懷念父母的心情,像父母當時對自己三歲以內這樣愛護的有沒有?連這個三年懷念都沒有,哪裡還談得上孝字。

儒家的實際守孝時間為27個月,因為母親用母乳哺育孩子要27個月。

這在古代還有一個非常著名的故事。

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錦,於女安乎?”曰:“安。”“女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④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

宰我認為,守喪三年是禮的要求,但是禮並不是固定不變的,禮是不斷變化的。三年守喪禮已經實行了很長時間,現在到了改變的時候了。

孔子認為,守喪三年並不是禮的要求,而是個人之仁心的要求。君子在父母去世的時候,心情是悲痛的,而吃美味的食物,穿華麗的衣服追求的是快樂,這與悲痛的心情相矛盾,因此在守喪期間追求快樂,心不會安,而只有痛哭悲傷,內心才會安寧,才能滿足幸福。

宰我回應孔子說他自己在父母去世的時候,吃美味的食物,穿華麗的衣服內心很安寧,很滿足。也就是說,二人對仁心的理解及體會不一樣。這樣兩個也就沒有辦法交流,因為基本假設不一樣。

按照孔子的說法,父母去世,君子的心情是悲痛的,追求享受君子內心會不安。宰我認為“安”,孔子也沒有辦法,只好說,如果你安,你就去做。言外之意是,孔子不會安,只能行三年之喪禮。

宰我以言行為賢,在這裡被孔子判為不仁。但是我們可以看到宰我擁有另外一種美德,那就是“誠”,這也就是他之所以為賢的原因。

禮之所以能實行,是因為禮本於人心,本於仁。禮之所以有變動,是因為仁有了變動,在宰我那裡,仁禮依然是相互呼應的,故無偽。因此,一年之喪亦為禮。

守孝三年,要守靈堂,不貼對聯,不去給別人拜年.不放鞭炮,燒一期時燒金山銀山,三期金斗銀鬥,五期女兒買的五朵花,七期燒船和靠岸樹.百天提前燒紙,頭年晚幾個燒.簡單的說,守孝就就哭喪。

《紅樓夢》裡就有這麼一回,“前兒鴛鴦的娘也死了,我想他老子娘都在南邊,我也沒叫他家去守孝。”

服喪期間應以素色服裝為宜

孝子孫於服喪期間不得修剪面容與頭髮

喪家家中的春聯應立即拆下

帶孝勿進入廟寺與他人之家

外出時,可先將孝取下放置靈位旁或衣服裡

家中安靈時,拜飯時間為晨昏(上午七點及傍晚時間),一天兩餐,可比照往生者生前用餐時間,晚飯最好於傍晚,太陽下山前供奉

家中安靈應以紅布遮蔽神明,靈前香火需延續勿終斷

入木時辰看好便可報喪,父喪要報伯叔、姑母等;母喪則要通知外家,俗稱「報白」母舅以外的親戚,可央求人代為報喪,或用電話通報

有客上香時,應由喪家點香再遞給客人,祭拜時喪家應在一旁告知往者、祭拜者姓名及吉利話、後再答謝接香

長輩到時應以跪禮迎接

喪期內禁忌生產活動,一是視其喪事、喪眷皆為凶兆,若從事生產活動,會危害莊稼,使其歉收甚至絕收。二是對亡靈的敬畏,為祭典亡靈,要停止生產。

一般喪眷在守孝期間禁止參加一切娛樂活動,不能到人家家串門子,唯恐為別人帶來晦氣。喪眷還有不入公門的禁忌,在官的要去官,守制三年,以盡孝道。

忌穿著紅色、彩服,以白色為孝服色。

中國孝服自重而輕依序為:斬縗、齊縗、大功、小功、緦麻。越是血緣親近的喪服越重,其服質料越粗、製作越簡陋,這說明了喪服是孝眷的一種「自懲」形式,以自我懲處的形式來表達孝心,或說是對死者生前未能盡到孝心而自責的表現。

服喪期間忌過問官場之事,即便過了三年,仍舊忌男穿官服帶官帽,女子則忌穿豔服紅衣。

服喪期間孝眷禁忌理髮、梳頭、剃鬚、刮臉,據說,是為報老人對小孩擦屎刮尿的養育之恩。

禮記大傳雲:「服術有六:一曰親親;二曰尊尊;三曰名;四曰出入;五曰長幼六曰從服。」這是儒家制定喪服制度的六大原則。

一親親:即以血緣關係之親疏遠近作為制定。喪服親重的一個原則,以己為中心,依照親疏關係制定,和自己越親的服越重。

二尊尊:儒家除了親親外,最重視尊尊。固喪服四制首為恩(親親),次為理(尊尊),如臣為君服斬衰三年。即是而為外祖父母,本只應服緦麻但喪服篇卻規定服小功喪服傳,就說是以尊加也。

三名:名就是名份。雖非血親但有名份即須為知服喪,如姻親關係或妯娌。

四出入:是指女子或男子音出嫁或為人後,宗族歸屬不同,於是服喪輕重也有不同。

五長幼:這是指死者死亡時之年齡長幼。若為長人則依照一般服等服喪,但未成年則依其死亡的年齡來做區分,要降等為他服喪,如為達最低標準年齡則無服。

六從服:這是只因從某一種關係人之服而服的一個原則。

禮記:行弔之日,不飲酒食肉焉。

服喪期間,過年時禁忌做甜年糕,只能做蘿蔔糕。也禁忌喪眷吃粽子和做紅龜。

禁忌孝眷同前來弔唁的賓客一同上桌吃飯。

婦女不能上墳祭掃,俗以為女人上墳,意味著家中無男子、無後代子孫。尤其孕婦是更不行的,唯恐亡靈撲著胎兒,使孕婦難產。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若是犯了罪被判刑而身體上留下殘疾者,也禁止為父母祭掃,因「慚負先人」。再者,也恐亡靈見其子孫受刑,痛惜感傷。修冢、祭掃,忌諱請他人代勞。

民間上墳祭掃、燒紙,多以七數為期,有求死者還陽之意,以七七為終。

守孝的規距很多,賈赦和張氏的婚禮也是不能辦了,只能是等到三年後了。

對於守孝,史詩兒是真個嚴格的執行,即使自己吃點苦頭,這樣,也許,她的心裡也是能好受些。

挨個翻著這禮節,生怕是自己錯了一點兒,弄得賈代善都以為她是魔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