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我在三國教書那些年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一百七十一章 鹹魚研發隊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一百七十一章 鹹魚研發隊

囑咐魯犁回去把多出來的人叫在一起,每人每月十三斤糧,這三人不再做板車和其他雜事了,而是專門摸索做新的車軸和新型的板車,問有沒有人願意做。

魯犁一個月是十五斤糧,少的要死,也就夠敞開了吃上一天能吃到撐的飽飯而已。

在太平時節,魯犁他們這些熟練木工如果在城裡做工,一個月工錢起碼得有幾百文,工錢買幾十斤糧輕輕鬆鬆的。

魯犁身份畢竟特殊,普通木匠跟魯犁一個“薪資”待遇,顯然是不恰當的。

但因為一個月十五斤糧,實在是太少了,再降就沒啥東西了,所以李孟羲只降了兩斤糧,十三斤糧作為研發人員的工資。

動腦比動手輕巧多了,制作組的木匠得一天天加班加點的趕製板車,而研發組不用再整天忙了,只用試著慢慢改進小軸承就行了,兩下的體力勞累不是一個難度的。

按李孟羲所想,想幹靈巧活兒的,應該都是心思靈巧些的木匠。

而事實與李孟羲想的有些出入,魯犁回去宣佈要挑三個人,宣佈不用再做板車了,做輕巧的小物件,一個月有十三斤糧拿,問有人願意沒。

一聽能幹輕活還有十三斤糧拿,有人踴躍而出。

魯犁一看出來的三五人,頓時皺眉。

蹦出來的這幾個人,全是平日幹活不怎麼賣力偷奸耍滑的人。

魯犁無奈的選了三個人。

李孟羲本以為研發小隊會集中一些頭腦靈活的智慧型木匠,他沒想到最終是一些懶散鹹魚進入了研發隊。

別人為了多掙一些糧,都不肯幹只有十三斤糧的輕巧活,只有極少的悠哉悠哉的沒什麼幹勁人,才對魯犁所說的輕巧活產生極大的熱情。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李孟羲初建的研發小隊混進了最不堪的木匠,也可能,懶惰是推進科技進步的很大的一個原動力,這些鹹魚木匠或許是最好的研發人員。

因為懶,就想能省事就省事,因為省事,恰好附和了工程系統中越簡單越有效越可靠這一準則。

至於是不是這樣,誰知道呢。

在東漢末年,公元184年,秋,在義軍兵不過千人,陣略不整,兵甲無備,物資匱乏,萬人大軍木匠只有區區幾十人,且這幾十人沒有一個人識字的情況下,李孟羲把研發團隊建立起來了。

初代研發人員,只有幾個木工技術也不好,幹活也不積極的鹹魚木匠。

弱的不能再弱,這麼弱的人力物力去搞研發,跟笑話一樣

然,萬里之行,始於腳下,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

李孟羲在漢末攀登科技的腳步,艱難的邁出了第一步。

木匠們去折騰軸承去了,沒折騰出來東西很正常,萬一成功了,那就賺大發了。

——

又一件事安排完了。

李孟羲覺得,從什麼時候開始,管人管的越發順手了呢,是從有了官職之後,還是把人員劃分為小組之後,還是找到了得力的副手呢,李孟羲無法自知。

回到了座駕上,李孟羲在想軸承的事,弟弟問那個圈圈是什麼。

“軸承啊。”李孟羲回答。

一個起身坐起,李孟羲突然有跟弟弟講物理知識的興趣了。

抓著弟弟把滾動摩擦與滑動摩擦的知識講了一通,看弟弟茫然的小臉,李孟羲就知道自己白講了。

摸了摸鼻子,“磚頭,你可知日頭為何東昇西落?為何樹上的果子掉了,是往下掉,而不是往天上飛呢?”

弟弟小臉盡顯迷茫。

“這些簡單的問題,人人都覺理所當然,對此視而不見。卻不知,這些最簡單的問題下,潛藏著最深奧的奧秘。”

“磚頭,以後要多思考,多問為什麼,明白嗎?”李孟羲捏了捏弟弟的小臉蛋語重心長的告誡。

李孟羲自認自己沒什麼探索世界的好奇心,不太可能去搞科學了。而弟弟不一樣,弟弟那麼小,完全可以培養。

弟弟沒聽明白了李孟羲說的什麼意思。

聽哥哥說,要多問問,“問什麼嗎?”磚頭茫然極了。

“比如,問太陽為何東昇西落,問天上有多少個星星,問江河為何東流入海,等等等等。”

弟弟茫然的撓了撓頭,然後似懂非懂的點了點頭,“那哥哥天上有多少個星星啊?”

“額……”李孟羲尷尬了,“不知道。”

“那地上有多少河啊?”弟弟又問。

“……不知道。”

“那有多少個人嗎?”

“……不知道。”

“那家雀會飛,我咋不會飛呢?”

“因為你沒有翅膀。”

“那為啥我沒有翅膀呢?”

“因為你不會長翅膀。”

“為啥不會長翅膀嗎?”

“因為……”

李孟羲讓弟弟多觀察世界,多問問題。

小孩子的可塑造性很高的,李孟羲讓弟弟多問問題

,弟弟立刻就變成十萬個為什麼了,小腦袋開動起來,問題一個一個蹦了出來。

很不錯,弟弟現在問的問題,地理學先驅們也想過地上有多少條河流;達爾文也想過人為何沒有翅膀而鳥有翅膀;天文學的開創,也是起源於人類對深邃悠遠的星空的好奇。

弟弟問的大多數問題,李孟羲是要麼回答不出來,要麼沒辦法解釋的清的。

李孟羲笑得很開心,弟弟變的話很多,停不下來了,李孟羲更加鼓勵弟弟要多問問題了。

——

行軍真的枯燥無比。

早晨拔營,行軍一天,傍晚紮營,一天除了趕路就是趕路,有活的幹木匠營反而過的還充實一點。

發掘民夫營生產潛力的取得了良好的進展,後軍輜重隊收到了多達二十七個很大的用樹枝編成的大筐。

筐放置起來不佔地方,半滿的糧食袋子放著佔據多大的空間,裝在筐裡再放一樣是那麼大的空間。

總之,因為多了很多筐,讓義軍的運輸能力增強了一些。

一個簡單的例子,如果沒有容具,麥子不用容具直接往車上放,就算車板沒有破損,一輛車能拉的麥子,只有一車板。

有了袋子,糧食裝袋子裡之後,再一袋袋往車上堆,可以堆很多糧食。

同樣,因為多了一些大筐,像是小的糧袋、暫時用不到的環首刀啊什麼的,可以直接塞到筐裡。

同樣的拉兵器的一輛板車,沒有大筐,兵器全部堆在車上,把車堆滿也堆不多少。

而有了半人深的大筐,環首刀丟筐裡,刀可以把筐塞滿,高出車斗很多,且有筐來間隔,這個大筐放環首刀,那個大筐放盾,再一個大筐放短矛,讓後勤井井有條的多了,且大筐更好固定。

可以這麼說,軍中有車輛五六百輛,每一輛車都有能用到大筐的地方,反過來,當大筐被充足供應並被充分利用之後,後勤將更加有條理,運輸能力也將稍有提高。

麻布袋子只是容具的一種,適用性並不全面,裝糧食行,裝箭支呢,難道還用麻布袋裝嗎。

義軍物資準備不足,麻布袋都不太夠,更何況專門放箭的容具了。

發動民夫營編大筐是一個可長久執行的計劃。

李孟羲目前還無法看到普通的用樹枝編出的筐有何後續的良性影響,他發動民夫編筐只是根據技術條件和人力條件考量的,樹枝容易找,筐一個人也能編,這兩個基本條件,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