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我在三國教書那些年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一百七十章 需要研發團隊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一百七十章 需要研發團隊

魯犁認為軸承很好做。

可用木板鑿出了一個圓圈之後,魯犁一試發現了問題。

圓圈太大了,車軸放進去之後,再把小木棍往裡塞,根本就塞不住。

魯犁不由撓頭。

李孟羲說的軸承,魯犁聽明白了大概,這其實就是稍複雜一點的車輪和車軸的結合方式。

普通的板車車輪是一個大的同心圓,中間一個小茶碗那麼一個小的一個圓,然後刨的很圓的車軸插進圓裡,車輛行進的時候,車軸是被固定好的不動的,而輪子在一圈圈的滾動著,輪子和車軸直接噌到。

所以一般新做好的板車比較僵,而使用過一段時間之後,車軸被磨的油光瓦亮的,被磨合的很好之後,車輛才開始靈巧起來。

魯犁做好了第一代“軸承”,東西還沒拿給李孟羲看,魯犁自己就滿意了。

套筒太大,滾珠放進去直接就掉了,根本卡不住。

魯犁於是從新找了木頭,重新鑿。

很快,魯犁吭吭哧哧鑿出了第二個圓圈,一試,還是不滿意。

此時魯犁終於明白了,看似簡單的東西,做起來太難了。

套筒和滾柱必須做到最精準才行,套筒小了滾柱就放不下,套筒大了,滾柱就卡不住,會掉,錯一毫米都不行。

最恰當的精度,是滾柱卡在套筒和車軸之中,剛好比嚴絲合縫空餘一毫米的冗餘,最多只能有一毫米,稍微套筒再大一丁點,軸承就又不行了。

以往魯犁做木工活,做個農具,給人做個箱子,做個床,哪裡需要精密到毫米這個程度?

沒有尺子,要把套圈做的和車軸留出剛好夠放滾柱的空間,小小的一個東西,讓魯犁做了難。

魯犁憑著做木工活積累的下來的經驗,憑藉手感去做了一個又一個木頭圓圈。

不得不說,魯犁的手藝是不錯的,用破木板鑿出來的木圈圓極了,然而僅僅把套圈做的足夠圓是沒用的,得足夠嚴實合縫才行。

魯犁直到鑿出了第十一個套筒,終於稍微滿意了一點。

咚的一聲,魯犁拿著套筒滾柱直接從車上跳下來了,直接頭也不回的去找李孟羲了。

拉車的木匠詫異無比的看著魯犁走遠。

李孟羲在教弟弟學字時,魯犁來了。

魯犁來了,意味著軸承就做好了。

“鐵叔,車停一下。”李孟羲讓老鐵把車停下,他從車上跳了下來。

弟弟也要跳下來,李孟羲爬弟弟摔著,就要伸手去接,弟弟卻安穩的跳到了地上。

也是奧,弟

弟四五歲了,這麼一點高度蹦下來不是問題。

李孟羲於是決定,以後就不接弟弟了。小孩子還是皮實一點好,磕磕碰碰的長的更結實。

魯犁做好的軸承很簡單,跟李孟羲能想到的軸承結構一樣簡單。

李孟羲好奇的在地上按著軸承讓軸承原地滾了兩圈,小木棍做成的滾柱很靈活,連帶著外邊的木圈也滾的很利索。

沒滾兩圈呢,滾柱滾掉了出來。

李孟羲撿起小木棍看了一眼,“魯犁,有什麼辦法,不讓木棍掉出來嗎?”

魯犁撓了撓頭,面無表情,“用籤子釘住兩頭釘上,木棍就不會掉了。”

李孟羲思考了一下魯犁的解決方法,把一個根滾柱用木籤子把兩頭釘住,這就相當於給木棍加了兩個釘帽。

木棍是不會滾出去了,可是這方法不能用。

李孟羲腦補了一下木棍全釘上木籤子的情景——軸承裡的十幾個木棍,因為全部釘上了木籤子,在車輛行駛的過程中,滾柱的木籤子相互碰撞,最終卡死在了一起,滾動的滾柱不再轉了,滾動摩擦於是又變回了滑動摩擦,軸承就失去了本身的作用。

再者,木頭不同於鋼鐵,被釘上木籤子,木棍直接就裂開了,不能用了。

軸承這玩意兒還真是難做。

李孟羲感到很棘手。

“魯犁,你還是想個辦法,看不用木籤子,能不能不讓滾柱往下滾呢?”

聽完李孟羲的要求,魯犁懵了。

沒有軸承,板車的車軸也是用木籤子固定的,車軸上在車輪兩側,每個車輪兩側各頂了一根木籤子,固定住車輪的同時,還起到限位作用,避免車輛行駛時車輪在軸上來回跑動。

在遠古時期,指在春秋戰國時期,那是戰車還活躍在戰場上,車軸往往突出輪子很長一截,並且往往還包安著刀刃,戰車衝起來的時候,刀刃跟電鑽一樣轉的飛快,只有碰到人,敵軍士兵的小腿立刻會被長長的車軸給絞斷。

隨著戰車退出戰場,就很少見到車軸突出的車型了。

“這樣,你看能不能想個辦法,讓滾柱兩頭粗一點,中間細一點,剛好能卡在套筒裡,又可避免滾柱滾出去?”李孟羲皺眉想到了一個不知可不可行的辦法。

魯犁蹲在地上認真想了半天,“……兩頭粗,中間小,那咋個往裡邊塞?”

魯犁很疑惑。

“把套筒絲安做的大一點,把車軸往套筒上邊靠,下邊就有縫把滾軸裝進去。裝完一個,再從別的地方再把車軸往套筒上靠,再裝第二個,直到塞不下。”

沒有實物在手,李孟羲只能蹲著拿僅有的簡陋工具給魯犁演示著滾柱軸承是如何安裝的。

魯犁大致聽明白了,恍然的點了點頭。

“如何?好做嗎?”李孟羲抬頭問。

“不是太好做。”魯犁實誠的說到。

給魯犁的感覺,他覺得營正讓做的軸承這個小物件,比讓他一個人做一整輛車還難做。

李孟羲最喜歡魯犁的就是這一點,雖說只是一個普普通通沒什麼大本事的木匠,但魯犁身上有著技術人員特有的嚴謹和木訥。

魯犁一點也不油腔滑舌的,甚至有點呆,但是能做就是能做,不能做就是不能做,魯犁不會為了面子或者怎地明明沒辦法做,卻大包大攬的說能做。

從魯犁這裡,李孟羲可以直接得到最有效的不加修飾的資訊,方便極了。

魯犁說軸承不好做,李孟羲笑了,“無妨,慢慢做,我又不急著用。”

“對了魯犁,咱們木匠營,有五十幾個人來著?”

“五十四個……奧,帶上營正你,有五十五個人。”

木匠有五十五個,剛分完五個十人小隊,去掉李孟羲,還餘下來四個人。

剛好,這剩下的四個人可以安排做別的事。

軸承有點難做,縱然是用木頭做,不要求任何實用性,只驗證能否做出可行的結構,依然很難。

李孟羲覺得多出來的幾個人,剛好可以協助魯犁把軸承逐步改進出來。

想到這裡,李孟羲又突發奇想,是不是可以著手把專門研發的部門也建立起來呢?

有人負責生產板車,是五個十人隊,五十個數量木匠;還有少數的人不從事生產,從事研發工作,比如說研究軸承,研究特殊的新型的和軸承配套使用的車輪。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雖說力量很有限,木匠們的數量和質量都堪憂,一日兩日難見成果。那十日二十日呢?甚至幾個月,幾年呢?

技術的發展勢必緩慢,然而沒有投入就必然沒有產出。

李孟羲縱然不是專業的工業人員也很清楚軸承這玩意兒有多重要,可以說,堪用的軸承的在這個時代重要性不比馬蹬差多少。

一輛破木頭車有了軸承,效能瞬間就產生了質的變化,車輪滾動減少了很多和車軸的摩擦,立刻效能就甩開了同類所有的非軸承式車輛。

一個小小的軸承用在輪子上,能讓車輛效率提高三倍。

同樣的力量拉著軸承式車輪,車輛可以轉的更輕快。減小了人力消耗,便意味著行軍速度可以加快很多,意味著同樣的車可以拉更重的物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