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我在三國教書那些年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二百一十九章 先見之明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二百一十九章 先見之明

劉備和關羽民夫營訓練相關之事,不通的地方一一問出,而李孟羲對答如流,不假思索,顯然已經有了無比成熟的全套方法。

民夫營在行軍時,十人一隊,能走的差不多齊,有點佇列觀念就行。

而當需要的時候,不需要民夫營能列陣和複雜的變陣,只用排好小方陣,往那一擺,充充門面就行,所以能站齊,走四五十米能不亂,就是最終訓練的目的。

對李孟羲來說,別的戰陣之法他可能不擅長,要只是訓練下走路和對齊,他可太熟悉了。

無他,前世初中到高中到大學,都有軍訓,軍訓時那點佇列知識和訓練流程,李孟羲全都記得。

只要花點時間,每日晨起,拔營以前,先練一部分民夫,然後過段時間吧,挑出其中練的好的,再教別人。

照貓畫虎,自然越傳越不成事,民夫大概是無法完全學習到李孟羲操練佇列的精髓的,民夫們練的再好,也肯定不如李孟羲自己親自訓練的效果好。

不過,李孟羲分身乏術,縱然全部精力用在練兵上,一個月能練好一百人,義軍這麼多人,豈不得花上幾年時間才能把所有民夫練成跟前世大學軍訓的隊伍一樣整齊。

所以,只有先教好一部分人,然後再以這部分人,教另外一部分人,然後,再繼續擴散,指數倍的遞增,最終,很快所有民夫就都會基本列隊了。

李孟羲約說越有主意,話語連貫,且說的頭頭是道,劉備和關羽都插不上話了。

劉備和關羽不由相視一眼,都面帶笑意。

“孟羲,即有如此多的見解,那民夫操練一事,便交給你來,如何?”劉備笑問。

“啊?”李孟羲愣了下,“也行。”李孟羲算是應下了此事。

事情商量的差不多了,呆著插不上話的王路待的尷尬,便告辭離去了。

等王路離去,劉備目送著王路的背影,直至其完全消失在黑暗中。

人走遠了,劉備這才意味深長的對李孟羲說,“孟羲,你方才要拉我找地細談

,此舉頗不妥也。那王路新降,你當其面,要避開他另找地商討,豈能不讓他多想?

下次有話,要是無關緊要,當面可說。

若事關緊要,不容外人聽見,也應趁無人在,再做細談。而不可當其面,當面避人。

此非是無禮,而處事不妥也。”劉備諄諄教導。

李孟羲早些日子,忽悠劉備說,【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並說願和劉備為彼此之人鏡,照出彼此得失。

劉備很當真,李孟羲真有不妥之處,他必然要指出來。

於是,李孟羲時常被劉備捉著教育一番。

“受教!”李孟羲發自內心,朝劉備拱手一禮。

人情世故,拿捏在微妙之間,多一點則太過,輕一點則禮儀不達,劉備要不提醒,李孟羲還真想不到這一點。

由此看來,世故通達的劉玄德於李孟羲而言,是良師。

“走,孟羲,《孫子》兵法,今夜要學嗎?”關羽看夜已經很深了,於是問李孟羲是回去休息,還是有空,繼續往下學兵法。

學嘛。

《孫子》兵法一篇地勢篇就讓李孟羲大為受用,學會孫子全篇,李孟羲勢在必得。

於是,兵法記得滾瓜爛熟的關羽就繼續在篝火旁教李孟羲和劉備兩人。

記憶能力的差距漸漸拉開了,李孟羲已把第三篇快學完了,劉備第二篇還沒學一半。

前世,李孟羲和絕大多數應試教育的學生,被稱為做題家,儘管如此,經過長久的能力訓練,李孟羲掌握了在這個時代最先進的學習方法。

關羽每教一句兵書,李孟羲必然要理解了意思,然後才繼續往下學。

因為能理解內容,所以背誦記憶起來更有效率。

關羽教劉備的時候,也是先講解一番,然後再教。

若不是如此,艱澀難懂的文言文乾巴巴的背,記憶效率太低了。

還有其他的能加快記憶的方法,像是邊寫邊讀邊背之類的輔助記憶的手段,就是細枝末節了。

李孟羲自知就算背完世存所有的兵法,依然不足縱橫,但是多學一點兵法,就能離成為一個合格將領更近了一步。

李孟羲是打著哈欠回去的,鑽進被窩裡,被窩裡熱乎乎的,小孩子火力旺盛,弟弟暖和的跟個煤球一樣,李孟羲摟著弟弟安然入睡。

翌日,太陽升起的時候,陽光照到了眼睛,李孟羲猛地睜開了眼。

輜重營的鄉勇們已經起來活動了,伙伕在升火造飯。

前鋒戰兵營,今日沒進行例行的操練。

因為有好多新兵入營,正好趁早晨未拔營,讓各伍清點下新兵缺什麼東西,然後到輜重隊領。

一名伍長問完伍中兩人新兵的物資狀況,缺兩張席,一個木碗,筷子,還有一個水袋。

雖說,好多人還用竹筒吃飯呢,但竹筒多有不便,戰兵營應該用最好的裝備,可提高效率,因此,水袋碗筷之類的,應優先供應戰兵。

碗不難做,營裡那麼多木匠呢,找塊木旮瘩,鑿就能鑿出好用的木碗。

甚至有時間,還能用刨子把碗外面刨的光溜溜的。

這時,就體現出李孟羲的先見之明了。

因為預料到軍中可能有越來越多的木工雜活,木工雜活沒辦法額定獎賞糧食合適多少來激賞工作效率,且做板車也是很重要的大工程量的工作,不便動用做板車的人力。

所以,現在木工營有兩大部分,一部分專門做板車,不做雜活;另一部分做雜活,沒雜活時就歇著。

而“工資”發放方式也有兩種,一種是計件的,做板車的木工,每做好一輛板車,同隊之人,每人賞糧五斤。

另一種工資方式,就不是計件,而是按死工資來。

有雜活兒來了是那麼多糧,沒活幹歇著依然是那麼多糧。

義軍能生產碗筷了,生產效率還不錯,很快就能保障戰兵營每人都有好碗用。雖然生產木碗,看起來微不足道,對軍隊戰力提升沒多大作用,但是足以讓劉備義軍和同時代其他軍隊區別開來。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