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我在三國教書那些年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二百二十六章 無題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二百二十六章 無題

想他王林也算走南闖北的過的人了,哪裡見過這種場面。

到底是啥活兒,能趕趁的在車上也不停手,忙著趕做。

正疑惑著。

“到了。”李孟羲說到。

李孟羲統領三部,第一部木匠營,到了。

看似普普通通,只有十幾輛馬車,一些木匠以外,木匠營沒什麼特別之處。

但是,作為軍中最重要,也是李孟羲為之沾沾自喜的隨軍生產基地,木匠營大到板車,小到碗筷,都能生產,特別是板車,關乎運力,直接關係到義軍後勤力量,其能發揮的作用,遠比幾百戰兵要強。

李孟羲拉著弟弟的小手,帶著兩個傳令兵,朝車隊走去。

見李孟羲來了,整個木匠營的車隊都停下了,木匠營副官魯犁顧不得拍衣服下襬的木屑,連忙迎上來了。

“營正!”魯犁憨憨的笑著叫了一句。

“來,魯犁,帶人給你認認,這是王林,這是王禮,日後我若是忙,就由他二人代傳軍令。

若是你去尋我,我不在,有事跟他兩人說,再由他兩人回報我,也是一樣。”

給魯犁介紹完了兩個傳令兵,李孟羲又繼續給傳令兵介紹起魯犁。

“王叔,小禮,這是我匠營副官,統制木匠八十餘人,掌管我軍中大小木工營造,並攻城器械打造等諸務,職同百夫長。

日後所有軍令要你二人送達木匠營,便是送至魯犁之手。

若魯犁不在,送只他人之手,斷然不行,可否明白?”李孟羲回問。

兩下一介紹,傳令兵和魯犁便兩下認識了。

然後,李孟羲順便問了匠營各項工作的進度,包括最重要的板車的進度,還有攜行具的骨架做了多少副,以及雜七雜八的,例如關羽要的硬木盾牌,軍中現在還缺的木碗等等,都做的怎樣了。

一下問這麼些問題,魯犁不由抓頭,想了好一會兒。

“營正,有一架板車今晚就能裝好,你看……”

“行,我晚上有空過去

看看。”李孟羲說著。

又一輛板車做好了,一輛板車的運力,最少足夠放下二十人的鋪蓋卷,降低二十人行軍時的體力消耗。

而花費很少,只用從糧草中支出五十斤糧而已。

按李孟羲對木匠營進度的估計,時間也差不多了,今夜有一輛板車做好,明日後日肯定有更多板車可以下“生產線”了。

五個十人隊,每個十人隊,七八天能做出一副車輪,而車把,木板之類的更容易生產的,三五天就能做齊。制約板車生產速度的只有車輪轂而已。

五個十人隊,每月,每隊可以至少可以生產四輛板車,一月也就是二十輛車。

這是以前,木匠營已經擴軍了,再加上青雲山黃巾投誠,黃巾軍中能單獨完成製造板車所有細節的木匠,足有十幾人。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這十幾個堪稱木匠中大匠的熟練木工,再搭配低階木工,足以再湊起至少七八隊能生產板車的小隊。

也就是說,產能擴大了一倍多,甚至還能繼續擴大。

一個月能生產三十,四十,甚至五十輛板車不在話下。

板車很重要,李孟羲沒有立刻最大限度擴充木匠營規模的原因是,木匠們隨軍生產最低限度的生產條件,是得每十人有一輛板車,有人拉著板車,板車上一兩人可以邊行軍,邊做一些用刨子刨木輻條之類的小工作,而不僅限晚上黑燈瞎火的一點時間。

晚上紮營,晚上時間最好的利用方法是湊著篝火,把白天刨好的方木,放在火上藉著火把木頭加熱,用熱處理的方式,把木頭彎成車輪轂的弧度。

因為只有在紮營的時候,才有篝火,才能處理輪轂,做板車最難的輪轂部分於是就這樣條件受限,沒辦法全天候生產。

雖知道生產效率被卡在了哪,李孟羲卻沒辦法解決,除非板車有火車車廂那麼大的空間,除非板車上能升篝火,不然就沒辦法在白天輮制車輪。

因此,木匠營有多少車,才可以擴充多少個專門製作板車的木工小隊。早早把木匠招來,幹不上活兒,還

得發糧,等於虧了一部分糧。

因為李孟羲的先見之明,之前路過那個無名村寨時,李孟羲收購了好多套木工用具。

要不是這樣,就是有再多木匠,也沒辦法擴充人手去做板車了。

雖然李孟羲有先見之明,早做了佈置,可木工工具,鋸子刨子,錛頭之類的,即將捉襟見肘。

最多,只能再擴充個七八隊木匠,就沒工具用了。

義軍很窮,窮在方方面面,就沒有任何一種物資是富餘的。

最富餘的應該是草鞋了,可現在草鞋也沒辦法生產,因為麥秸沒有了。

荒郊野嶺的,找沒被雨淋過,結實的幹麥秸可不好找。

魯犁最後說,做的架子做好了二十來副,問李孟羲什麼時候往架子上編簍子,縫袋子。

李孟羲稍一思索,攜行具已經摸索出了一個較完美的最終版,木框架,和放被子雜物用的輕簍,簍子是用細樹枝編的,孔編的很大,以此來降低重量,然後,再縫一個用破帳篷拆下的塗了桐油的麻布做的能防雨的袋子,放怕雨淋的被子,弓箭也能放進去,一個功能足夠用的攜行具就做好了。

現在最後的一個小問題是,李孟羲認為東西不好固定,想仿照前世的旅行包,在攜行具上縫上一些袋子,在肩膀和身前綁死,牢牢地固定住。

因為發現用柔軟的材料當做袋子,被重力一拉,就成一條線了,非常勒人,所以應該用硬一點的布料。

硬一點的布料問過繡娘,可以用粗麻布。

正好,當時在那個無名村寨買了一車多沒漚夠時間的生麻,這些沒漚好的生麻,織布不僅不好織,且織出來的布硬邦邦的。

硬邦邦的麻布,正好用來給攜行具做揹帶。

又正好,木匠營有人做過紡車能摸索著把小紡車做出來。

於是,一條科技樹,完美閉環。

現在剩下的唯一一個問題,就等木工營把那個袖珍型的紡車給做出來了。

然後稍微織一點布,就夠做揹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