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我在三國教書那些年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二百四十六章 不見著述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二百四十六章 不見著述

這只是一種情況,站在後方傳令兵的角度來看,軍旗的顏色若是跟軍服顏色一樣,遠看就是一團糟,不容易看清軍旗在哪。

所以,軍旗似乎不該跟士兵軍服的顏色一樣。

可似乎,軍旗顏色跟士兵軍服顏色一樣,也有好處。

視覺有留存效應,長時間看紅顏色東西,再抬頭看一個紅色的旗幟,大腦興奮度不夠,很可能一時半會兒就把軍旗給忽略掉了,急切間找不到軍旗。

留存效應能模糊視覺,可同樣會產生慣性。

比如一群穿紅衣的步卒在陣上廝殺,身邊都是同樣穿紅衣的袍澤,眼睛已經看了紅顏色許久,突然下令撤軍,腦袋轉了一半,突然看見一面紅旗,因為看紅顏色太久,大腦還未開始思考,下意識的就朝紅色軍旗靠過去,然後,走錯方向了。

紅色軍旗,是弓弩營的軍旗,因為弓弩營軍服是綠色,所以用紅旗作為區分。

步卒的軍旗是綠色的,應該跟著綠旗走才對。

可見,軍旗跟軍服一個顏色,有好處也有壞處。

軍旗不跟軍服一個顏色,同樣有好處有壞處。

旗服同色的好處有,廝殺之中,突然有軍令,不管是撤退,還是讓跟著軍旗衝鋒,大腦未思考之前,看到和袍澤衣服顏色相同的旗子,下意識的就跟上去了。

戰陣廝殺,刀來槍往的,大腦空白,哪裡能去想複雜的事。所以旗服同色,有利於戰陣之中,快速號令士卒。

而缺點就是,可能會眼盲,一秒半妙間,找不到軍旗;還有就是,在後方和遠處看,旗服如果同色,遠看看不清楚。

而旗服不同色的優缺點有——

優點是,旗幟遠觀會很明顯,站在遠處看,也一目瞭然。同時士卒猛然抬頭看軍旗,不會眼盲,一下就能看到。

而缺點是,眼睛看了很長時間的紅色,再抬頭一看其他顏色,有那麼一時半會兒,得反應一下,不如同色軍旗那樣,大腦還未思考,身體

就能跟上去。

優缺點,李孟羲明了了。

那麼是否可以把旗服同色,旗服不同色,兩種方法的優點結合起來,而除去各自的缺點呢?

李孟羲眉頭緊皺絞盡腦汁想了好久,眉頭舒展開了。

方法有了。

可以讓軍旗,即有和軍服同樣顏色的部分,又有顏色和軍服差異很大的部分,讓後方觀陣的傳令兵一眼就能看的到。

解決的方法是,用步卒營舉例,步卒穿紅色軍服,那麼百人隊的大旗,旗杆用紅色油漆漆一遍,並且軍旗旗面在一圈的部分,用一圈寬的紅色布料來縫,中間旗面的百分之八十的面積,用和紅色差異很大的其他顏色作為旗面的主要顏色。

於是,在後方觀陣的人能一眼看出顏色區分明顯的旗面。

而在軍中廝殺的士兵,突然接到軍令要跟軍旗衝鋒,忙抬頭看軍旗在哪,按視覺從上到下的順序,先是看到紅色的旗杆,這時可能眼盲,一時未能看到,也可能是看到紅色旗杆,下意識就跟上去了。

然後稍後,眼睛看到的旗面,旗面邊緣很寬的區域也是紅色的,這就給大腦一個熟悉的訊號,廝殺的頭腦混亂的士卒,自然就跟著有紅邊的軍旗走了。

又因為,軍旗不是純粹的紅色的,內裡的大塊面積是其他顏色,於是,眼睛盯著紅色看了許久的步卒,突然抬頭去看軍旗,不至於眼盲把軍旗略過去了。

完美。

一面旗,有不同的顏色,即可以避免眼盲看不到軍旗,也可以利用人的下意識行為,令士卒下意識的就跟著紅旗杆紅旗邊的軍旗走。

劉備問,軍旗用於標識,當以醒目為要,軍旗和軍服顏色一樣,是否不妥。

李孟羲把這個問題想了又想,想到了答案,軍旗的顏色可以跟軍服的顏色即相同,又足夠醒目。

只用讓軍旗有兩種顏色就把問題解決了。

要說,軍旗四邊的寬布夠不夠顯眼,能不能起到作用?完全夠了

一個百人隊,放戰場上,就那麼一塊地方,佔地大也不過方圓十米,寬三四釐米的布帶就已經足夠顯眼了。

由旗幟延伸出來的這麼多問題,都已討論出了結果。

李孟羲揉著鬢角,感覺鬢角隱隱發痛,他現在終於體會到了,想東西想的腦殼疼是種怎樣的體會了。

李孟羲突然想起,一面旗,有兩種顏色,並且旗子邊緣一種顏色,旗面正中是另一種區分很明顯的顏色,這種旗李孟羲想起其實不久前見到過。

那是文安縣城破城不久後,在輜重隊,李孟羲看到了一面破破爛爛的漢軍旗,不同於一般十人隊長度跟槍差不多的槍旗,那面軍旗旗面很大,少說得是百人隊,甚至千人隊的隊旗。

當時李孟羲覺得那面軍旗旗幟邊緣和內裡顏色不搭,很不協調,李孟羲覺得不好看。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當時不知道為什麼軍旗是那樣,也沒往下想。

軍旗有關的問題,李孟羲現在所想到的,原來漢代的兵法家,甚至更早的兵法家們,原來也早就想過了。

可惜,兵法家們只有兵法軍略傳世,後世考古中,從漢軍塞中經常能挖掘出漢軍旗,然而,軍旗的樣式為何設計成那般樣式,其詳則未見著於史書之中。

縱遍觀兩千面之史料,找不到任何有一處有詳細記載軍旗樣式為何如此設計,設計又出自怎樣的考慮。

中華自古輕理論,重實用,設計軍旗的思路,沒有記載下來,頂多只有軍旗的式樣記載在武經總要之類的兵書之中。

還有,春秋時期,兵家先賢就已經把方陣圓陣錐陣魚鱗陣雁行陣等諸多陣型的形式確定下來了。

這些陣法正規化很科學實用,是無價之瑰寶。

可依然只有最後的結果留下來了,先賢們是如何推演,思量,然後推演出成熟的陣法正規化的,推演過程中的思維方式,是比兵法更重要百倍的智力成果。

然後,這些推論方法,仍然不見於著述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