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我在三國教書那些年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二百五十三章 欲製陶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二百五十三章 欲製陶

“哥哥,這個小馬能給我不?”弟弟眼巴巴的看著李孟羲手裡的泥塑,他手裡已經有個小車了,還想要別的泥塑。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好,給你,這是騾子,不是馬。”李孟羲輕輕的把泥塑騾子拿起,放在弟弟手上並糾正到。

抬頭看天色依然還早,李孟羲想了一下,決定繼續捏泥巴玩。

因為是用作兵棋,馬車其實稍微捏一下,特點就很突出。

而兵棋中還有兵人,即,主要的兵種,刀盾兵,槍戟兵,還用弓手,弩手,自己騎兵這幾類。

要在一個小小的兵人上,做到特點足夠突出簡潔,並且放在沙盤上一目瞭然,輕易區分出兵種,兵棋就要做的簡練和高度概括化。

簡單的來說,兵棋要一眼能看出來他代表的是槍兵還是步兵,一堆兵棋擠一起,依然能看出是什麼兵種。

而要是兵棋做的線條太複雜,花裡胡哨的,反而會因此降低識別度。

所以,李孟羲認為,兵棋應該做成火柴人那樣,軀幹部分要多簡潔就多簡潔,而能突出兵種特點的部分,則儘可能的放大做顯眼。

思路像是少兒向的動漫那樣,小小的簡陋的一個小人,拿著一把巨大無比的比其身體還大的弓箭,或是很顯眼的一把長槍,等等。

李孟羲想清楚兵棋該怎麼做之後,於是開始做正式的兵棋。

先摳一點泥,接著把泥搓成一個粗短的圓柱,這個圓柱就代表小人的身體,然後再搓一個小泥球,泥球安在圓柱頂端,這就是小人的腦袋。

然後,這個小人是槍兵,所以應該做長槍了,李孟羲本以為,長槍用泥條做,滾一下就一個細泥條就行了,沒想到泥條做出來之後,往小人身一捏,“槍”因為重力的關係,老是會往下掉,裝不上。

李孟羲不由眉頭微皺。

想起來了,看記錄片時,好多泥塑神像在做的時候,也不全用泥巴的,會用木頭編骨架,用稻草纏在木頭上用來填充,同時模擬肌肉紋理,然後,骨

架編好了,再往上抹泥。

專業的大型泥塑流程是這樣的,先編骨架,再塗泥巴,其好處一是泥巴附著在骨架上,其支撐作用的是骨架,泥巴附著骨架上,不會因為重力關係而變形。

其二,降低了作業難度。

有現成的經驗可以參考,李孟羲不由想到,要是有牙籤就好了,可以把牙籤上裹一層泥巴,然後直接插在泥人的軀幹上,保證不會掉。

甚至,牙籤不用塗泥巴,牙籤直接就是泥偶的長槍了。

可惜手中沒有牙籤,不過不是問題。

木匠營那麼多木匠,還有篾匠,找兩個竹節,篾匠就可以把竹子破成很細的竹篾,用來做小兵人完全夠用了。

同時,李孟羲還想起了其他相關技術,比如可以用草先編一個大致的小人的骨架,然後像做佛像的流程那樣,往草人身上塗泥巴。

要說中國古代最出名的兵人,要數秦始皇的兵馬俑了,兵馬俑是用陶燒製出來的。

小陶人怎麼說都比泥巴小人結實的,李孟羲頓時思索,燒製陶器的溫度需要多高呢?

前世的有些鐵匠鋪,車上拉一個大爐子,拉著就走,走村串項的打製農具。

小小的鍊鐵爐是用黃泥搪出來的,像一個煙囪一樣,裡邊放煤,上邊放鐵塊,鐵塊燒的紅軟之後,鐵匠們用夾子把鐵塊夾出來,在一邊的的鐵砧上一錘一錘的把貼塊錘打出想要的形狀。

煤炭是沒有的,因此想用那種拉在車上就能走的隨軍鍛鐵爐好像不太行。

把已經煉好的鐵,放在火上加熱,加熱到鐵塊軟化的狀態,不需要冶煉鐵礦石那麼高的溫度,或許木頭也能勉強用於鍛鐵之用,可木頭的加熱效率勢必不夠高。

鍛爐以義軍現在的條件,不開可能弄出來。

燒製陶器的小的窯爐或許能行。

陶器燒製的溫度,跟燒製瓷器所需的溫度哪個高,李孟羲略一思考,推測出了個大概。

一般來說,在技術

發展史上,技術條件要求越高的,出現的時間會越晚。

比如銅的熔點比鐵低,銅融煉起來比較容易,因此世界各個文明最先能利用的金屬都是青銅,青銅的主要構成成分,銅,錫和鉛,都是低熔點金屬。

至於鉛的熔點有多低呢,在前世,小時候跟玩伴一起做魚竿的時候,從學校小賣部一毛錢買了個魚鉤,然後買三毛錢的魚線,然後沒有浮子和墜子怎麼辦,魚浮可以隨便找個輕的草棍綁在魚線上就行。

小夥伴給李孟羲了塊鉛,拿打火機燒一下,鉛就化了,然後捏在魚線上,然後魚墜子就有了。

魚杆是從家裡的大竹掃把上抽出來的細竹子,把竹子上的小支岔給掰掉,一根又長又有韌性的魚竿便做好了。

鉛用打火機燒兩下就化了,這說明什麼的?說明在原始社會,原始人類剛接觸到含鉛礦石的時候,升起一堆火,把鉛礦石丟在火堆裡不管了,然後就去睡覺,等第二天,石頭裡的鉛就被燒化流出來了一些。

提煉溫度要求極低,於是鉛銅和錫這些金屬最早被利用。

同理,熔點高的鐵則出現的遠晚於青銅時代。

李孟羲想到,陶器原始時代就已經有了,而瓷器到漢末才出現最早的瓷器技術,到唐使發展,到宋時輝煌。

陶器出現的時間很早,這足以推測出,燒陶所需的溫度並不太高,以義軍現在的條件,肯定能燒製出陶器。

李孟羲不知道相關技術環節,但根據所掌握的資訊,能推斷出技術的可行性有多大。

軍中有會燒製陶器的匠人。

難點是,要如何搭建一個輕便的放在板車上就能拉走的陶窯呢?

這需要專業人士來了。

需要燒陶的匠人,可能還需要泥瓦匠參與,看怎麼用有限的材料把窯給搭出來,甚至可能還需要木匠們參與進去,看如何對板車進行改進,改進的能方便陶器生產。

又需要新增加一個研發組了,李孟羲心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