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我在三國教書那些年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二百六十六章 舉火如旗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二百六十六章 舉火如旗

還有,從節省運力的方面考慮,運力珍貴,行軍帶幾簍子土太不划算了。

而糧食反正必須要帶,用糧食袋替代泥土,豈不正好。

這是一個解決辦法。

李孟羲覺得,火把的耐燒程度還是不行的,隔一段時間,就得換一個火把,守營士卒頻繁的更換火把,其實很麻煩的。

是否可以,把更換火把的過程再簡化一些呢,李孟羲心想。

思路不由自主的跳轉到前世了,李孟羲想起了大火的西安不夜城的不倒翁姑娘,那種不倒翁底座結構,是一個半圓形的很重的水泥半球,然後,水泥半球上裝了一根長鋼管,人系在鋼管上,人不管怎麼晃,人和不倒翁的重心都在水泥半球的底下,於是就不會倒了。

李孟羲於是在腦海中腦補了一下,做一個半球形的重物,火把架就插在半球上,需要換火把的時候,輕輕把木杆一推,木杆就輕易被推向一側,然後,負責更換火把士卒就可以輕鬆更換。

火把放完,一鬆手,不倒翁的原理作用之下,木杆自動直起了。

這簡直就是半自動的旗杆了,簡直太好用了,且非常好玩兒。

如果有一個比較重,且是半形的重物的話,李孟羲就能設計出半自動火把架了。

可是,一個足夠重,還是半球的物體,最好還不佔運力,李孟羲想不出這種能通用的物體是什麼。

而要是為了方便士卒們更換火把,而專門帶幾個沉重無比的大墩子的話,就太浪費運力了。

半球形的實心的石頭墩子,李孟羲想不到能是什麼?

投石車的炮彈?

不可能有軍隊的運力強大到把石頭運百十裡運到目的地,再用投石車把石頭拋進敵城,還不是因地制宜,石頭這玩意兒到處都是,找些石彈還不容易。

真要是實在找不到木頭,把木樁鋸成成短節,把木樁用投石車拋出去,一樣能砸死人。

因此綜合種種考慮,不倒翁結

構的火把架大機率是不能用於軍事中了。

不過,不能用於軍事中,不代表不能用於其他地方,比如民用之類的。

多少算的上一簇智慧的火花,李孟羲覺著,等回去後,還是記下來的好。

火架,或者說火旗,是之前商議的旗幟系統的一部分,火旗以顯眼的光訊號在夜晚發揮作用。

旗幟用於區分各部是其作用之一,更重要的作用是召集士兵。

假設敵軍突然趁夜襲營,一片漆黑,四下喊殺聲陣陣,一時不知敵軍從哪攻擊,敵軍又有多少人,營中士卒心中驚慌。

此時,一切戰陣和策略都沒用了,決定襲營成敗,和守營成敗的因素只剩下一個。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看守營方能不能再把兵力聚集起來,只要能把兵力聚集起來,很快,慌亂就會被抑制,然後,很快就可以展開反擊。

如果守營方遲遲未能把人手聚集在一起,營中混亂會越來越加劇,離徹底潰敗已不遠。

勝敗的關鍵從沒有像此時這麼簡單,守軍能成功聚集人手,守軍營;守軍未能成功聚集人手,襲營的人營。

在此種情況下,一架在夜晚亮如火炬的火把架如燈塔一般,對召集士兵有著無比重要的作用。

敵軍突然襲擊,守營方最要緊要做的事,不是立刻反擊,因為一片混亂,一時半會兒根本就摸不清敵軍是從哪攻進來了。

當務之急甚至說唯一的急務是立刻按著平日規定的預案,先把士兵集中起來再說,此時士兵們要執行的命令也只有一個,其他不管,盡全力向帥旗,也就是火把架那裡聚集,只要人聚的越來越多,有序的人越來越多,那麼無序混亂的人就越來越少,等混亂平息,這邊帥旗下人手也召集好了,可以放心並一鼓作氣的狠狠的反擊敵軍了。

一般來說,從排程難度等各方面來說,襲營方一般派出的都是人數較少的一些精銳之士。

以區區幾百眾,襲擊幾萬十幾萬大軍的大營,真的都站那

裡不動,就讓這幾百襲營的敵軍砍,砍上半天,又能死多少?

反而是混亂造成的的傷亡,遠比死於直接死於廝殺中的人多的多。

所以,只要守營方不混亂起來,襲營的那麼一點人根本拿營寨沒辦法。

所以襲營和守營的雙方攻伐的焦灼點之在於,守營方要盡力避免營中越來越亂,襲營要拼命讓營寨亂起來。

以火把的照明強度,主帥的十幾個親兵站一堆兒,一堆人拿著一個火把,這些火把的光亮足以把主帥身邊的帥旗照的清楚,混亂中的士兵們能看清帥旗,於是就有了集結方向。

其實火把架,並不一定是必要的。

可是,有火把架更好,火把架比不會發光的帥旗本身,更加顯眼。

若是有條件,不用笨重的火把架也行,可以用燈籠,依然是用燈籠進行程式設計,普通士兵的火把,都是單個的火把。

而用作帥旗的火把,可以把多個火把串起來,串成長長的一串,然後用棍子高高挑起。

這樣,連成長串的燈籠足以和其他單個的燈籠區分開來,足夠顯眼,且燈籠比火把架輕的多,方便的多,而且也能防雨。

但是從實戰方面考慮,敵軍若是有神射手,燈籠剛挑起來,敵軍一箭射來,燈籠落地,瞬間息光,軍情稍縱即逝,如此,豈不完蛋。

所以,就算有燈籠了,李孟羲設計的火把架仍有用處,是對旗幟體系做出的有效補充。

燈籠有燈籠的輕便,而火把架雖然笨重,但是賊結實,不說用弓箭射了,十個神射手對著火把射半天也不太可能把火把全射滅了。

火把的粗細跟燈籠吊繩的粗細是兩碼事。

而且火把還省錢,燈籠得燒蠟燭的,蠟燭死貴死貴的,哪裡有木頭便宜。

所以,李孟羲設計的火把架,在應對襲營和召集人手,以及容錯率等方面,可圈可點,用著麻煩得時不時換火把,還有其笨重的重量,是其無法避免的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