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我在三國教書那些年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二百七十四章 自修(二)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二百七十四章 自修(二)

【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

多算勝少算,而況於無算乎!】

廟算者,廟算,廟,廟堂,指朝廷,廟算,可延伸為政治決策。

在後世,有“戰爭是政治的延續”的說法,兩千年前的古人就有同樣的認識。

決定一場戰爭的勝負因素,百分之七十在戰場之外。

看國家動員能力如何,朝中對戰爭的狀態又如何,朝中是否有掣肘勢力會干擾前線的戰事,等等等等,都對戰爭的程序有極大影響。

諸如岳飛北伐,眼看要攻下金國都城,狗皇帝連下十二道軍令,嶽武穆引恨收場。

後三國時期,姜維數次北伐,蜀主劉禪處處掣肘,姜維作為諸葛武侯的繼承人,無有和諸葛一般的才能,更不被蜀中朝廷的支援,數次北伐無功,似乎是必然。

回顧完孫子第一篇,李孟羲拿起水袋,狠灌了幾口水。

雖然什麼事也沒幹,但李孟羲覺得有些疲憊。

《孫子》兵法,第二,【作戰】篇。

【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里饋糧。則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矣。】

受限於時代限制,春秋時騎兵還未長足發展,戰車大行於世,因此在孫子兵法中,還寫有和戰車相關的論述。

不過,這一部分,主要是論述戰爭所需的後勤準備,寫不寫戰車,其實不太重要。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但,戰車在漢末已經退出了戰爭,漢匈決戰便已拉開了騎兵統治戰場的序幕。

李孟羲深知,後勤工作有多重要,戰爭打的就是後勤。

【凡用兵之法,馳車千乘……】這一段關於後勤的論述,李孟羲認為是極其重要的部分,後勤相關工作該如何統籌,要點又是如何,很有長篇大論的必要。

可惜,受幾百年前的記錄條件所限,這一段只有寥寥幾十字。

再加上,戰車的確已經退出戰場了,再放在

兵書之中,已經略有些不合時宜,或許,可以把《孫子》一書稍作修改,把駟車換成騎兵,把馳車換成更易懂的馬車,再把後勤相關,詳細擴充一番,新修改的兵書更適合用於培養人才之用。

原本的歷史之中曹孟德就曾新修《孫子》兵法,然後命名為孟德新書,可惜被張松一激,曹操順手把孟德新書給燒了。

世殊事異,幾百年前的兵書的有些內容,變得與實際不附了,新編兵書,有其必要。

既然曹操都編了孟德新書,等日後有時間,李孟羲覺得,也可以把先人所著兵書,一一整編,以成可承前啟後之著作。

【其用戰也勝,久則鈍兵挫銳,攻城則力屈,久暴師則國用不足。夫鈍兵挫銳,屈力殫貨,則諸侯乘其弊而起,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後矣。】

這一段,說的是,戰爭不是一時之攻,一旦開戰,什麼時候停下來就控制不了了。

戰爭對物資和人力消耗極大,若未準備好後續的物資人員等持續不斷的支援,十萬強軍出去,時間久了,必然鈍兵挫銳。

鈍兵的字面意思是,兵器頓了。而李孟羲理解的鈍兵指的是對兵器箭支等軍備物資的消耗。

兵器都是有耐久的,一把百煉鋼刀,打上一仗,刀口就砍的全是豁口,跟鋸齒一樣,兵器等軍備物資,除了繳獲,難以補充。而要依靠繳獲來補充物資,太不穩定。

所以,自《孫子》這一段,李孟羲學到的軍策是,不管打什麼仗,一定要建立穩定的補給線,持續不斷的給前方輸血,如此,有補給線的軍隊跟沒有後方支援的軍隊是兩種軍隊。

一方越打越弱,另一方兵器人員時時補充,戰力得以維持,隨著戰爭進行,很快就會顯示出不可巨大的戰力差。

後勤線是如此重要,如有十萬人力,將五萬投入後勤運輸工作,都不顯多。

兩支軍隊,都是十萬人,從後方往前方運送糧草的路程相同,那麼若一方十萬全是作戰部隊,一次帶夠糧草,而另一方,作戰部隊只有一半,餘下五萬人,

負責維持補給線。

那麼一開始,戰兵更多的一方,自然佔據優勢。

大多數冷兵器時代的戰爭,都是一錘子買賣,先是花一年時間籌備糧草兵器,然後調集大軍,行軍兩個月,然後遇敵,一兩天就決出勝負。

但萬一,戰況僵持下去,後勤薄弱,或者後勤力量不足,後勤補充速度慢的一方,劣勢將越來越大。

於是,有五萬人力來維持補給線的一方,將漸漸佔據優勢。

最終,五萬補給充足的大軍,擊敗另一方補給不怎麼充足的十萬大軍。

而且有五萬人在負責後勤,縱然糧道被截,也有較為充沛的防禦力量。

縱然糧道被截斷一次,因為後勤力量比較強大,重建起補給線的速度也比較快。

如果雙方糧道都被對方偷襲,那麼可以很確定的是,後勤力量更強的一方將更快恢復元氣。

楚漢相爭之時,人們總結兵仙韓信的用兵之法,總結韓信的用兵特點,人言韓信用兵,多多益善。

儘可能的增加我方兵力優勢,以優勢之兵,擊寡弱之敵,這很負責戰爭的基本法則。

韓信點兵,是多多益善,而李孟羲有其他看法,後勤力量,更應該多多益善。

後方有更多的工匠,更多的農人,有更多的產出,這才是決定勝負的關鍵因素。

假設兩方將領能力差不多的情況下,決勝的因素,就不在將領的才能本身了,而是其背後的國力。

【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故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

此段意為——故,只。兵,打仗,兵事。聞,聽說。

只聽說用兵打仗時,即便方法笨拙也要速戰速決,沒有見過求巧而長久作戰的。

長時間打仗還對國家有利的,未曾有過。

故,不能知曉發動戰爭所帶來的危害,就不能盡知發動戰爭的有利之處。

可就在此處,李孟羲有一些不同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