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我在三國教書那些年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二百七十八章 一身本領,皆緣科學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二百七十八章 一身本領,皆緣科學

當李孟羲撥弄弟弟頭上兩個可愛的哪吒一般的小啾啾的時候,弟弟不讓碰他的頭髮,非要也抓李孟羲的發啾。

總覺得像有什麼事給忘了,可這件事是什麼記不起來,此時,李孟羲終於想起這件事是什麼了。

得弄點熱水,洗頭。

洗完頭換個髮型,把哪吒一般的孩子氣的髮型給換掉。

做著和智謀之士一樣的工作,卻頂著一個非常幼稚的髮型,別人如何看李孟羲不知道,反正李孟羲自己覺得極其尷尬。

“俺還想去找人玩。”弟弟肯定是跟小朋友玩的很開心的,李孟羲把他叫回來,弟弟還惦記著找小朋友玩。

李孟羲揉了揉弟弟的腦袋,抬頭看了一眼開始四處紮營的大人們,“明日再去,天要黑了。”

“奧。”弟弟有些失望。

李孟羲看弟弟頭髮也是一言難盡,在尋思要不要洗頭得時候,給弟弟也把頭髮順便洗了呢,想了片刻,李孟羲把這個想法拋之腦後了。

洗頭容易感冒的,這個時代,頭疼腦熱的沒什麼太好的辦法醫治,要是感冒了很危險。

李孟羲來到醫師營,田卜一見到李孟羲,一臉喜色的迎了上來。

田卜說,在傷兵鋪蓋左右升起篝火,真的有用,一夜過去,一個人也沒死。

李孟羲愣了下。

用火堆來控溫,就算這個方法真的有用,但是哪能一夜之間就有效果呢。

資料太少,也缺少對比組。

要是真相探究一下增加了火堆之後,是不是有效減少了重傷員在半夜死亡的人數,至少也得把篝火升十天再說。

然後拿有篝火的十天,跟之前沒有篝火的十天,把夜裡死亡的人數作為對比,如此,方能有說服力。

李孟羲奇怪的看了田卜一眼,這傢伙不知道對照組的嗎。

一想,對照定量實驗,這個簡單的方法,是科學研究之中,最經典的試驗方法之一。

科學實驗的三種常用方法,控制變量法,理想模型法,數學統計法,這三個方法為基礎,支撐起了整個科學大廈。其

餘的還有假設法,極限法,等等。

控制變量法,能怎麼用呢。

簡單的來說,如果宋朝人掌握了控制變量法,那麼,當宋朝的原始火藥配方,火藥裡除了硫磺,硝,木炭以外,還加個很多砒(喵)霜巴豆之類的毒藥粉末。

如果,宋朝人會控制變量法,那麼就會有人思考,火藥怎麼配比威力更強呢。

然後,假設,原始火藥,配方有幾十種成分之多。

那麼,保持其餘成分不便,按照砒(喵)霜成分的多少不同,配置一百分火藥,然後,分別試驗其威力。

試驗的結果,砒(喵)霜多少,火藥威力變化很不明顯。

然後,就用控制變量法試驗別的成分。

那麼很快,火藥匠人們就能發現,對火藥威力影響最大的,是硫磺,硝,木炭,這三種成分。

火藥的終極之密,在一輪量化試驗之後,就被發現了。

當發現火藥的威力只取決木炭硝硫磺這三者之後,再進行控制變量試驗。

先取控制硝和硫磺不變,配置十份只木炭份量不同的火藥,然後試驗威力,只此一輪,只配置十分火藥,就能初步試驗出火藥中木炭的佔比多少合適。

然後依然是控制變量法,再依次試驗,硫磺和硝,最多十輪試驗,一百分火藥,便可以試驗出基本接近科學的火藥配比。

火藥自唐末誕生,到宋朝用於戰場,到明朝時,才有了最科學的火藥配比,這漫長的火藥配方改進過程,走了一千多年。

如果,宋人掌握了控制變量法,那麼,一個月,就能走完火藥演變一千年的漫長路程。

火藥如此,燒製瓷器也能,依靠這個方法,一步一個清晰的腳印慢慢改進。

還有醫學,鍛造,農業,等等。

相比經驗總結模式的技術發展,理論研究型的技術發展模式,更具效率。

控制變量法一個月能研究出的火藥精確配比,靠經驗總結,得一千年。

這期間效率,何止千萬倍的差距。

這是控制變量法。

數學統計法,又是什麼呢。

比如,假設想知道我軍鎧甲哪些部位是薄弱部位,想把薄弱部位找出來,然後以於加強,該怎麼做呢。

首先,是統計所有戰死的士兵,看其是怎麼死亡的。是對方兵器是刺穿了鎧甲正面,還是刺穿了鎧甲側面,亦或是鎧甲沒破,而士兵被鈍器隔著鎧甲砸傷了。

統計完,就得到了一個資料。

有多少士兵死於正面穿刺傷,有多少死於側面傷勢,有多少死於鈍擊傷。

有了資料,想要改進鎧甲,就能有的放矢,專門針對薄弱點去改進。

如果絕大多數士兵死於穿透鎧甲的正面刺傷,那就增加鎧甲正面的防護能力,增加甲片,或者就加個護心鏡之類的。

護心鏡出現在戰場,同樣是經過長時間的戰場經驗積累,才誕生的,這個過程,至少以百年為單位。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而如果,有一個聰明人,知道如何有目的的統計士兵死亡成因,那麼,一場大戰,死傷三兩千人,三兩千個資料樣本,足以統計出鎧甲的薄弱部分。

百年戰爭才催生出的護心鏡,有人能一場戰爭就準確的找到鎧甲最容易受到攻擊的部位,並有針對性的加強。

科學研究的第三個方法,理想模型法。

研究摩擦力的斜面小球試驗,就是最經典的理想模型法。

還有極限法。

李孟羲之前在學習陣略之時,已不覺間運用了極限法。

論破陣之法,錐陣與長蛇陣孰優孰劣。

那麼可從兩個方面來考慮。

破陣關鍵,一為攻擊一點,力量的集中程度。

二為,人力投放速度。

極限狀態,一字長蛇陣可保證每一個人都朝敵軍陣型一點衝擊,人力最為集中。可如此一來,一字長蛇縱陣,人力投放速度太慢了,一個一個往前送,等於送人頭了。

同樣極限狀態。破陣用方陣,方陣一排幾十人可同時投入與敵陣的角鬥,人力投放速度一排幾十人,速度足夠快。可如此以來,攻擊點就太分散了,不利於以點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