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我在三國教書那些年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三百二十一章 想養豬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三百二十一章 想養豬

物票制度或許能實行的。

計劃經濟,和自由市場經濟,可以相互共存,李孟羲是這麼認為的。

百姓所需的生活物資,糧食是一個大項,布匹,主要是麻布,也是一個大項,還有,鹽,也是生活必須,接著,就是緊缺的肉類了。

至於絲綢之類的奢侈品,百姓哪裡買得起,因此絲綢就不用用物票來限制購買了。

誰要是有錢,想買絲綢鋪路去,那就買,你買絲綢鋪路,對百姓有啥影響。

而要是,有混賬想把市面上所有麻布買走,想給城牆穿件衣服,這就不行。

你把麻布買走了,百姓就買不到布做衣服了。

所以,物票制度,應該實行在與百姓生活聯絡緊密的物資上,比如麻布,比如豬肉之類的。

而且,李孟羲突然還發現,物票制度,還可以很好的控制物價。

怎麼說呢,如果,想讓所有百姓都能買的到豬肉,那麼百姓錢少,肉貴了買不起的。

此時,官府如果有能力,能大量養豬,如果想做公益,把豬肉只賣成本價,賣的價錢很低,這樣所有人就能吃到肉了。

可是,肉價壓那麼低,低到底層百姓逢年過節都能買幾兩肉的程度,肉價雖低了,要是沒有限制,那麼,有錢人就更能把肉全給買走了,百姓還是一口肉吃不上。

此時,就凸現出物票制度的作用了。

官府的肉,一分錢不掙,只賣成本價,肉價極便宜,但是,想買肉,得憑肉票。

而肉票,是官府統一按人頭分給家家戶戶的。

如此,就可以保證,澤及所有人。

假設,十萬人的城市,按人頭,人均半斤肉。

十萬人,則需五萬斤豬肉。

一頭豬,宰之,可得肉一百二十五斤,(一百二十五斤的豬,和現代豬廠裡普遍二三百斤的豬相比,小很多了。考慮到古代豬種問題,和飼料問題,古代一頭豬宰得一百二十五斤肉,大概合適。)

一頭豬可宰得豬肉一百二十五斤,五萬斤豬肉,則所需宰豬,四百頭。

四百頭

豬,什麼概念呢。

如果官府負責來養,統一養四百頭豬,不是大問題。

由此算得,在生產力低下的古代,是能做到讓所有人逢年過節都吃上肉的,關鍵在於,食利階層願不願意讓利而已。

縱是百萬人口,逢年過節,每人發一斤肉,官府也完全可以做到的,不會有多大的財政壓力。

李孟羲想養豬了。

李孟羲抽了抽鼻子。

別人養豬,不知道閹割技術,因此,豬長得慢不說,豬肉腥臊味兒很重。

李孟羲知道如何閹豬,他養的豬,長得比別人的豬快上三分之一,且豬肉品質絕佳。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而且,古人就算知道如何把不同的豬種透過雜交,培育出生長更快,肉質更佳的豬種的方法,但是,古人卻沒有足夠的力量進行大規模育種。

為何?

因為中國古代不重視技術,育種要耗費大量人力物力,首先,普查全國各地的豬種,需要人力物力支援吧,其次,從全國各地,把不同豬種,集中到一起,也需要人力物力支援。

然後,假設,有八種原生豬種,性狀各不相同。

有的豬長得快,但是長不大;有的豬能長很大,但是長不快;有的豬肉質鮮美;有的豬不容易生病。

那麼,如何培育出長得快,能長得大,並且肉質鮮美不容易生病的豬呢。

可用雜交法。

幾個個體之間的雜交可以輕鬆完成,然而,要把育種成果大規模應用,如果想有大批的長得快,肉質好,不容易生病的優質豬種,就得同時大量育種。

大批量育種,少說,每個種群,得有兩百頭豬吧。

然後,飼養這兩百頭豬,如果不是家底雄厚,古代誰有能力養這麼多。

接著,就是八類豬種之間的雜交。

按比例,八類豬種,可以有8x7處以二,有28個二代雜交豬種。

八類豬種,假設每個豬種規模是兩百頭,就是一千六百頭豬。

要給多達一千六百頭豬配種,工作量大極了。

若是沒有官方力量支援

,縱然有一個天才知道育種技術,也沒有足夠的財力完成這項工作的。

生物課學到的東西,還記得的不多了。

育種方法,好像就是可以透過雜交改良。

八個豬種,雜交一次之後,產生了而是八種二代豬種。

然後,就在這二十八種二代豬種中,排除長得慢的,排除肉質差的(或許不用排除,古代對肉質沒那麼高的要求,有肉吃就是好日子了。)然後,從二十八個二代豬種之中,挑選出長得最快,不容易生病的豬,挑出最優的十個品種。

接著,開始第三代雜交。

十個二代品種,可以有多少種雜交組合呢,是10x9除以2,四十五個組合。

三代雜交豬種,組合四十五個。

而且,此時會產生性狀分離了。

在這四十五個三代品種中,繼續挑選,選出生長速度最快的豬種。

如果運氣好,在第三代雜交種中,就能碰到生長速度抗病能力比初代豬高一截的豬種。

如果三代雜交豬,還是不令人滿意,那就繼續雜交。

至第四代,第五代。

豬類的生長速度,小豬從幼崽到擁有生育能力,需要一年時間。

也就是說,從一代豬,到二代雜交豬,需要一年時間,二代雜交,到三代雜交,又需要一年時間,三代到四代,四代到五代,都需要一年。

育種還要運氣,很可能,數代選育之後,還是不能選育出長肉多的豬種。

就算運氣好,花費五年時間,最終成功培育出生長速度很具優勢的種豬。

此時,就要大量繁殖種豬,把豬賣給百姓,以擴散豬種,直到此時,漫長的育種工作,才到了收穫利益的時候。

長達五年之久,期間耗費的人力物力無數,若無官方全力支持,沒有任何成功的可能。

不同豬種的性狀差異有可能會比較大,若花費五年時間,真的能選育出產肉輛極具優勢的物種,那便意味著,整個中原地區,整體的豬肉產量,會提高很多,其意義,不僅在於一時,更利在千秋萬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