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我在三國教書那些年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三百六十章 汜勝農書(三)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三百六十章 汜勝農書(三)

汜勝之書,第一章看完,連看帶註釋,邊做筆記,區區兩百餘字,李孟羲看了兩個時辰。

有僕人送來了一隻……烤大雁??

李孟羲無語了,這肯定是狗皇帝讓人射的。

烤大雁,不一定好吃,但是,珍貴啊。

不珍貴,無法體現出皇室的威嚴。

李孟羲可太討厭狗皇帝了。

拿筷子吃了一塊,香料放的極多,但是,肉沒烤爛,吃著不好吃。

李孟羲撇了撇嘴,還是勉為其難的吃點填填肚子算了。

吃完,李孟羲讓人,把大雁送給弟弟去吃了。

李磚現在在太學上學,功課極多。

近來忙,李孟羲沒時間親自教導。

吃完飯。

李孟羲外出活動了兩刻,然後又回來了,繼續看沒看完的農書。

【牽馬令就谷堆食數口,以馬踐過為種,無虸蚄,厭虸蚄蟲也。】

李孟羲一翻開選種一章,一看就樂了。

汜勝這個人寫的是,牽一個馬,讓馬去糧食堆,如果馬吃了幾口就不吃了的話,說明,這糧食生蟲了。

如果馬吃著越吃越香,說明糧食沒有蟲。

李孟羲就奇了怪了。

有蟲沒蟲,直接看不就得了,用得著用馬吃嗎。

可能,有些蟲子,會鑽到麥種裡,把麥子給蛀的只剩殼了。

所以,有時,可能從外表,看不出麥子有沒有被蟲蛀過。

因此,汜勝寫到這個用馬挑選糧種的方法,李孟羲感覺很新奇。

那麼,為什麼用馬呢,可能是馬不同於其他牲口,馬這種動物,吃東西精細,有蟲馬就不吃了。

李孟羲對用馬選種這件事,心有疑惑,本著探究的精神,李孟羲決定,有空,就看看,馬到底能不能分辨出哪些麥子是生蟲的糧食。

再試試,牛羊之類的。看用動物試良種,有沒有普適性。

【種傷溼鬱熱則生蟲也。】

溼,就是潮溼,鬱,鬱悶,大概是指氣悶,熱,是指溫度高。

又潮溼,又有空氣,又生蟲,則糧種容易生蟲。

李孟羲再一

分析,確實,這涉及到了糧食儲存的方法。

應該密封,低溫,防潮。古人對儲存糧食的方法,竟葉門清。

古人不知道微生物的作用,和生物需要氧氣之類的科學知識。

但是,生產實踐中的經驗,足以讓古人摸索出規律。

【取麥種,候熟可獲,擇穗大強者,斬束立場中之高燥處,曝使極燥。】

挑選麥種,在麥子熟的時候,挑選穗大籽粒飽滿的,然後,選一些之後,把麥穗吊在房簷下,暴曬使乾燥之後,可以留做來年麥種。

此法甚好。

可見,漢代勞動人民早已經有了成熟的育種的經驗了。

【無令有白魚,有輒揚治之。】

白魚者,應當就是麥殼。

揚麥子,沒什麼難度。

麥殼留在麥種裡的確實不容易儲存。

一者,麥殼上極可能粘有蟲卵,二是,麥殼不同於麥粒,麥粒有種皮來保護其內部結構,不容易腐爛。

而麥殼,其本質,跟草莖差不多,比較容易腐爛。

腐爛,大致是黴菌引起的。

麥殼混入種子中,如果麥殼腐爛了,交代著黴菌把把好的種子也感染了。

【取幹艾雜藏之,麥一石,艾一把;藏以瓦器竹器。順時種之,則收常倍。】

看到此處,李孟羲眼睛一亮。

妙啊,能用艾草來防蟲。

用石灰,好像也行吧。

此處,是看到現在,李孟羲感到收穫最大的地方。

【取禾種,擇高大者,斬一節下,把懸高燥處,苗則不敗。】

禾是什麼,為何斬下一節,而禾不敗,李孟羲覺得奇怪。

禾應該是麥苗的吧。

亦或是說,對於那些結穗一串又一串的作物,可以用鐮刀斬下一穗最飽滿的,剩下的,那些未完全成熟的穗,則還會繼續長。

“欲知歲所宜,以布囊盛粟等諸物種,平量之,埋陰地。冬至後五十日,發取量之。息最多者,歲所宜也。”

奇了怪了,要判定明年,種什麼最合適,就把各類作物,都稱一定量的種子,埋在陰暗的地方。

到冬至,就把種子取出來,看種子發芽的情況,發芽最多的,就是這一年,最適合種的作物。

李孟羲歎為觀止。

此處,涉及了嚴格的科學統計的方法。

為何要把各類種子平量呢,這是為了,控制變量法。

都用一定量的種子,假設,都用一百個種子,這樣,從土裡挖取種子的時候,容易比較發芽率。

讓李孟羲感到奇怪的是,為什麼,冬至五十日後的發芽率,能決定來年種什麼合適呢。

再說,從冬天的氣候,能否判斷出一年大致的氣候呢。

比如說,冬天如果比往年冷,那是不是就說明,來年,一年的都比往年要冷一些。

那麼,諸多種子埋在地上,的確可大致預測出對來年各類作物對氣溫的適應能力,有所預測。

但是,李孟羲還想到一點,不同的作物,其發芽週期是不同的。

那麼把種子埋在地下,再預測來年什麼作物長得好,是不是也得考慮到種子種類的差別呢。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五十天……”李孟羲突然眼睛又回到了汜勝之書上了。

【冬至後五十日,發取量之。息最多者,歲所宜也。】

難怪,書中寫了,等五十日,才把種子挖出來。

五十日,足夠所有種子完成發芽了。

所有種子,無論種類,該發芽的必然全都發芽了。

在李孟羲以科學的思維來前思後想一遍之後,發現汜勝的方法,極有效用。

雖然,秋天作物已經種下,在冬至預測來年什麼作物能收成好,因為作物已經種下,不能更改了。

但是,到明年秋裡,莊稼收完之後,再種莊稼到時候,就可以按年前冬至測量的種子發芽率,來決定種什麼。

李孟羲越看,越發投入。

再翻過一頁,看到了溲種法。

何為溲呢,李孟羲不解其意。

再接著往下看。

【薄田不能糞者,以原蠶矢雜禾種種之,則禾不蟲。】

從這一段,李孟羲大致可以看出,溲,竟然指的是,肥料。

應該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