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我在三國教書那些年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三百六十七章 傷寒疫來臨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三百六十七章 傷寒疫來臨

枲這種作物,李孟羲都不知道這玩意兒是個啥,不知究竟。

關於枲的耕種方法,

“種枲太早,則剛堅、厚皮、多節;”

“晚則皮不堅。寧失於早,不失於晚。”

可見,枲是生長性狀複雜的作物,收穫的時候,並未長到最老,不像麥子豆類一樣,收穫的時候已經長得老的到了生命週期的末端,就算不收了,植株也乾枯了。

而枲呢,到秋天,要是不收,會多長出幾個節,表皮也會變得更厚。

“獲麻之法,穗勃如灰,拔之。”

枲在何時收穫為佳呢,在其穗變成了灰色的時候,可以把他拔掉。

“夏至後二十日漚枲,枲和如絲。”

枲收穫之後,在夏至往後二十天後,可以放在水裡漚制。

關於漚制,此處,工藝和造紙術的一個工藝環節類似了。

造紙的時候,也是先把漁網之類的東西放在水池裡漚上幾天,還會往水池裡倒點石灰水,或者草木灰。

其原理是,鹼性溶液能分解植物表皮和木質中的果膠,使纖維素露出來,纖維素於織布,就是麻線,於造紙,纖維素打碎,再煮一煮,再用濾網一過濾,紙漿就是紙。

“種麻,豫調和田。二月下旬,三月上旬,傍雨種之。”

此處的豫,不是河南的意思,而是通預,先一步,早一步的意思。

二月下旬,三月上旬的這段時間,有雨的時候,最事宜耕種。

這麼久看下來,似乎,所有植物最佳種植時間,都是下雨的時候。

一則,下雨了,土軟,不管是犁還是刨,都省力。

二則,剛下過雨,土中水分充足,利於種子發芽。

“麻生布葉,鋤之。率九尺一樹。”

布葉為何。黃豆綠豆那裡,就見到過布葉這兩個字。

應該指的是,農作物某個生長階段。

大致是,植株半大的時候,可以來鋤鋤草。

“樹高一尺,以蠶矢糞之,樹三升;”

不一定非要用蠶糞。

其他糞也是可以的,李孟羲心想。

“無蠶矢,以溷中熟糞糞之亦善,樹一升。”

其實,各類動物糞便,用於肥料時,其作用都是一樣的,主要是提供氮的成分。

而蠶屎,並沒有太突出於其他動物糞便的地方。

“天旱,以流水澆之,樹五升;無流水,曝井水,殺其寒氣以澆之。”

此處,不遵循也行。

莊稼沒那麼嬌貴的,用井水直接澆也無妨的。

再把水從井裡打上來,倒進土坑裡暴曬,曬熱再把水舀起來,費時費力。

有曬水的時間,能播種一畝地了。

雨澤時適,勿澆。澆不欲數。

下雨的時候,不用澆地。

這倒不是,技術的問題,而是智力的問題。

下雨天澆水,莫不是傻了。

“養麻如此,美田則畝五十石,及百石,薄田尚三十石。”

三十石,一石一百二十漢斤,摺合現在就是六十斤,也就是三十公斤。

三十石,就是九百公斤。

苧麻,收穫的時候,可是收穫的整個植株。

有這個重量不稀奇。

類比下麥子,等於是把麥秸和麥子一起收穫了。

麥子加麥秸,有七八百斤,甚至上千斤,對吧。

所以,麻一畝地,收兩千斤,很正常的。

再後,種植西瓜的方法。

區種瓜:一畝為二十四科。

一畝,分為二十四個瓜壟。

區方圓三尺,深五寸。

瓜壟方圓三尺,深五寸深。

“一科用一石糞,糞與土合和,令相半。”

一個瓜壟,用一石糞,糞和土混雜摻和。

“以三鬥瓦甕埋著科中央,令甕口上與地平。”

……

李孟羲直看到半夜,終於,把汜勝之書給看完了。

書中內容不多,但是,李孟羲從頭到尾看了一遍,筆記記了厚厚幾十頁。

抬頭一看,夜已經深了。

李孟羲瞌睡的打了個哈欠。

捲起竹簡,然後睡覺去了。

——

本來的歷史中,席捲漢末的傷寒疫最終還是爆發了。

李孟羲在長安受到各地急報的時候,長舒了一口氣

終於來了。

傷寒疫,之前已經想過傷寒疫有什麼抗疫措施呢。

歪著腦袋想了一會兒,李孟羲起身,去把書櫃裡《醫書》一書翻了出來。

醫書中所寫,抗疫方法有,隔離,斬斷傳播途徑,醫用酒精口罩,再加上血清抗體法,和病毒滅活法。

其中,還需要用到注射器,玻璃試管。

注射器,可以稍微做大一點,做的跟給豬打針的注射器那麼大也行。

想通了一切之後,李孟羲立刻召集舊部,木匠營魯犁並其麾下所有木工,還有田卜,並整個迴天營。

開始著手製作注射器。

同時,朝廷召令,召集來了兩個名醫,一個是張仲景,一個是華佗。

李孟羲命令兩人開始研究能用於傷寒疫的藥方。

而李孟羲自己,去試製試管玻璃去了。

生產玻璃的配料是什麼,李孟羲一時只能想起一則故事。

傳說,3000多年前,一艘歐洲腓尼基人的商船,滿載著晶體礦物“天然蘇打”,航行在地中海沿岸的貝魯斯河上.由於海水落潮,商船擱淺了.

於是船員們紛紛登上沙灘.有的船員還抬來大鍋,搬來木柴,並用幾塊“天然蘇打”作為大鍋的支架,在沙灘上做起飯來.

船員們吃完飯,潮水開始上漲了.他們正準備收拾一下登船繼續航行時,突然有人高喊:“大家快來看啊,鍋下面的沙地上有一些晶瑩明亮、閃閃發光的東西!”

船員們把這些閃爍光芒的東西,帶到船上仔細研究起來.他們發現,這些亮晶晶的東西上粘有一些石英砂和融化的天然蘇打.原來,這些閃光的東西,是他們做飯時用來做鍋的支架的天然蘇打,在火焰的作用下,與沙灘上的石英砂發生化學反應而產生的晶體,這就是最早的玻璃.後來腓尼基人把石英砂和天然蘇打和在一起,然後用一種特製的爐子熔化,製成玻璃球,使腓尼基人發了一筆大財。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石英沙,加小蘇打,就能燒製玻璃的嗎。

李孟羲眉頭舒展。

小蘇打,中原謂之為鹼。

石英沙,就是純淨的沙子。

這兩種原材料,都比較容易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