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甲午崛起最新章節列表 > 0426 重要的事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0426 重要的事

船旁列炮鐵甲艦這是最早的一種鐵甲艦,由法國人最先提出,其設計思路非常簡單,就是在木質風帆戰列艦的基礎上,增加了蒸汽動力和舷側裝甲。

相對木質風帆戰列艦而言,這種軍艦改進的步子邁得不是很大,較為保守,除了甲板上多出了吞雲吐霧的煙囪外,在外形上和風帆戰艦區別不是很大,可以看作是過渡期的一種嘗試性設計。

船旁列炮鐵甲艦的名字得自它的火炮佈置方法,和風帆戰艦一樣,這種軍艦的炮位也是依次佈置在船的左右舷,即所謂“船旁列炮”,透過一個個狹窄的炮門向外射擊。

1860年法國採用這種設計思想,在木質風帆戰列艦的基礎上,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艘船旁列炮鐵甲艦“GLOIRE”號,在當時引起了不小的震動,之後英、奧等國也都開始陸續效仿。

早期船旁列炮艦的裝甲敷設在軍艦舷側安裝火炮的部位,屬於一種區域性防護。

隨著設計的發展,之後整體防護受到重視,舷側的裝甲帶不再侷限於保護火炮安裝部位,而向前後延伸到了軍艦艏艉,對船舵、螺旋槳等都起到了一定保護作用,較之木質風帆戰列艦,其生存力有了顯著提高。

但船旁列炮同時也有一些明顯的弱點。

受限於火炮佈置的方法,為安裝更多的火炮,只能將艦體不斷加長,使得整個軍艦的尺寸越來越大,裝甲帶的面積也越來越大。

而隨著火炮技術的發展,為抵禦更大口徑火炮的攻擊,軍艦必須採用更厚的裝甲,如此一來,裝甲的重量更是大為增加,軍艦的排水量動輒就是上萬噸,艦船的機動性能為之大打折扣。例如早期中國海軍留學生劉步蟾、林永升等實習過的英國“馬那杜”號船旁列炮鐵甲艦,長度為14米,排水量高達10690噸。

船旁列炮軍艦的火炮都佈置在兩舷,無法轉向軍艦的艏艉方向射擊,這是一個極大的弊端,很早就有人提出批評。

透過了利薩海戰的實戰檢驗後,艦首炮、橫陣的價值更顯突出。

在這一潮流影響下,各國原有的船旁列炮鐵甲艦大都從一線位置被淘汰下來,有些淪為雜役船,有些就乾脆退出了現役。

而之後新造的船旁列炮鐵甲艦上,則開始出現了艦首、艦尾炮,許多年後,參加黃海大海戰的日本艦隊中就有一艘改進型的船旁列炮鐵甲艦——“比睿”。

萌總裁的這艘丹州187軍艦,就和改進型的船旁列炮鐵甲艦——“比睿”差不多。

也正是因為屬於過渡產品,才會被美國人賣給他,就特媽一艘軍艦,還是人家淘汰下來的過渡產品。

時下流行的是船腰炮房鐵甲艦。

船腰炮房鐵甲艦,當法國人還在為自己首創船旁列炮軍艦而沾沾自喜時,不甘人後的英國設計師設計出了船腰炮房艦。

這可以說是一種從船旁列炮艦改良而來的軍艦,主要特徵是在船的中部(船腰)用裝甲圍出一個四邊形的“炮房”,將主要火炮都集中佈置在這個四面有裝甲的空間裡,炮房之內的佈置方法則和船旁列炮相似,都是將火炮分佈在舷側。

採用這種設計後,軍艦上的要害部位集中收縮到了一起,便於對這一區域實施集中防護,“炮房”前後左右四面都有厚甲保護,生存力比船旁列炮勝出一籌。

因為炮房內的空間有限,不能再像船旁列炮艦那樣沿全艦舷側佈置火炮,船腰炮房鐵甲艦上的火炮數量相對較少,為保證火力不受損失,設計師們決定以口徑換數量,火炮的口徑開始越造越大,這一思想對19世紀中後期的軍艦設計產生了較深遠的影響,大口徑火炮幾乎成了那個時代鐵甲艦的特徵。

除了裝甲圍成的炮房之外,船腰炮房鐵甲艦還開始採用水線帶裝甲,到了後期,為防止敵方炮彈從頂部射入炮房,某些船腰炮房鐵甲艦在四面用裝甲保護炮房的基礎上,又在炮房頂上也敷設了鐵甲,裝甲甲板即發源於此。

日本人已經開始研發鐵甲艦,日本的工業以神奇的速度追趕著次強們的尾巴!

日本船腰炮房鐵甲艦“扶桑”號,採用的是就是英國人最新的造軍艦思路,八角臺炮房,4門火炮佈置在炮房的四個邊角上,較之佈置在舷側的火炮,這樣的設計可以使火炮向艦首艦尾方向射擊,不過,要等扶桑號下水,至少是七年後的事情,日本此時也主要靠購買歐美軍艦過日子。

船腰炮房艦問世不久,就遇到了和船旁列炮艦一樣的問題,即炮房內火炮的射界過小,無法轉向前後方向進行射擊,不符合當時海軍船頭對敵戰術的要求。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設計人員絞盡腦汁,最後提出了個顯得有些兒戲、也頗有些無奈的解決辦法——把炮房的4個角各切去一塊,在那裡開幾個炮門佈置火炮,儘管這些佈置在角落裡的火炮射界只有40度左右,但靠著這個斜邊,已經勉強可以向軍艦的前後方向發射了。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在“八角臺”的船腰炮房之外,英國人又設計出了“換門架式”軍艦,採用這種設計的軍艦,炮房裡的火炮透過鋪設在甲板上的軌道,可以轉移到不同的炮位,透過不同位置的炮門來射擊,雖然操作起來過於費事,但是火炮卻可以透過變換炮位(換門)而向不同方向射擊,也不失為一種增大射界的辦法。不過炮房裡那些汗流浹背,推著火炮不斷“換門”的水兵肯定打心眼裡憎惡這種設計。

“船腰炮房”誕生後,很快各國都競相效仿,為了增大火炮的射界,除了八角炮房、“換門架式”之外,各國都在絞盡腦汁想辦法,但似乎大家都鑽進死衚衕了,怎麼也脫離不了“船腰炮房”這個框子,造出來的軍艦幾乎都是在變著法的增加炮房的“角”,以便在更多方向上開設炮門,各種模樣古怪的軍艦不斷被製造出來。

1861年,大海那邊的歐洲人還在忙著擺弄他們的船旁列炮和船腰炮房時,新世界的美國人為著各自的信念而開始戰爭。

和這個新生的國家一樣,美國人的軍艦設計充滿朝氣和創造力,天才的設計師約翰埃裡克森為北方政府設計出了一種外形獨特的鐵甲艦,就是後來著名的“Monitor”號。它徹底拋棄了桅杆,擺脫了風帆索具的束縛,最為獨特的是,這艘軍艦採用了可以轉動的圓形炮臺。這意味著,至少從理論上講,裝備在這種炮臺內的火炮可以向水平任何方向開火,這不就是埋頭在設計室裡,一心想著如何再在船腰炮房上多切出幾個角的歐洲設計師夢寐以求的嗎。

作為視海洋為命脈的海上帝國,英國人不會錯過任何一個可以用來加強他們海軍的技術。

當然,這些對於萌總裁來說,只是需要瞭解的方面,連鋼鐵廠和軋鋼廠都沒有的萌總裁,別說是造軍艦,就是建造鐵軌,建造鐵路的能力都還沒有呢。

對於萌總裁來說,現在沒有什麼比購買大炮和步槍,購買鋼鐵技術更為重要的事情了。

但是,以一個附屬國身份出現的殖民地,想要像列強們購買這些東西,基本上是天方夜譚,好在萌總裁的丹州是在東方,如果是在歐洲,根本就不用動腦筋了,連門縫都不會給萌總裁留出來的。

誰也不會傻到給競爭對手添置裝備,然後來打自己嗎?(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