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甲午崛起最新章節列表 > 0427 我的軍艦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0427 我的軍艦

萌總裁的歐洲軍購計劃當中,只考慮德國,英國,和法國,這三個列強。

其他的國家,不在萌總裁考慮的範圍內,德國眼下的軍艦剛剛起步,萌總裁主要是想透過德國買克虜伯大炮和毛瑟步槍,德國的裝備質量好,精確度也是優秀的,主要還是看重質量,到了抗日戰爭尾聲,中國的主要國防大炮都還是在李鴻章手裡面買的那些克虜伯大炮呢!

使俾斯麥在19世紀中葉先後戰勝了奧地利和法國,這就是著名的克虜伯大炮。克虜伯大炮,口徑80毫米。炮管長11.米、重44噸,仰角可達0度有效射程19760米,炮彈000米內可穿透65.8mm的鋼板,每分鐘可發射1—發炮彈。

克虜伯大炮的名聲在近代世界上幾乎是盡人皆知的,而在中國的名聲尤大。

鋼鐵大炮伴隨著KRUPP這個外來詞進入中國後,沿襲以往對火炮命名的方法,中國人給了這種火炮一個非常威武的名稱叫做——克虜伯,字面上看起來級別要高於以往的什麼什麼大將軍。

對於這個詞翻譯之妙,實在可以在中國翻譯史上大書一筆。克虜伯在中國的出名主要當然不是它妙之又妙的譯名,而是那一尊尊鋼鐵後膛大炮。

曾經,克虜伯大炮幾乎就是中國海防的代名詞。

位於德國埃森的克虜伯公司最初不過是個小小的鐵匠鋪,幹些打鐵之類不起眼的小買賣,傳到老克虜伯手裡時,只有三間茅草屋而已,後來老克虜伯創造出了“罐鋼”,又用這種效能極好的鋼造出了優良的後膛鋼炮,克虜伯至此才名揚四海,李鴻章對於這個從三間茅草屋起家的德國人佩服有加,稱其為“有大本領人”,屢屢喜歡跟洋務企業的總辦幫辦們擺擺龍門陣,講講克虜伯發家史,言下之意就是希望他們也能變成中國的克虜伯。

萌總裁本人就曾經聽李鴻章親口說過,來自於現代的萌總裁當然也很清楚克虜伯大炮的歷史地位!

能造出自己的大炮,這是萌總裁的近期目標,這事情說難很難,說簡單,也算是簡單。

在美國人發明旋轉炮臺後,英國設計師考珀克魯斯很快就提出了自己的方案,他的這種炮臺設計後來被稱為克魯斯炮塔。經過一系列試驗,英國人於1869年製造出了第一艘船面旋臺鐵甲艦“Monarch”。

英國皇家海軍七千噸級“船長”號船面旋臺鐵甲艦所謂的船面旋臺,就是用裝甲圍成圓形的炮臺,頂上鋪設平甲,類似鋼鐵“罐頭”,“罐頭”裡面佈置火炮。炮臺下方裝有一套旋轉機構,透過轉動整個炮臺,從而讓炮臺裡的火炮可以“四面測擊”。其基本特點就是炮隨臺動,即火炮本身不動,而跟著炮臺轉動。

最初的船面旋臺鐵甲艦將旋轉炮臺都佈置在軍艦的中線上,利薩海戰後,船頭對敵的橫陣成為潮流,沿中線佈置炮臺的設計當時被認為無法使各個旋臺內的火炮同時轉向艦首或艦尾方向射擊,“患前後不能互擊”,不符合船頭對敵的基本戰術要求。

後來英國製造船面旋臺鐵甲艦“英弗萊息白”時,對此進行了改良,將炮臺設計為犄角佈局(或稱斜連炮臺),個旋臺錯開一定角度,並列在軍艦中部。採用這種佈局,可以使座旋轉炮臺能同時向艦首艦尾方向開火,而且在兩舷中間可以佈置艙房,而不用擔心會遮擋住火炮的射界。

後來中國海軍的露炮臺鐵甲艦“定遠”、“鎮遠”即使用了這種犄角法佈置炮臺。

定遠和鎮遠的確是十九世紀末期的世界先進戰艦,為什麼有這麼強大的實力的北洋海軍會輸,反正萌總裁現在是不得而知的,打不贏,自保也綽綽有餘啊!

船面旋臺因為是炮臺整體進行旋轉的,戰鬥中一旦敵方炮彈打到旋臺和甲板相交接的邊縫裡,整個炮臺就容易被卡死,”、“彈著旋縫,炮即礙轉”。

露臺旋炮,在中國又被稱為露炮臺。

其主要特徵是炮臺不動而炮動。和船面旋臺一樣,也是用裝甲圍成炮臺,不過這種炮臺的高度僅以保護火炮炮架為限,而且炮臺還是和艙面連為一體,固定不能轉動的,一般被稱為裝甲圍壁,也有叫做胸牆的。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火炮安裝在固定的炮臺裡面,這樣轉向時只要轉動火炮就行了,不用管那厚厚的裝甲圍壁,大大減輕了旋轉機構的負擔。

而且早期的露炮臺正如它的名字一樣,上部是完全敞開、露天的,瞄準、觀察的視野都比較開闊,火炮的俯仰角度可以調得比較大,也不會出現火炮發射後硝煙無法散去的問題,因為炮臺本身是和艙面相連的固定裝甲圍壁,更避免了船面旋臺“彈著旋縫”的弊病。

在船腰炮房設計誕生之後,法國人也予以引進,同樣覺得這種設計不利於軍艦火力的發揮,有必要加以改良,與英國將船腰炮房的四角切除改造成八角臺不同的是,法國人在炮房的頂上作起了文章。

炮房頂上的四角被各設定了一個圓形的炮臺,炮臺用裝甲圍成,高度以保護火炮炮架為限,是一圈矮矮的胸牆。

這種炮臺自身不能轉動,臺裡安裝的火炮可以透過炮架自行轉動,即炮動而臺不動,如此一來火炮就不再受封閉的炮房限制了,射界也開闊得多。

法國人這個看似很簡單的改進,一下子獲得兩項世界專利:炮房頂上那些有點凸出在艦體之外的炮臺後來被稱為耳臺,得到了廣泛運用,而用裝甲圍成的炮動、臺不動的炮臺,就是後來露炮臺的雛形。

露炮臺並不是圓形的,而近似於梨形,這種獨特的梨形正是早期露炮臺的重要外部特徵。

梨子的腹部裡面安裝著火炮,而梨柄的部位裡則用來佈置人員、彈藥出入口,作戰時火炮可以旋轉,但位於梨柄裡的彈藥和人員出入口確是固定不能動的,這從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火炮的旋轉角度,因為火炮不可能轉得離彈藥補給口過遠。

儘管後來德國人透過架設一種獨特的運彈天車稍稍解決了這個問題,但比之彈藥裝填口和火炮一起隨炮臺轉動的船面旋臺來,這不能不說是露炮臺的一個重要缺陷。

這次又該輪到英國人來向法國學習了,原本為船面旋臺自矜不已的英國人在現實面前,不得不承認露炮臺的優點更多些,很快英國人就把自己的露炮臺軍艦送上船臺。

十分有趣的是,就在英國人開始從旋臺轉向露炮臺的時候,來歐洲定購鐵甲艦的中國人通過參觀德國造的露炮臺鐵甲艦“薩克森”和英國造的船面旋臺鐵甲艦“英弗萊息白”,得出了一套他們自己的設計方案:火炮佈局上效仿“英弗萊息白”的犄角式,以便於充分發揚艦首對敵時的威力。

在上面四種鐵甲艦之外,還有一種比較另類的鐵甲艦——近海防禦鐵甲艦。

與上面的軍艦不同,近海防禦鐵甲艦是根據其用途而得名。

1854年,英法與俄國之間爆發克里米亞戰爭。

英、法兩國憑藉強大的海軍力量攻克塞瓦斯托波爾,在攻打要塞過程中,法國人的一種用裝甲保護起來的浮動炮臺大顯神威,由此衍生出了後來這種另類的鐵甲艦。

從設計思想來看,近海防禦鐵甲艦和後來的淺水炮艦頗有些淵源,因為使用目標不同,這種軍艦設計時主要側重於和近岸處與陸地炮臺相策應,充當“守口”用,不需要考慮到大海上搏殺,所以軍艦的吃水淺、煤艙容量小,是一種適用於近海防禦的鐵甲艦,類似裝甲蚊子船,和那些出沒於大洋之上的大鐵甲艦其實並不屬於一類,只是當時的分類標準中都把它們稱為“鐵甲艦”而已。

巡海快船誕生後,因為全艦無防護,生存力不高,一旦遭到攻擊,機艙部位中彈,則“全船俱失”。

為彌補這一缺陷,英國新建造的巡海快船“Comus”上運用了一種新設計,這艘軍艦的機艙部位頂部覆蓋了一層平甲,即裝甲甲板,在裝甲甲板之下的兩舷設定了煤艙,如此設計之後,頂部的裝甲甲板、兩側的煤艙共同對機艙起到了保護作用(在當時,艦船設計界大都認為裝滿煤的煤艙對炮彈有較好的防禦作用),巡海快船的生存力得到大幅提升。

但這種軍艦只能稱為平甲快船,穹面平甲快船是在此基礎上發展而來的。

萌總裁的這一艘丹州187軍艦,屬於船旁列炮鐵甲艦,這是最老式樣的鐵甲艦,19世紀60年代中期的鐵甲艦。

這時期的鐵甲艦和風帆時代木製戰艦的外型結構火炮沿船舷佈置一模一樣,只是加裝了蒸汽機和煙囪而已。

當時屬於大型的遠洋主力鐵甲艦,也是當時少有的排水量萬噸以上的大型鐵甲艦。

也是罕見的5桅戰艦。(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