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修真 > 九州牧雲錄最新章節列表 > 第十二卷『繁華逐逝水東流』第二章 一諾花開,仙蹤碧心太白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十二卷『繁華逐逝水東流』第二章 一諾花開,仙蹤碧心太白

這一日授課過後,當眾人散去,張牧雲特地留下了戶出英樹。

見自己被留下,戶出英樹有些莫名其妙,畢竟剛才課堂上,他是聽得最認真的一個。滿懷忐忑間,卻聽張牧雲開口問道:

“英樹,你等東瀛的櫻花,開花時絢爛如雲,我甚是喜歡。經我觀察,你們的櫻花品類繁多,花色花型多有不同,不知有沒有早熟早開花的品種?”

“早熟早開花的品種啊……”戶出英樹口中沉吟,心下有些奇怪:為什麼先生突然問起這個?看他平時表現,也不像是個愛花惜花之人。

雖然不知用意,但對於自己尊敬的先生提出的問題,戶出英樹定然全力解答。先生的問題有些難度,但好在英樹的父母極愛櫻花,他耳濡目染之下,也對櫻花的品種瞭如指掌。稍一沉吟,他便給張牧雲建議了一種櫻苗。此櫻名“碧心太白”,蕊綠花白,盛開時宛如白雲墜地,十分純潔可愛。碧心太白櫻屬於能夠迅速成長的櫻樹,正合張牧雲的要求。

聽得戶出英樹的回答,張牧雲甚是欣喜。他又問明了哪兒能找到碧心太白櫻的苗株,得到答案後,便急匆匆地朝那家專門培育發售櫻樹苗的花圃趕去了。當張牧雲離去,留在原地的戶出英樹還滿腦子莫名其妙。

“這中原的先生,行事果然奇妙莫測。非是愛花之人,怎麼忽然對櫻苗有了這麼大的興趣?”

戶出英樹雖然比同齡的孩子懂事很多,但畢竟只是囿於明日香村一地的東瀛少年。他怎能完全猜出張牧雲的想法?雖然他的這位中原先生,原也是出身於小鄉村;但經歷過這麼多風雨之後,正是“曾經滄海”,雖然在內心深處仍有些自卑的影子,但心中聳起的壯麗心思,已不是戶出英樹這樣的東瀛少年所能理解的了。

此後又過了大約五六天的樣子,張牧雲便跟這幫少年辭行。此時的辭行,並非離開東瀛迴歸中土,而是離開明日香村,去往東瀛各地遊歷。

張牧雲一直記著王母使者婉凌華的建議,此行東瀛順心隨意,必有所獲。他之前順應心意隨東瀛豪傑們討伐大旅淵蛇神,結果不僅衝開了三四成的天魔禁錮,還得到照妖鏡和水靈珠兩件法寶。雖然還不知水靈珠的具體用途如何,但那只照妖鏡,確實如傳說中那樣,能撇去妖魔浮華的外表,照出其精魂本形。

按著這個心得,他整理好簡單的行囊,踏上了遊歷東瀛山水的路程。對於中原人來說,向來有個錯覺,他們大多數人都以為東瀛扶桑只不過是東海中幾個小島,和遼闊無邊的中原大地一比,這種彈丸之地不僅地方特小,也沒什麼風景和物產。本來張牧雲也是這般心思,但當他開始遊歷扶桑諸島時,才發現這種想法只是錯覺。

東瀛扶桑,浮沉於東洋大海之中,面積並不算小。尤其南北狹長,若是南北縱向走的話,耗費靡時。而扶桑沒什麼風景的看法,也是未踏足此地之人的錯覺。張牧雲一路行來,常見高山深峽、白川碧湖,尤其處處森林覆蓋,綠意盎然,間以五色野花,常疑人間仙境。

當然,這種美妙的風景,得益於此地尚未開化。無論怎麼說,人與自然之間很難真正達到和諧共贏;往往人進景毀、人退景回。而這裡的情況,已經在悄悄地改變。因為人煙的逐漸繁密,城鎮的逐漸擴張,許多讓張牧雲心曠神怡的原始自然風光,已經開始消退。

不僅是自然風光,原本質樸的風土人情,也在悄悄地改變。尤其是當下對中原王朝的全方位學習,讓扶桑古樸的風味,逐漸變味。張牧雲所到之處,尤其是那些大城大鎮,到處在大興土木。當地的官府或是諸侯,召集了居民,在附近的山林中砍伐樹木,燒製磚瓦,然後在城鎮中興建起一座座中原漢唐風格的建築。

這些建築,完全不見了扶桑土著建築那種原始簡陋的美,開始飛簷挑脊,變得和中原建築別無二致。不僅是建築式樣,連建築上的裝飾花紋,也都畫成龍鳳喜鵲、梅蘭竹菊、雲紋藻理,在張牧雲看來,完全沒了東瀛本地原有的那種看似簡陋原始、實則粗獷質樸的魅力。

“唉,太現代了。”每到這樣的地方,張牧雲便這樣搖頭哀嘆。在他看來,作為落後民族的扶桑人,雖然這種進化不可避免,但失落了那種原始樸陋的傳統之美,還是件令人遺憾的事。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當然,扶桑人的開化程序,畢竟這時候才只是發端。對於張牧雲來說,這裡有足夠多的原始森林湖山,充斥著豐盈醇厚的靈氣,讓他可隨心所欲地施展“噬靈術”,來衝擊自己四筋八骸中的天魔禁錮。前後只不過遊歷一個多月時間,在他不懈的努力和濃烈的東瀛原始靈氣共同作用下,賀蘭媚兒對他施下的紫電天魔禁錮大法,只剩下了不到一兩成。

當張牧雲用自己的靈覺,檢視到散佈於自己四筋八骸中的魔技,只剩下一縷淡如煙霧的紫色,便欣喜若狂。他本來有心趁勝追擊,將身體中的天魔秘法徹底驅除,但這時候卻因為從扶桑人那裡聽到的一則傳聞,讓他不得不停止了自己的腳步。

這則傳聞是,大約半月以前,從東海之中來了一位仙女。這仙女不僅長得極美,還擁有著強大的法術,據說能呼風喚雨。本來扶桑乃偏遠島國,除了盛產妖魔,從來沒見過如此空靈高潔的仙女;於是全國上下都變得極為狂熱,不僅小民在家設仙女神位上香祈拜,那些高官豪強們更是派人追索仙女神蹤。他們希望仙女能夠指點自己一二,或是制霸、或是長生,總之仙女大人好不容易來他們這麼偏僻的扶桑一趟,總要留下點什麼神恩仙賜。

只是很可惜,和扶桑全民狂熱的景象相比,那仙女行蹤卻極為縹緲隱秘。往往剛在某地傳出有人看見仙顏,還沒等豪強們整好歡迎的人馬,那仙女便已失去蹤跡。不僅消失如此之速,這仙女出現的地方,也神鬼難測。往往昨天還在能登,今天就在美濃;明天剛出現在尾張,大後天就出現在志摩。“瞻之在前,忽焉在後”,算是有古風的雅事;但實在是仙女大人的腳力太好,前後一天往往相差五六百裡,讓她的信徒們實在難以企及。

不過,有個好消息是,雖然仙女行蹤縹緲,但根據各地報過來的遇仙情報,拼湊在一起,可以看到仙女近期有個大致的路線,便是從北邊的越後地區開始,一直往南,中間雖然曾偏向東海岸,但轉而又掉頭折向西南。照這個趨勢,接下來的這些天裡,京畿周邊的近江、丹波、攝津一帶,極有可能觀測到仙女的出現。

從支離破碎的情報中拼湊出這個訊息後,京畿地區的官民頓時沸騰了。據傳言,當今的“太政大臣”即實際的攝政王大友皇子,正在糾集人力物力,勢要覓到仙蹤,延請冊封這位仙女大人為國師。

本來聽到這些有關仙女的傳聞,張牧雲剛開始時只以為是扶桑當地常常流傳的鄉謠村言。只不過當聽到的訊息越來越多,並且親眼看到那些並不算愚蠢的豪強們動用人力物力,去追尋傳聞中的仙女,張牧雲這才變得重視起來。

“仙女啊……”當聽到越來越多的情報,張牧雲這顆心便動開了。“莫非是那位王母使者?怎麼感覺有點不太對……”

雖然打聽了各種資訊,但張牧雲還是沒能理清頭緒。不過儘管如此,他心中隱約有一種感覺:這位突然出現的“仙女”,很可能與自己有一些關係。

做出這樣的猜想之後,張牧雲終止了自己的遊歷,開始向傳言中仙女即將出現的地域趕去。(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