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晚清之開著戰艦去穿越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七十五章 林家棟的鎮長生涯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七十五章 林家棟的鎮長生涯

林家棟1762年6月入伍。按照新華夏的五年義務兵役制,1767年可以退役。他在服役期間表現還是不錯的。雖然沒有太突出的貢獻,不過,新華夏的軍隊規模一直在不停膨脹中,原本的軍人的官職也是水漲船高的提升著,在退役前,林家棟已經被提名為領導三百人的少校大隊長。不過,林家棟本性上,是不喜歡打打殺殺的生活的,因此還是提出了退役的要求。

按照軍隊的提議,新華夏將他提拔為新設立的鳳凰城前身的鳳凰鎮鎮長職務。因為新成立的據點地處印第安人包圍中,並不安全,新華夏都是優先選擇退役軍人擔任據點的領導人,亦軍亦民,能最大程度的保證據點的安全。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鳳凰鎮雖然現在已經荒蕪了,但是歷史其實比較悠久。在公元700年前後,印第安人的一個分支文明就在今天鳳凰城所在的地區發展,他們大約開鑿了大約135英里(217公里)長的灌溉渠,使這裡變為耕地。但是後來因為不知名的原因荒廢掉了,逐漸沒落,變得荒無人煙。

實際上,此地雖然乾旱少雨,但是歷史上西拉河、薩拉多河、阿瓜弗裡亞在此地交叉流過,分支也不少,發展灌溉用地十分便利。這也是後世鳳凰城能夠成為最大州府所在地的原因。

不僅如此,鳳凰城地處更東面的伯克與西面的羅城中間位置,是一個承上啟下的重要節點。而且,地處邊境,對於穩定邊疆也有重要意義。因此,自1767年期,至68年底,在此共投放了超過五千人。其中有一千三百多名朝鮮人,其餘就是清軍俘虜五百,其餘的大約一半是南洋華人,還有一半就是臺灣的漢人。人員成分複雜,卻更利於當地政府的掌控,自然,也是新華夏有意為之。其他據點情況也十分類似。

林家棟作為鎮長,其實工作十分簡單。

首先就是按照新華夏的《中小城鎮標準規劃圖》規劃了市中心。新華夏的標準規劃圖都較為詳細的說明了選擇怎樣的位置為居民點,比如定居點的選擇,有水源,土地肥沃;甚至是有具體的規劃,比入建立一道建議的城牆,在中心建設政府所在地,邊上設定街區,四周佈置民宅等等;任何人只要照章辦事即可。像鳳凰城據點,新華夏中央甚至選擇好了在市中心位置,大致位於後世的坦佩地區。所以林家棟幾乎不用動用腦子。

鳳凰鎮的範圍只有3平方公里左右。在這個區域範圍邊界處,建設高度只有3米左右的城牆,每隔五六百米設定一個瞭望哨與駐兵點。雖然簡陋,但是在此地只有處於石器時代的印第安人偶爾出沒,根本沒有失落的危險。裡面規劃了鎮政府辦公樓、街道以及許多民宅。據點所有的早期居民全部居住在裡面。

因為鳳凰鎮常年高溫,幾乎很難有零度以下的氣溫,因此,建築的防寒要求不高,建造速度自然很快。鳳凰鎮處於河流交匯處,溫度本來就略低,又廣佈綠植,很快就成為了一個宜居小鎮,綠樹成蔭,芳草萋萋。

只是有一點,鳳凰城位置距離周圍的一些部落並不遠,西南是阿帕奇人,西北則是那瓦霍人。這兩個民族可都是印第安人中最為善戰的民族,甚至,崖山人認為鳳凰鎮周邊的印第安人這個農耕民族的消失,有可能就來自這兩個民族。

因此,林家棟最關注的就是城牆的建設,使用了大量的鋼筋混凝土,城牆高度足有四米,絕對是崖山人所建造的城牆中最高的,連華京都比不上。因為,實際上,華京由於定居點的擴大,周邊少數民族也比較和善,只在建立定居點當初,建立了一個方圓不過2公里的小城牆,高度還不到3米,以後就再也沒有建造城牆了。

然後,從羅城調過來的墾荒裝置開始啟動,將大片荒地修整為可耕地。這些裝置自然是要付錢的,新華夏政府從來不會大包大攬的提供免費服務,所有額外的勞動都是要付費的。不過,普通老百姓都習以為常了,並不反感。相對於以後的土地收益,這些付出都是值得的。並且,在新華夏薰陶下,漢人群體學會了效率這個概念。相比較自己傾盡全力、累死累活的墾荒,付錢用機械墾荒不僅節省時間,還節省了大量勞力。而自己完全可以用這個時間在新華夏政府規劃的公共工程或者是新設的工廠做工,獲得更多的經濟利益,何樂而不為?

連成於來自臺南市寧南坊的連氏家族,在康熙年間就遷徙來到臺灣。在乾隆年間,已經是擁地數千畝的大家族了。據一個研究過連戰家族史的崖山人推測,他很有可能就是連戰的先人。當然這是無法考證的事情,畢竟,屬於未來的事情。可惜,大明在臺灣復國,直接將連氏家族打回到解放前。按照連氏家族的打算,是要聚攏家族財物回到大陸的。但是,大明連同新華夏已經掌握了制海權,普通艦船根本無法進出臺灣,連氏如何能夠潛逃?

只能將家族發揚光大的重任放在了新華夏。作為家族的次子,原本就是不可能繼承大量家業的。因此,才被他的父親派到新華夏來考察一下情況,以備家族諮詢。

在新華夏半歡迎、半強迫的情形下,與華夏人的拓荒隊一起來到了鳳凰城。鳳凰城的炎熱天氣讓連成於很不適應。不過看到了鳳凰城的選址,卻讓連成於顧不上炎熱造成的不適應。這些地方看著乾燥,但是植被茂盛,顯然,不缺少地下水。即使是遠離河流的地方,崖山人輕鬆的從地下挖掘出了引水渠,四通八達,對於灌溉十分便利。關鍵是土壤全是腐殖土,十分肥沃,畝產量不會低於臺灣的中上等良田。如果在此擁有數千畝的土地,想要再現連氏家族的輝煌並不困難。

至於天氣,都是次要的。他們完全可以在別處安家,農忙時安排家人前來收拾即可。富豪之家,哪個是單純靠土地生活的?農田只是維持基業的最後手段罷了,這就是漢人最推崇的所謂的耕讀傳家。

而且,新華夏與漢人都是同文同宗的血脈同胞,讓連成於等人並沒有在異國他鄉的感覺,適合他們居住與生活。

現在最關鍵的就是新華夏到底是否限制土地的購入數量?經過與鳳凰鎮鎮長林家棟的多次溝通,他已經明白,新華夏確實不限制大家擁有土地的數量,只因為新華夏擁有的土地,幾乎是無限的,當然是相對於較少的人口來說的。

並且,邊上就有一戶張姓人家可以現身說法。他們是來到新華夏的第一批漢人移民。他們只是普通移民。剛開始根本沒有什麼錢,不過新華夏有一個讓人可以“鑽的”漏洞,那就是耕作一年以上的上等熟地是10兩銀子,而緊鄰河邊的上等荒地,也不過5兩銀子一畝。這是什麼概念?只要辛勤耕作一年,就可以以此置換2倍面積的荒地。那兩年後呢?三年後呢?

不過,新華夏有規定,熟地置換荒地只能在新定居點進行。再原有定居點附近是沒有這個優惠政策的,甚至是不允許老移民繼續開墾荒地的。

這就是漢人老移民也會踴躍參加新殖民點最重要原因。不過這也是新華夏刺激老移民遷徙的手段,皆大歡喜。

連成於知道新華夏竟然有這個明顯的“漏洞”,整個人都幾乎要顫抖了,一年十畝,兩年20畝,三年40畝,四年80畝。連成於用手壓住自己的胸膛,天哪,不能再算了,心臟幾乎要受不了了。

而且,透過與新華夏當地的最高領導林家棟多次聯絡,發現新華夏真是一個前所未有自由的國度。當官的一點都不會擺官架子。只要你照章辦事,你即使當眾罵他也拿你沒辦法。他可就看到張姓移民就因為修建的水渠佔用了自家的田地,指著林家棟的鼻子罵。林鎮長雖然生氣,卻只能捏著鼻子,給他家補償了相應的、甚至略多的土地才了事。

連成於終於放下心來,帶著勝利的喜悅回到了臺灣。

連成於來到新華夏自然不是個例,帶來的影響也是出乎新華夏意料的。大量的臺灣富豪舉家前往新華夏,給新華夏帶來了大量資金。更因為大多數家庭都是家族的次子來到新華夏,被戲稱為“次子東征”(因為新華夏在臺灣的東面)。

在當初,64年底國民總數已經達到六萬人,然後國民數就幾乎陷入停滯狀態,增長十分緩慢,完全靠自然增長,當然在鼓勵生育的前提下,年均4%的超高自然增長率已經是相當可觀的了。只是崖山人急啊。

不過,在67年,華夏國民數有了極大的躍升。一是之前兩次朝鮮戰爭獲得的兩萬八千多朝鮮俘虜,大半透過了漢語水平測試,成為新華夏國民。從南洋與臺灣又增添了3萬新移民,他們自然也透過了漢語考試,成為新華夏國民。這樣,新華夏國民數直接到了12萬人。另外還有近兩萬五千名的清軍俘虜,也將很容易轉化為新華夏國民。(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