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玄幻 > 城市密瑪最新章節列表 > 第136章 靜心施悅3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136章 靜心施悅3

隔天大家早起做完功課,梳洗打扮好用完餐,又回去換上淺灰色居士服光腳穿上草鞋,四個人相互審視一下,出來到洞裡薩湖岸邊,乘坐一輛四人所緣光電飄車,升到暹粒市政府規定的00米空中,越過城市上空,緩緩向滄桑恢宏的吳哥窟古石建築群飄去。大家從不高的空中看下去,洞裡薩湖、暹粒市區、吳哥國際機場、吳哥窟、西面巨大的長方形水池,吳哥窟北面的古城遺址和周圍的自然環境,非常和諧完美的結合在一起,這好像上天的傑作,與人無關。吳哥窟建築群方城和北面的古城方城都是嚴格的正南正北方位佈局,古城的四周都是筆直寬闊的水體,清澈透亮的水系把兩座古城清晰的凸顯出來。

吳哥窟位於柬埔寨西北部,1世紀時,吳哥王朝國王蘇耶跋摩二世希望在平地興建一座規模宏偉的石窟寺廟,作為吳哥王朝的國都和國寺。因此,舉全國之力,並花了大約5年建造而成。它是吳哥古蹟中,儲存得最完好的的廟宇,以建築宏偉與浮雕細緻聞名於世,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廟宇。吳哥窟的造型,已經成為柬埔寨國家的標誌,展現在柬埔寨國旗上。吳哥窟是高棉古典建築藝術的高峰,它結合了高棉寺廟建築學的兩個基本的佈局:祭壇和迴廊。祭壇由裡外三層,方形迴廊環繞須彌臺組成,一層比一層高,象徵印度神話中,位於世界中心的須彌山。在祭壇頂部矗立著按五點梅花式排列的五座寶塔,象徵須彌山的五座山峰。寺廟外圍環繞一道護城河,象徵環繞須彌山的鹹海。在吳哥窟的眾多寺廟裡,塔布隆寺是最為獨特的一個。那些生長了幾百上千年的大樹,與古老滄桑的寺廟糾纏在一起,現在已經分不清哪裡是樹哪是是廟。

吳哥古蹟現存600多處,大吳哥和小吳哥是它的主要組成部分,其中有許多精美的佛塔以及眾多的石刻浮雕,這些佛塔全部用巨大的石塊壘砌而成。佛塔刻有各種形態的雕像,有的高達數米。吳哥寺中的五座蓮花蓓蕾似的佛塔高聳入雲,是高棉民族引以為驕傲的精湛建築。除大吳哥、小吳哥及三個王都中心外,女王宮和空中宮殿也是吳哥古蹟中著名的景點。吳哥窟是一個充滿神秘色彩的地方。在吳哥王朝期間,高棉人大興土木,興建了大量的宮殿和寺廟,吳哥逐漸成為整個王國的社會與精神中心。後來泰國人入侵,高棉人北坡遺棄吳哥遷都金邊,從此吳哥的輝煌逐漸被叢林掩蓋。直到19世紀60年代法國人重新“發現”吳哥,這一偉大的歷史古蹟才聞名世界。此後,吳哥窟的清理、修復便一直在進行,雖經歷了叢林侵蝕、建築坍塌、文物盜取以及紅色高棉時期的破壞,但整個建築群體的總體面貌依然完整恢宏。

臺基、迴廊、蹬道、寶塔構成吳哥寺錯綜複雜的建築群。其佈局規模宏大,比例勻稱、設計簡單莊嚴,細部裝飾瑰麗精緻。全部建築用砂石砌成,石塊之間無灰漿或其他粘合劑,靠石塊表面形狀的規整以及本身的重量彼此結合在一起。當時的石工可能不掌握券拱技術,所以吳哥寺沒有大的殿堂,石室門道均狹小陰暗,藝術裝飾主要集中在建築外部。古時的真臘只有祭祀建築用石建造,王宮則是木結構,鑲嵌金窗,宮殿頂部覆以鉛瓦和土瓦。民居則是覆蓋茅草的竹編的房屋;宮殿和民居現已無存。吳哥窟用的是壘石方式,主要是長方石塊層層堆壘,偶有工字形咬合。吳哥窟使用木材的地方極少,只在遊廊頂鋪設木天花板。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柬埔寨的沙岩主要分兩種,一種是粉紅色的砂岩,質地堅硬,另一種是灰色砂岩,質地柔軟,容易風化剝落,也容易被植物根分裂。這種灰砂岩的表面難保持光滑平整,雕刻的輪廓容易因歲月而模糊不清。吳哥窟的砂岩磚以灰砂岩磚為主。在離吳哥窟40公里的荔枝山找到古代採石場地遺蹟,古時依靠水運,人力和大象運送到吳哥窟工地。吳哥窟建築物的石塊上,常見有直徑為幾釐米的圓孔,可能是古時建築工人搭棚架運送砂岩石塊用的,完工後這些圓孔被石拴或石灰封閉。吳哥窟中常用的另一種建材是紅土石。紅土石是岩石經過熱帶炎熱氣候長時間風化,以致岩石中的可溶性礦物質流失,殘留不溶於水的氧化鐵和石英等礦物質而形成的多孔紅棕色岩石。中南半島的地表含豐富的紅土石,容易從地層中開採。開採出來的紅土石可切割成磚狀,置空氣中逐漸硬化。在吳哥窟中,紅土石常用作臺基的護牆,或用於鋪地、造堤和圍牆。黏土燒製的粉紅色長方磚大小不等,多用來鋪路,造牆。古真臘用瓦按嚴格的等級制度:王宮用錫瓦和琉璃瓦,廟宇用土瓦,官吏之家只有寢室用瓦“百姓之家,只用草蓋,瓦片不敢上屋”。吳哥窟是寺廟,長廊頂部鋪土瓦。

1世紀中葉,真臘國王蘇耶跋摩二世定都吳哥。蘇耶跋摩二世信奉毗溼奴,為國王加冕的婆羅門主祭司地婆訶羅為國王設計了這座國廟,供奉毗溼奴,名之為“毗溼奴神殿”。十四世紀中葉吳哥窟成為大乘佛教寺,因十三世紀時真臘國王闍耶跋摩七世奉大乘佛教為國教。十五世紀初葉暹羅入侵吳哥之後,因暹羅人信奉上座部小乘佛教,吳哥寺變為上座部佛寺。此後吳哥寺一直是上座部小乘佛寺,延續至今。

吳哥窟的整體佈局,從空中可以一目瞭然。吳哥窟的護城河呈長方形口字,東西方向長1500米,南北方向長150米,全長5700米;河面寬190米。護城河外岸有砂岩矮圍欄圍繞。護城河上正西、正東各有一堤通吳哥窟西門、東門;東堤是一道土堤,西堤長00米,寬1米,上鋪砂岩版,古時西堤是裹金的。護城河內岸留開一道0米寬的空地,圍繞吳哥寺的紅土石長方圍牆。圍牆東西方向長105米,南北方向闊80米,高4.5米。圍牆正面中段是0米長的柱廊,中間樹立三座塔門。正中的一座塔門,是哥窟的山門,它和左右兩塔門有二重簷雙排石柱畫廊連通。

城市密瑪組合四人乘坐所緣光電飄車來到吳哥窟的上空,一道明亮如鏡的方形護城河,圍繞一個滿是鬱鬱蔥蔥樹木的綠洲,綠洲有一道寺廟圍牆環繞。綠洲正中的建築乃是吳哥窟寺的印度教式的須彌山金字壇。吳哥窟寺坐東朝西。一道由正西往正東的長堤,橫穿護城河,直通寺廟圍牆西大門。過西大門,又一條較長的道路,穿過翠綠的草地,直達寺廟的西大門。在金字塔式的寺廟的最高層,可見矗立著五座寶塔,如骰子五點梅花,其中四個寶塔較小,一個大寶塔巍然矗立正中,與印度金剛寶座式塔佈局相似,但五塔的間距寬闊,寶塔與寶塔之間連線遊廊。須彌山金剛壇的每一層都有迴廊環繞,那裡的臺階陡峭,需要手腳並用地爬上去。這寓意著人們到達天堂需要經歷許多艱辛。在空中俯瞰完吳哥窟,市未舒把所緣光電飄車降落到吳哥窟第一層石門西面的一塊空地上,大家從這個城池外圍先繞一圈觀看這個石頭城堡神殿的整體尊容。裡面是方方正正的縱橫通道,外面四周是特別開闊的空間。整個建築群從四個方向看,都是一個中央高二側很長的扁平長條形石頭城堡,各個塔門的頂部塔冠和邊角塔比左右兩側的高些,但總體上像一個不斷重複的山字形。由圍牆包圍的寺廟大廣場,佔地面積8公頃。除去位居中央的寺廟,這一片廣場是古代城市和王宮的遺址,王宮遺址在寺北。如今古城和古王宮都蕩然無存,滿地被森林覆蓋,只遺留下一些街道的輪廓。看完古城遺址外圍區域,大家集中到三層迴廊神殿的南門,準備從南門進去,密葉迦又檢查一遍大家的裝束,交待完注意事項,四個人排成一隊站立雙手合在一起低頭靜拜,靜默五分鐘後,大家帶領大家進去正式參拜這座現代與古老相通的心靈聖殿。

第一層的須彌座由砂岩石壘成,高出地面約米;須彌座之上,有高米許的迴廊,圍繞吳哥寺如口字。迴廊長方形,南北方向長190米,東西方向長0米。迴廊四周,共有四座塔門和八座廊門,四隅各一座塔門,正西、正東各三座廊門,正北、正南各一座廊門。塔門和廊門有內、外二石階,可通第一層內院、寺廟外院。迴廊的內側牆壁既是寺的外牆兼巨型畫廊。迴廊的外側,有兩排並列的方石柱,其中一排支撐畫廊拱頂,另一排支撐半拱頂邊廊。迴廊的二重簷拱頂,覆蓋陶瓦,保護畫廊壁上的石雕,不受日曬雨淋。畫廊的石壁,排列雕工精細的八幅巨型浮雕。每幅浮雕高二米餘,長近百米,全長達七百餘米,繞寺一週。浮雕描繪印度兩篇著名梵文史詩《羅摩衍那》、《摩訶婆羅多》中的故事和一些吳哥王朝的歷史。從西北壁角按反時鐘方向,西畫廊展示羅摩衍那中阿逾陀國王子羅摩擊敗羅剎魔王羅波那的場面,和摩訶婆羅多中佧拉婆族和班度族戰爭的故事。南畫廊有幾幅浮雕,和吳哥王朝歷史有關,其中一幅描繪蘇耶跋摩二世頭戴王冠,在寶座上赤足盤腿而坐,左手向左指,後手靠著寶座扶手,左右侍從各二,手執長扇,為王扇風,身後還有宮女,手持巨型蠟燭,白日點燃。接下去是印度神話中層地獄和7層天堂。東畫廊描繪古印度神話普拉納斯中一個著名的故事:毗溼奴令9尊阿修羅和88尊天神把蛇王婆蘇吉充繩索攪動乳海。接著是毗溼奴擊敗阿修羅的場面,北畫廊顯示毗溼奴第八化身黑天戰勝阿修羅班那。西北和西南角廊的畫面較小,多是描述羅摩衍那或黑天的故事。進入第一層迴廊西門,踏入一個名為“千佛閣”的田字閣,四周環繞迴廊。田字閣被中央的十字遊廊間隔為四個院落,其地面比十字遊廊和迴廊低約一米,原為水池,現不蓄水。田字閣的南北廊,寬約米,外側封閉,內側立雙排方柱。十字遊廊由兩道遊廊交叉成十字形,每道遊廊由中廊、左偏廊、右偏廊三部分組成,由四行方柱支撐。兩行內方柱支撐中廊,兩行外方柱支撐各自的偏廊。中廊寬約米,高約4.5米,上半是牆壁,下半是方柱。石柱底部有飛天女浮雕,一些柱身和柱牆還殘留深紅色的塗漆,由此可窺見八百多年前吳哥窟全盛時期之輝煌景象。

第二層臺基又高出第一層臺基五米半,四周也有長方形迴廊,東西方向長約115米,南北方向寬約100米。迴廊沒有石柱,也沒有偏廊,兩壁分佈豎葫蘆欞窗,間以天神浮雕。迴廊共有十座廊門,四隅各一,東南北各一,西邊三座。每座廊門有內外二石階,下通第一圍囿內院,內通第二圍囿內院。西邊的三座廊門,通第一圍囿的田字閣。第二層迴廊四角的塔門,頂部各矗立一座寶塔;因年久失修,四座寶塔的頂部大半缺損,九層寶塔只剩二三層。第二圍囿內院的西南、西北隅各有一座小型的藏經閣。兩座藏經閣之間由一個十字形陽臺的南北道相連,陽臺的東西道連線第二層迴廊的西門和第三層迴廊的西門。

第三層臺基,即最內和最高層臺基,稱為巴甘,正方形,形如金字塔,但由兩段疊成,巍然拔地而起1米,比一、二層臺基高一倍。臺基四周有十二道臺階,東南西北每邊各三道,十二道臺階都十分陡峭,必須手腳並用,匍匐攀登,象徵登天之艱辛。臺階之上的田字形重簷畫廊,60米見方,上立五座寶塔,四隅各一塔門,正中矗立一座4米高的大主塔,塔頂離地65米,主塔比四個角塔高大;五座寶塔,排成五點梅花式。每塔內設神龕。主塔的神龕,最初四通,中供毗溼奴一尊,在改奉上座部佛教後,中供佛像,三面用佛像壁圍攏。各塔門之間,塔門與主塔之間,由田字畫廊相連。田字畫廊由迴廊和十字遊廊組成,迴廊分主廊和偏廊兩部分,主廊靠外的牆壁分佈著豎葫蘆欞窗,在正東、正西、正南、正北四個基點則分佈長方形無欄窗。主廊的內側為立柱排,主廊上有高五米的拱頂,偏廊內側排列立柱,半拱頂高三米。十字遊廊有一走廊,二偏廊,一拱頂,二半拱頂,左右各二排方石柱。田字廊的拱頂和半拱頂上鋪陶瓦。畫廊頂部的天花板刻獅頭蛇像,畫廊和神龕入口有佈滿雕飾的門楣和三角牆。

吳哥窟的圓雕並不出色。臺基上的圓雕神像沉重而呆板,但浮雕卻極為精緻且富有真實感。在迴廊的內壁及廊柱、石牆、基石、窗楣、欄干之上,都有浮雕。這些浮雕手法嫻熟,場面複雜,人物姿態生動,形象逼真,且已採用重疊的層次來顯示深遠的空間,堪稱世界藝術史中的傑作。從裡邊向外望,赫然發現,牆上有許多婀娜多姿的人像浮雕,據說是象徵仙女下凡,以千年前的雕刻技術來說,竟然能把仙女刻畫得如此活靈活現,而且每一尊的表情、面貌、衣著完全不同,真可說是鬼斧神工之作。這一群手足舞蹈的美麗仙女叫做阿帕莎拉,又被喻為是東方的蒙娜麗莎,相傳是由浪花所變成的。宏偉的吳哥窟正因為有了這群俏麗的仙女環繞,而整個鮮活了起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