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玄幻 > 城市密瑪最新章節列表 > 第242集 靜思及地3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242集 靜思及地3

朝拜完地藏比丘的初修之地,城市密瑪組合四人繼續向山上遊行,這個九華山風光奇特,河谷橫剖面多呈峽谷和谷中谷狀態,到處高峰夾峙,顯得分外險峻。特別是龍溪九華河的一段,一連做了五次轉折,常在端點形成碧水深潭,聯貫在一起成晶瑩璀璨的串珠。青山映綠水,綠水浮青山,一派江南錦繡。九華山河溪,屬長江水系一、二級支流的中、上游段,從山體中心部位呈放射狀向外流出,鑲嵌在山地、丘陵之間。規模最大的為九華河和青通河,它們均為長江一級支流,沿斷層和岩層接觸帶發育。山南以陵陽河和喇叭河規模最大,均向南匯入太平湖,經青弋江入長江。現在城市密瑪所處這個位置的山下的河谷呈階梯狀,多裂點、陡坎,形成許多蔚為壯觀的飛瀑。兩側的山峰高出雲表,峰巒異狀,其數有九,故號九子山。走了一個多小時,四個人已經拉開很長的距離,走在最前面的城太郎停下來等大家,十幾分鍾後,走在最後的瑪莎莉幾乎是被市未舒拖到這裡的,四個人隨意坐在地上休息。瑪莎莉:“我是走不動了,你們把我扔這裡吧。”市未舒:“那我也不走了,留在這裡。”城太郎:“這哪行?你們不走了,我們還上去幹嘛?”密葉迦:“不著急,先歇著,休息好了再說。我給你們提提神,講講九華山的來歷。”瑪莎莉一聽講故事立刻又興奮起來,忙起來靠到密葉迦的身上。

密葉迦清清嗓子開講:“唐天寶年間詩聖李白到此遊訪此山,我估計就是現在我們待的這個地方,放眼望去九峰如蓮花,觸景生情,在與友人唱和的《改九子山為九華山聯句並序》中曰:“妙有分二氣,靈山開九華”,因此“九子山”改為“九華山”。李白吟九華山詩云:“昔在九江上,遙望九華峰,天河掛綠水,秀出九芙蓉。我欲一揮手,誰人可相從?君為東道主,於此臥雲松。”其中“天河掛綠水,秀出九芙蓉”詩句描繪的就是我們對面看到的這個景象。唐代劉禹錫到這裡也讚歎道:“奇峰一見驚魂魄”,“自是造化一尤物”。“江邊一幅王維畫,石上千年李白詩”。你們看,九華山間,遍佈深溝峽谷,垂澗淵潭,流泉飛瀑,氣象萬千,宛如一幅清新自然的山水畫卷。它處處有景,人移景換。”密葉迦說完,瑪莎莉先鼓掌讚美:“天鵝師傅,你好興致,還好心情,還還還記著這麼多的優美詩句。你真真是我的好師傅,現在我決定啦,不管有多累,還是要跟著我的師傅繼續前行。”城太郎:“小師弟,你變的好快,這九華山的氣候都沒你變的快。”市未舒:“兔子,別糊塗啊,這九華山於眾不同,就是氣候特別穩定,很少突變。”密葉迦:“大象,你怎麼還知道九華山的氣候?”市未舒:“我的一個同學來過這裡,給我說過。”城太郎:“看太陽,現在已經是中午,我們是不是找個地方吃飯?”市未舒:“我的確餓了,應該先吃飯。”瑪莎莉:“我也餓了,我要吃飯。”密葉迦:“兔子,我們在這裡休息,你去探探路。”

不一會城太郎回來,走到密葉迦面前單膝跪地,開口道:“報告師傅,前面除了山峰,還是山峰,不過碰到幾個這裡的管理人員,他們建議我們從這個側面繞下去一段,不遠處就是九華山最著名的九華街,那裡是一個小鎮,什麼都有。我們是不是可以去?請師傅指示。”瑪莎莉看著城太郎的樣子開心的大笑,邊笑邊說:“兔子,對你來說不是請示師傅,應該是請示夫人大人才對。”市未舒也大笑附和,密葉迦:“正經一點,這裡是佛門淨地,不要亂說好不好。”瑪莎莉忙合掌作揖道歉。密葉迦:“我覺得可以去九華街,你們看行嗎?”大家都同意,那就起身跟著城太郎走,下山就是快只幾分鐘就到了九華街,這裡海拔600多米,是九華山的中心,主要寺廟也集中在這裡。這裡實際上是一個山鎮,除了廟宇外,還有學校、旅店、商店、農舍,遊人可在這裡住宿,並以此為.asxs.,遊覽山上的名勝。四個人先找個地方吃飯,吃完飯,瑪莎莉睏意來啦,說什麼也不走,一定要找個地方休息,大家沒辦法只好找酒店。九華山旅遊服務業特別發達,高階酒店、飯店、普通客棧或招待所,遍佈全山景區,達100多家。看來看去城太郎選準了香凝聚雅舍,大家一看都喜歡,進來一問才知道這個雅舍是一個韓國人開的,這裡環境秀麗、格調清雅。四個人辦理好入住手續,跟著上樓先聚到市未舒的房間裡,市未舒:“沒想到這裡居然有這麼雅緻的酒店,不豪華但很舒適。”密葉迦:“既然來啦就先好好洗個澡,再睡一覺,下午三點起床,繼續我們的行程。”大家沒意見都回自己的房間,洗澡睡覺。

下午三點密葉迦先起來,一個個按響其他三個人的門鈴,但都沒反應,密葉迦繼續按城太郎的門鈴,好一會城太郎還沒睡醒的樣子打開門,一看是密葉迦,忙讓進來。密葉迦一看城太郎的樣子,估計他們兩也是這樣,只好拍拍城太郎的肩,讓繼續睡。這一睡就是一下午,快六點了,市未舒來到密葉迦的房間問:“怎麼不叫我們起床?”密葉迦:“你都睡死啦?沒聽到門鈴聲?”市未舒:“我剛醒。”密葉迦:“一下午就這樣睡過去啦,那就去吃飯吧。”市未舒出去一一安排,十分鐘後,大家都出來到這個九華街上,一邊逛街一邊隨便買點小吃吃,街逛完了,大家也吃飽了,密葉迦問大家:“那個閔園竹海還去嗎?”瑪莎莉:“不要去啦吧?”城太郎:“不是說還給裡面充實一些米嗎?另外我們還有東西在那裡。”市未舒:“走的時候,我們下去把米給拿過去,再把我們的東西拿上,不就行啦?”密葉迦:“你們呀,一點苦都不能吃,還修行。”瑪莎莉:“釋迦牟尼不是已經證明了修苦行是證悟不了菩提的,所以我們也只是體會一下就行啦。”密葉迦:“好吧,難怪這個九華街是整個這個山的中心,原來來這裡的人都受不得苦,我們也不例外。好回去繼續睡覺。”一聽還住這裡,大家很滿意的開心著,慢悠悠游回香凝聚雅舍。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第三天大家都起的早,天才矇矇亮,瑪莎莉把大家的門都敲開,四個人只好都起來梳洗完備,吃完早餐,來到九華山最重要的寺廟肉身殿。肉身殿是典型的宮殿建築,殿高15米,門朝西南,紅牆森嚴,巍峨雄壯。入殿須登八十一級臺階,站在臺階之下,舉目仰望,可見南門廳上兩塊匾額。上額書“肉身寶殿”,下額書“東南第一山”。塔東側有明刻石碑《地藏聖蹟碑記》,為明萬歷年間劉光復所撰寫。與塔基相平處橫一巨石,似人工洞頂,南面鐫刻“磐石常安”橫幅;北面雕著“神光異彩”四字。大殿四周迴廊上方雕樑畫棟,仙鶴、麋鹿等珍禽異獸,牡丹、靈芝諸鮮花奇草,栩栩如生、鮮豔奪目。迴廊有石柱20根,南北簷下石柱上均刻有楹聯,北邊是:“誓度群生離苦趣,願放慈光轉FL”。南邊兩副,一副題著:“心同佛定香火直,目極天高海月升”;另一副是:“福被人物無窮盡,慧同日月常瞻依”。兩副對聯的首字連讀是“心目福慧”,表示“心中目前”不離地藏、終能修到“福慧”圓滿。此殿ZHY雄偉,是塔殿式建築,上蓋鐵瓦,四角有宮殿式翹簷。殿宇面闊三間,進深16米,地面平鋪漢白玉石。中央為1.8米高的漢白玉塔基,上矗七層八面木質寶塔一座,高17米。塔的每層八面皆有佛龕,每龕均供奉地藏金色坐像,共大小不等五十六尊。木塔外為漢白玉神臺,上有雙手捧圭的十殿閻羅立像,朝奉著“幽冥教主”地藏王菩薩。塔基四角有回柱頂梁,塔內是供奉金地藏肉身的三級石塔。塔前懸著鏤空八角琉璃燈,終年不分晝夜燈火長明。塔北門廊下,有黑底、金字的小篆橫匾,寫著地藏王菩薩的誓言:“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眾生普度方證菩提”,為黎元洪所書。晨曦中,臺下雲層如海,在日光照耀下,銀光閃閃,現出“銀鋪海”奇觀。敬拜完肉身殿,城市密瑪組合四個人在殿外觀看奇妙的晨曦。

晨曦中,密葉迦又顯ZHY法相,三個人覺得可能是密葉迦與地藏王菩薩的千年法緣在這裡相逢,生出佛性的大覺悟般若智慧:一心二相,唯心史觀,真如實觀。

一心二相:地藏王菩薩以一實相境界為體,認為心有“心內相”和“心外相”二種相。心內相:又有真和妄二種。“真”心就是所謂的真心實相本體,佛性真如沒有差別,清淨圓滿沒有障礙,由於太細微隱密所以眾生難以發現,無論眾生生死輪迴到哪一處,真心都恆常不壞。反觀“妄”心就是心念的分別覺知,攀緣思慮,憶念思想等心識作用。雖然念念相續不斷而能生一切種種境界,但都虛妄不真實。心外相:指的是依靠妄心“心內相”所顯見的種種虛妄境界相。所以“心外相”是妄境的異名,是“心內相”所生。境界現前便知道是內心和內心的差別在起作用。如夢所見種種境界,為果為因。皆依無明妄識。心俱痴暗,因緣燻習力故,現妄境界;依妄境界燻習力故,起妄相應心,計我我所,造集諸業,受生死苦,說名眾生。二相關係:內相和外相是因果關係,也是體用關係。心內相是因是體,心外相是果是用。所以一切法即物質和精神的本質都是“心”。境是妄心的造作,像夢一樣是虛妄而不是真實。

唯心識觀:在一切時一切處,觀照身口意的所有活動,知道是心在造作。乃至任何外境,當心念執著在上面時,必須很快覺察不要忘記。如果忘記便走出了唯心實觀,反而去攀緣外境。念念間都應觀察,時時刻刻照顧自己的心,使自己的心緊緊追隨心中所起的任何念頭,這樣使心對所起的任何念頭都能清楚知道。知道一切念頭是自己內心分別生出,不是外境本身有念有分別。長短好惡,是非得失,衰利有無等無量念頭,都是自己內心所生,而外面一切境界並沒有生起分別來。眼前一切境界,自身沒有分別念想,那他本身也不會有長短有無。觀察成熟時,得知一切外境由心而生,如果離開心就無任何一法任何一相,也不能自見自身有什麼差別。地藏王菩薩說修唯心識觀透過觀色唯心悟本寂而達到“色寂三昧”。得到色寂三昧也僅是名字位中的入手觀法,而定慧不深,所以需要進一步修“奢摩他”和“毗婆舍那”這二種觀心方法。得到成就能很快超登佛慧,達到“唯心識觀”的“最上智慧門”。

真如實觀:是對真如實性的觀察,這是由唯心識觀中依他性止門,觀察一切唯心想生,唯心生滅無暫時住,而進入真如實性的觀門,觀察心性原本不生不滅。觀察清楚則是真如實性的觀門成就。因為心性本沒有生滅,並不是色聲香味觸法,所以不能見聞覺知。也不能另外就不可見聞覺知的境界,拿來當作心性,因為這些都是分別,所以永離一切分別之想。心性雖不可見聞覺知,但見聞覺知的本體就是心性,不可認為凡不見聞覺知的就是心性。這是真如實性的止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