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玄幻 > 城市密瑪最新章節列表 > 第244集 速證通慧2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244集 速證通慧2

冬天在暖暖的房間裡睡覺特別舒服,尤其是喝上一點酒,再跳跳舞。第二天太陽升起的時候,城市密瑪組合的四個人都睡足了,才起來。這裡的人沒有早起的習慣,誰也不叫誰起床,大多都是睡到自然醒。四個人梳洗完來到餐廳,尼西的媽媽已經煮好酥油茶,還有熱騰騰的牛肉羊肉,酥油餅。大家儘管不太習慣,但還是鼓足勇氣按照這裡的習俗吃了一頓豐盛的早餐。尼西妹妹已經吃過了,給大家交代準備出遊的事項,今天是上午參觀大龜山,下午騎著犛牛去不遠的大草原。個個很快按要求準備完畢,到院子裡集結。康巴大叔是最後一個出來的,大家一一給康巴大叔打招呼,密葉迦:“康巴大叔,有尼西妹妹陪著我們,你就不要去了。”康把大叔:“你們年輕人不要嫌棄我這個老頭子,今天沒有我是不行的,一個是要供奉佛祖,一個是你們還要騎犛牛,這兩樣都是男人的事,尼西做不了,她只能給你們當導遊。”瑪莎莉:“康巴大叔,你走了,你的客棧誰來照顧?”康巴大叔對著瑪莎莉說:“小姑娘,要不把你留下來,給我照顧客棧怎麼樣?”瑪莎莉知道是開玩笑,隨即附和道:“好呀,大叔,你把客棧交給我打理,我保證每天都讓這裡顧客盈門。”尼西妹妹上來拉住瑪莎莉說:“可愛的天使妹妹,今天不留你,你們游完這裡,再把你留下,給我做妹妹。”瑪莎莉笑嘻嘻的摟住尼西說:“好啊,我在這裡有個阿爸阿媽,還有個小姐姐,一定很好玩。”康巴大叔:“開開玩笑,我們哪裡敢留你。好啦,走吧。”

尼西妹妹帶隊,六個人步行二十幾分鍾,來到獨克宗古鎮後面的大龜山上,山不高,但這個大龜山是獨克宗古城八瓣蓮花佈局的核心,山腳下千年不曾斷流的泉眼一直維繫著整個古城人的用水,半山腰還有一個小小的龍王廟。大佛寺建在大龜山的最頂上,供奉著佛祖釋迦牟尼。康巴大叔帶著大家先到大佛寺旁被命名為吉祥勝利幢的世界上最大的轉經筒,這個經筒高21米,總重65噸,內建佛寶、經卷。康巴大叔教大家按照藏傳佛教的習俗,按照順時針方向轉動經筒,市未舒、城太郎、密葉迦、瑪莎莉,四個人按著順序依次排隊轉經筒。轉完經筒尼西妹妹說:“經筒內藏著很多經書,轉完經筒,就意味著默誦了一遍經筒內的經文。因為我們藏地的很多藏民不認字,不會看經書,很早很早以前,拉薩布達拉宮裡的喇嘛就發明了這個方式。”密葉迦:“什麼是智慧?這個才叫智慧,發明經筒的人真是了不起。”瑪莎莉聽說轉經筒就意味著默誦經書,還要轉,被市未舒制止,密葉迦說:“只要心誠,轉不轉都無所謂,這就是個形式。”康巴大叔:“說的很對,我們帶你們來,也就是個形式,從遠方來到這裡厲行一個儀式,心誠這個儀式才有意義。”轉完經筒,康巴大叔帶大家又到大佛寺裡朝拜佛祖釋迦牟尼。儀式結束後,大家出來站在大龜山頂上,鳥瞰整個古城,這個古城的格調和佈局與西藏的布達拉宮極其相像,只是規模小了一點,山峰矮了一點,當然整個氣勢是完全不同的,布達拉宮很神聖,這裡的這個與日常生活結合的緊密,是完全世俗化的。

尼西妹妹給大家解說道:“大龜山腳下的那個廣場叫月光廣場,昨天晚上我們就是在那裡跳的舞。山下還有一個古井,你們看,就是從這裡斜著看過去的那個,那個古井是整個這個古城的中心,一方面古井與山上的這個大佛寺正對,另一個方面是迪慶州紅軍長征博物館,原來是獨克宗古城藏公堂,也是古城過去的私塾所在地,獨克宗古城的文化就是從這裡開始傳承的。”

尼西妹妹繼續解說道:“廣場旁邊的那個建築是代表我們藏文化的唐卡學會,唐卡是我們藏傳佛教的一門重要藝術,也是香格里拉民族文化多樣性傳承和保護協會的主要專案,由德高望重的唐卡藝術家喇嘛克珠教導和管理。學生來自迪慶不同地區的貧困藏族牧民家庭,在此免費學習藏語、繪畫、文化和佛經。同時,來自國內外的志願者們在這裡教授英文,協會把創辦和建設唐卡藝術學習交流中心作為邁向世界的第一步,並向國外的唐卡藝術愛好者開放短期學習計劃,為國內外的學生提供一個瞭解藏族文化和唐卡藝術的平臺,同時也為唐卡中心的貧困學生能舉行學習獲得部分經濟來源。協會的發起人,也是目前主要的注資人扎巴格丹經歷豐富,他曾當過公務員,後來又到奧地利經濟學院進修深造,能流利地用漢、英、藏、印度語等與他海內外的朋友交流”。

看完古城風貌,從大龜山下來,康巴大叔回去準備下午要騎的犛牛,尼西妹妹租一輛大馬車帶領大家到霞給藏族文化村參觀。走進這裡宛若走進了古樸生活,走進了異域風情,走進了斑斕多彩的民俗藝術中。雖然這裡是普達措公園景區外的人文景觀,但在自然景觀的襯托下卻顯得格外多情。在頗具藏族風情的宅子裡,展示著木器、唐卡、犛牛角骨的雕刻工藝制作過程和成品,彰顯著藏民族的智慧和藝術。那守護在景區旁的若干瑪尼石堆,溪邊永不停歇的轉經桶,承載著藏族人民的信仰和寄託。宗教文化是這裡最富有魁力的文化之一,藏傳佛教文化深深影響著藏民的衣食住行、言談舉止。神奇靈秀的山川,古老的民族文化積澱,孕育出香格里拉各民族善良、曠達的性格。歷史上各民族文化的頻繁交流,造就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服飾,立體的氣候鍛造了豐富的建築形式。

參觀完藏族文化村,尼西妹妹帶著大家來到這裡的一個親戚家裡。這裡的主人看到來了這麼多人,很熱情地把大家讓到一個大帳篷裡,大家進到裡面一看都樂了,原來外面的帳篷只是一個裝飾,裡面是用這裡的碎石建築的房子,格局與這裡漢民的差不多,大電視屏幕、電腦、無線網路一應俱全,估計廚房的裝置也是現代化的。尼西妹妹給親戚介紹城市密瑪四個人,接著又給城市密瑪介紹她的親戚,原來這裡是尼西妹妹的姑姑家,也就是康巴大叔的妹妹家,今天家裡只有尼西的姑姑一個人,其他人外出晚上才能回來,尼西妹妹的姑姑去準備午飯,尼西妹妹帶著大家各個屋裡參觀,看看現在藏民的生活。還沒看完,康巴大叔就來了,招呼大家坐下喝茶,這裡的酥油茶城市密瑪的幾個人都喝不慣,就按漢民的方式喝杯茶。一杯茶還沒喝完,尼西妹妹的姑姑就開始上菜,實際上主要還是牛羊肉,還有這裡的藏地小香豬肉等,康巴大叔招呼大家隨意吃,下午還要騎著犛牛逛草原,所以康巴大叔沒讓上酒,大家吃的很快,要騎犛牛,都很興奮,吃完飯,道完謝,康巴大叔帶大家出來,看到三頭犛牛很乖的站在那裡。四個人圍住犛牛看,三頭犛牛看上去都很溫順,給人很安全的感覺。康巴大叔:“犛牛走起來既快又穩,它還是爬山的好手,即使是踩到光禿禿的山樑,仍能穩步前行,現在按照我的要求上牛。”

交代完注意事項,康巴大叔把三頭犛牛分開,上面有備好了牛鞍,城市密瑪兩人一組兩人一組騎在犛牛背上,尼西妹妹拉起城太郎和密葉迦騎的犛牛先走一圈,再拉起市未舒和瑪莎莉騎的犛牛走一圈,主要讓大家適應適應,四個人騎著犛牛走了一圈都異常興奮,高興地大喊大叫,康巴大叔說:“你們不要光顧著高興,別看這犛牛很溫順,他畢竟是畜生,說不上什麼時候就會耍牛脾氣。但你們不要怕,你們一定要把牛韁繩牢牢抓在手裡,正常情況下你們放鬆,如果牛耍牛脾氣,你們用力拉韁繩,因為韁繩前面連著牛鼻子,用力拉它會疼,感覺到疼牛就乖了。記住了嗎?”四個人異口同聲地回答道:“記住了,康巴大叔。”康巴大叔:“開路。”指令一發,大家跟著康巴大叔和尼西小妹妹開始草原之旅。出了村子就是河灘,聽著譁啦啦的水流聲,走在水剛漫到犛牛蹄子上的河灘裡,犛牛的脊背比較寬,走的很穩也不覺得害怕,四個人悠然自得的欣賞起廣袤草原的獨特景色。這時,城太郎情不自禁的即興填詞哼起了:“城市密瑪到牧區,騎著犛牛過雪山,皚皚雪地藍藍的天,羊兒肥來犛牛壯……”一路欣賞著大自然的風光,看到山上植被由低向高按層次的分佈,從小灌木開始,越往山上植物越矮小,成針葉狀到地衣苔蘚,在雪線上偶爾能看到高山雪蓮。這幾個人沒見過這些植物,感到很神秘,其實它的花朵看上去既像蒲公英又像棉花,呈白色,只有走到近處才能發現它是雪蓮。在山上,不時能看到山雞在樹叢中竄來竄去,也能聽到它們啄食的叫聲,個頭雖不大,羽毛卻非常好看。一路上幾個人聊著天,走過一大片牧場翻過一座山峰又是一大片牧場,這裡被茂密的森林覆蓋著的山峰很多,大片大片的草原牧場也很多。太陽西斜的時候,從遠處就能看到縷縷炊煙和陽光照射下的的帳篷,靠近牧民住的地方還聽到不時傳來的狗叫聲可能是藏獒,正忙著擠奶的阿媽立即站起身來迎接遠方的客人,進了帳篷後,感到火爐的溫暖,逼走了身上的寒氣。這裡的牧民很好客,用最好的酥油茶和糌粑來款待遠方來的客人,這是牧區人的習慣。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