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大明:我能翻閱華夏圖書館最新章節列表 > 第八十章 大禮豈有不要之理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八十章 大禮豈有不要之理

最終生性多疑的皇太極還是為了做好萬全的準備,在對朝鮮動手的最後一刻猶豫之後聽取了范文程的建議。

派出了一列所謂的“使臣”。

得益於朱由檢安置流民的政策,整個北方大部分的地區已經有了基本硬化的道路,沒有專業書籍指導,只有朱由檢依稀回憶而燒製的水泥質量雖然不好。

但勝在取材方便,產量較大,所以迅速就被工部所選用,大量集中生產。

可是當鏡頭一轉反觀後金這邊,顯然就沒有修路這個意識了。

平日裡騎馬倒還好,可這初春時節,不僅僅是春回大地,還會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隨著氣溫的不斷升高而讓所有道路都開始變得泥濘起來。

於是焦急的皇太極迫切的想要等待一個結果,等待確認大明這邊最後的態度,然而使臣卻只能慢悠悠的走在路上。

這可急壞了後金眾臣。

每天都在後金的大帳內焦急的來回盤旋。

而看向范文程的目光也越發的憤恨起來。

而對於朱由檢更關鍵的是,這麼一搞也讓朝鮮局勢瞬間變得畫風奇特起來,而這邊得益於情報網不斷擴大的大明,迅速就向朱由檢彙報了這一情況。

而朱由檢可謂一聽就樂了。

瞌睡有人送枕頭的感覺可太好了。

他聽到訊息的時候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如果有機會那一瞬間朱由檢都想在大明境內給范文程整個小廟受民敬仰了。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約定?

態度?

議和?

這些東西總結起來對於朱由檢就是四個字——屁用沒有。

協議如果不用來撕毀,那麼它就沒有存在的意義了。

皇太極給自己送了這樣的一份大禮,而朱由檢也沒有不收下的道理,於是朱由檢也不著急慢悠悠的在皇宮內等待著那來自後金的使臣。

而在另外一邊,則是嚴令要求兵器總局全部戒嚴,內外實行多輪檢查崗制度,將孫元化牢牢的封鎖在火炮司內。

要求其要加快新式火炮的研發速度,在保證質量的同時儘可能的加快批量生產的時間。

畢竟技術成熟的情況下,對於孫元化而言放棄吃透技術,而選擇照著圖紙生產則毫無壓力。

這一次對後金的進發,最令他無法割捨的便是這火炮並不能夠拉上戰場發揮作用,而沒想到這因為關寧一戰變得瞻前顧後的皇太極居然肯給他這樣的機會。

朱由檢立即責令天虎軍,組建大明皇家天虎軍第一炮兵師,規劃下轄三個炮兵旅和一獨屬師部警衛團及相關配套後勤保障隊伍。

按照三門炮組為一炮兵連,九門炮一炮兵營的構建目標,整師設計火炮數量將達到一百六十門新式火炮左右,並且攜帶大量的新式火槍和可供更換的新式火炮。

火炮第一師與傳統步兵師不同,所有士兵不僅僅要掌握基本的步槍使用,更重要的是要掌握複雜的火炮操作流程和基本的培訓。

所以之前荷蘭人作為贈送禮物和後來被大明皇家科學院用來作為研究物件的那些傳統的前裝滑膛小炮就批次的被送入了新組建的天虎軍第一炮兵師。

而朱由檢還為其規劃了一片地方,在周圍數百裡範圍內實行堅決的軍事禁地標準的禁嚴,而且火炮司的所有生產出來的樣品。

也只能夠運往天虎軍第一炮兵師駐地進行發射實驗。

儘管看起來有些繁瑣和多餘,但是只要能夠確保訊息不走漏,在朱由檢看來一切麻煩都是值得的。

只不過前腳天虎軍剛剛開拔遼東,後腳後金就送來這樣的訊息。

讓朱由檢的野心已經不侷限於簡單的痛擊後金皇太極一頓這麼簡單,不說將所有大明百姓頭上揹負的那些血債一一血償,但也要狠狠的從皇太極身上割下一塊肉來。

......

嚴格軍管並不代表就能夠放下經濟建設而置之不顧,反而在新成立的大明發展規劃署的成立之後。

迅速發揮了其被朱由檢賦予的權力,那就是監督全國境內的各項經濟規劃審批,監督大明境內各項民生指標。

而組成這大明發展規劃署的第一批人馬還是朱由檢親自找畢自嚴“借”的;什麼叫借的呢?因為在這一塊上大明皇家稅務局可謂是很有經驗。

而另外一邊則是從大明皇家工商局借人。

共同注入其中,組建了全新的職能部門,分擔朱由檢肩頭的壓力。

畢竟朝廷要供血,地方也得先吃飽肚子不是?不然接下來大量的基礎建設還需要地方官員想辦法拿出錢來。

怎麼拿?

從何而來?

所以第一屆地方經濟發展研討會就這樣在京城開幕,會議為期整整一個月,在此期間所有州縣官員、所有在京官員、所有京城派出駐紮在各地的官員。

不僅可以直接到達京師來參與此次盛會,還可以透過上摺子的方式為大明的這次地方經濟發展出謀劃策。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朱由檢的確看到了不少令他感到眼前一亮的建議。

比如就有河南官員上奏說:“如今的大明手工工商業不斷的向沿海地區聚集,這一點本沒有問題,但依舊要保證內陸不沿海的地方能夠保證有一定規模的手工業存在。”

或者是:“從商業的角度來看,大明皇家銀行正在不斷的擠壓傳統銀號的生存空間,但卻沒有完全繼承其所有承擔的職能,希望大明皇家銀行儘快開啟對民間的收儲功能。”

..

一條又一條的諫言從全國各地而來,讓這一次的盛會還沒有開始就讓朱由檢覺得賺回了票錢。

大明境內有人才,大明境內有大量的人才。

這些人才或許是來自京師,但更多的一定還在那些偏僻的、還沒有被朝廷關注到的地方。

能夠憑藉著生活中發生的細微改變,能夠憑藉著每月一次的《大明月報》就能夠提出如此多的意見。

這對於朱由檢來說無疑是十分寶貴的。

於是他便叫來吏部周應秋,希望能夠為這次的會議再加一把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