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魏王被與秦國連橫的利益所誘惑,已然心動。國尉辛趕忙站了出來,反對道:王上臣以為連秦一事還需從長計議
魏王有些疑惑,按照中大夫縮高的分析,秦國的誠意十足,魏國沒道理拒絕啊畢竟,韓國眼下太過強大了,再不加以遏制的話,很有可能就是下一個秦國。引秦韓兩國相爭,魏國經略齊國,上策鄢耳。
縮高則是沒好氣地說道:國尉何出此言莫非國尉以為與韓國連橫,坐任韓國壯大才是上策乎
國尉辛搖了搖頭,解釋道:臣以為,韓趙秦三國皆是當世強國也,我們魏國皆不可輕易得罪。於魏國而言,最好的莫過於三國相爭,我們置身事外。
魏王點頭,承認國尉辛所說的不錯。但還是提出自己的疑問,說道:魏國地處中原腹心之地,想要獨善其身,怕是不能乎
若是以前,的確很難。但臣以為,眼下就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國尉辛信誓旦旦地說道。
魏王頓時來了興趣,如果能引得韓趙秦三國大戰,天下勢必一番混亂。魏國完全可以渾水摸魚,比如聯合燕國攻打齊國,聯合齊國攻打楚國,不一而論。
王上還記不記得,邯鄲被韓國所圍時,秦國在我河東佯攻,等我魏國援軍一到,即偃旗息鼓一事
寡人自然記得。魏王老老實實地回答道,但對國尉辛突然這麼問有些莫名其妙,不知其所以然。
國尉辛指著輿圖,微微露出譏諷之意,說道:邯鄲被圍,趙國何其急也。然秦國只不過佯攻。太原郡趙軍主力更是蟄伏不出,僅派人騷擾。由此,臣可以斷定,趙國憂懼秦國的強大,想要借邯鄲一事,引我國與魏國對決。秦國則是忌憚趙國的示弱。不願意為趙國出頭。秦趙兩國嫌隙已生,不過是貌合神離罷了。
僅憑這一戰,國尉就斷定秦趙兩國貌合神離,貌似有些牽強了吧縮高提出了所有人的疑惑。
諸位請看,關中以南乃是漢中,以東乃是三川河東,以北是匈奴,以西則是月氏。秦國輕易不會和匈奴月氏開戰,想要開疆擴土的話。只能東進或者南下。然而,漢中在韓國手中,基本堵死了秦國南下的可能。東進的話,函谷關又在我們魏國手上,亦是進退維谷。對現在的秦國而言,困守關中乃是一條死路。雖然絕對的安全,但卻無法增強實力。若是秦國沒有和趙國聯合,大可由上郡入太原。繼而南下或者東進。然則現在秦國和趙國交好,最後一條生機也斷絕了。因此臣才斷言。秦國一定是意識到這一點,才和趙國貌合神離。
與趙國連橫,對秦國而言,弊大於利。諸位可以想象一下,若是秦國背離趙國,取西河之地。覆上郡,繼而經略太原,則形勢大為改良。近者,可取韓之上黨,繼而吞二週西周東周兩國。虎視中原。遠者,北上雁門雲中,繼而滅燕,居高臨下,待中原有變而南下。
魏國君臣不由側目,若是秦國真的按照國尉辛說的這樣做,那局面何止大為改觀,簡直是逆轉啊由原來的困守關中到窺周室九鼎,局面一下子回到了十多年前。
見眾人認可自己的猜想,國尉辛繼續語出驚人道:秦國若是可下太原,韓趙必然惶恐。三國鏖戰於太原,哪裡會有什麼精力來顧及中原之事。我們魏國待機而動,或伐齊或伐楚,皆在王上一念之間。
中大夫顏恩提出了自己的疑問,說道:於秦國而言,經略太原自然是一著妙計,但茲事體大,趙國必然震動,韓國必然忌憚,秦國不可能不知道這一點。以臣之見,秦國最穩妥的辦法應該還是和我們魏國連橫,借函谷關入三川,只和韓國鏖戰才是。國尉覺得能挑撥韓趙秦三國鏖戰嗎若是秦國不從,何解
魏王連連點頭。上大夫段幹崇剛才轉述魏冉的來意時,已經明確表示秦國希望借道函谷關入中原,而不是北上太原。現在要說服秦國改變初衷,和趙韓兩國同時對峙,這個難度怕是不一般的大。當然,若是事成,魏國所獲得的好處遠甚於前者。
國尉辛望了眼對方,承認道:中大夫的擔心是應該的。但如果仔細計較一下,這件事成功的可能很大。一者,秦魏連橫一事,著急的是秦國而不是魏國。魏冉之言,不過是駭人聽聞罷了。即使不與秦國連橫,我們也可挑撥楚國燕國伐齊,削弱齊國的勢力。
群臣點頭同意國尉辛的說法。即使魏國什麼動作都不做,齊國強大也是三五年以後的事情。秦國卻是處於一個不變即死的窘迫境界。對秦國來說,每蟄伏在關中一天都是一種莫大的損失。
既然如此,我魏國就佔據了主動。秦國想要和我魏國連橫,自然要拿出足夠的誠意。假途伐虢的道理諸位都清楚,我們魏國也不可能輕信秦國。不然,若是秦國借道函谷關的時候,趁機拿下函谷關,我們魏國將悔之莫及。因此,臣以為,讓秦國借道函谷關實屬不智。即使秦國守信,不動我函谷關,秦國只要在三川站住腳,函谷關就有腹背受敵的風險。若是秦國再節節勝利,收回河東對秦國易如反掌到時秦國再背盟,我魏國將損失慘重
信陵君魏無忌開口道:國尉所言甚是有理。不過,對秦國而言,他們雖然著急連橫。但應該也不至於冒著惹惱韓國趙國的風險,對我們的提議言聽計從吧
國尉辛笑了,回道:丞相且聽臣說完。秦國若是取太原,自然是得罪趙國,也讓韓國忌憚。這種情況下,因為我們魏國不需要做什麼,於秦國而言。與我們魏國連不連橫沒有分別。可正因為如此,我們魏國的作用才突出。
國尉的意思是魏王完全不明白國尉辛的意思,這到底是該和秦國連橫呢還是不連橫呢自己都聽糊塗了。
國尉辛解釋道:啟稟王上,按照臣的猜測,魏冉此次前來的最主要目的不是和我們魏國連橫,而是和拆散我們和韓國的連橫。
望了眼群臣。國尉辛嘆了口氣,說道:對秦國而言,上策自然是和我魏國連橫,如此可經略三川,專心對付韓國;中策乃是攻取太原,與韓趙兩國對峙;下策乃是攻打函谷關或者河東。
剛才臣說了,秦國的上策對我魏國是中策,秦國的中策對我魏國是上策,秦國的下策對我魏國是下策。秦國既然肯派丞相魏冉前來。自然是不會選取下策了。只要我們魏國肯背離韓國,秦國最主要的目的就達到了。至於能不能說服我們魏國和秦國連橫,反而對秦國不是特別的重要,王上以為如何
國尉的意思是說,秦國已經做好了經略太原的打算我們若是被魏冉說服了,秦國自然經略三川。若是不能,也可以經略太原。韓國失去了我們魏國,又挑撥了我們魏國和齊國的關係。剩下的就是韓趙魏三國間的角力信陵君魏無忌恍然大悟地說道。
自己之所以反對和秦國連橫,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覺得韓國距離大梁實在太近了。秦國又素來不將信用,倒是沒有想得那麼深遠。經過國尉辛這麼一分析,頓時茅塞頓開。和秦國連橫也好,不連橫也好,對魏國來說影響自然不一樣,但都有利有弊。國尉辛卻是隱隱指出了一條路。那就是獨善其身。表面上看,地處中原決定了魏國無法獨善其身,但這個獨善其身卻不是置身事外,而是左右逢源。
想象一下吧秦國得到了魏國的許諾,安心攻打太原。韓國囤積重兵防備秦國可能的入侵,趙國則是摩拳擦掌想要報仇。這個時候,魏國就成了一塊很大的籌碼。韓國趙國為了對付秦國,自然希望自己的後方魏國老老實實的,不要鬧出什麼麻煩。秦國也是希望魏國不要在函谷關興風作雨,不要在河東磨刀霍霍。魏國完全可以左右逢源,既不支援韓國,也不支援秦國趙國,如此反而是對三國最好的支援。趁著這個機會,魏國南下或者東進,還不是魏國自己決定的嗎
魏王自然也明白了這個道理,只要自己明日的態度一些,又不給秦國實際性的好處,秦國經略趙國的太原就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了。魏國不用擔心北方的趙國,因為趙國將完全被秦國吸引住;也不需要擔心西面的韓國,因為太原發生戰事,上黨也不安穩,上黨若是丟失了,新鄭還能獨善其身嗎更不需要擔心東面的齊國,因為魏國很快就會打壓齊國,讓他們陷入不斷的內耗當中,齊國想要強盛起來,還要看看魏國答不答應呢
諸位愛卿可還有別的意見若是沒有的話,明天的朝會就按照國尉的意思來處理,如何魏王難得意氣風發地說道。
王上英明臣等沒有異議群臣齊聲回道。
好諸位愛卿今晚就留在寡人的宮中用膳。來人啊速備宴席
謝王上
次日,朝會上,秦國丞相魏冉接受了魏王的召見。
穣侯不在咸陽侍奉秦王,遠道來寡人的大梁所為何事有了計較的魏王裝作露出興趣的樣子問道。眾人卻是知道,現在的客氣是為了待會好討價還價,總不能一下子把對方嚇走吧這畢竟不是待客之道。
臣此來大梁,乃是為王上大計,為魏國大計而來魏冉回答地滴水不漏。這也是每個使者的固定說辭。總不能直接說是為了坑你而來為了謀求自己的富貴而來吧
哦魏王故作疑惑,反問道:如果寡人沒有記錯的話,魏秦兩國交惡已久,貴國更是前不久伐寡人的河東。穣侯此來是代表個人呢還是秦王呢如果是代表個人,寡人願意授予穣侯高爵厚祿。如果是代表秦王,寡人不是不大相信。畢竟,楚懷王前車之鑑。當為寡人教訓。
魏冉早就料到魏王會出言諷刺,早有準備的魏冉不疾不徐,不慍不火地回道:臣此次前來,乃是以丞相之職代表秦王,王上的好意,臣怕是不能接受了。至於懷王一事。此一時彼一時。當時五國合縱伐秦,不也是無疾而終嗎當今亂世,兩國相交,自然以利益為上。臣自以為有大利於貴國,王上還是可堪一聽一信的。若是王上聽後不以為然,大可將臣驅逐出大梁。
魏王這才露出滿意的笑容,說道:敢請穣侯賜教
魏冉微微作了一揖,說道:臣在咸陽時,曾聽手下來自大梁的門客說王上做太子的時候。素以恢復文侯時的霸業為己任,不知是真是假。
魏王臉色稍顯尷尬,那不過是自己為了取悅先王隨口說的話,怎麼讓魏冉知道了呢這種事,自己還真不好否認。不然,豈不是證明自己胸無大志但也不好承認,現在的現實可謂一個巨大的諷刺尤其是和隔壁的韓王相比,簡直不值一哂。唯一可以慶幸的就是魏國也斷開疆擴土了。而不是到處割地求饒。
見魏王並不出言附和,魏冉自顧自地說道:臣以為這件事應當是真的。遙憶文侯時。魏國橫行中原,所向披靡,連臣都是心嚮往之。王上若是可以光復文侯之業,是為美談矣
魏國群臣默然不語,同時很是不解。默然不語是因為時過境遷,魏國早就失去了當初的霸業。北方的趙國已然崛起,西方那個跟著自己混的小弟都成了龐然大物,而且就是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一步步發展起來的。不解的原因是不知道魏冉為何突然說起了這件往事,是在激勵自己嗎疑惑諷刺自己
說完這句。魏冉臉色一變,正色道:韓國者,小國爾。追思過往,魏秦齊楚燕趙六國皆有稱霸中原之時,唯獨韓國不求進取,隨遇而安,是為弱國。可遍觀當今天下,韓國已然隱隱居於首位。竊以為,魏國想要光復文侯時的榮耀,韓國當為大敵。
魏王難得地點了點頭,卻是笑道:韓國乃是我魏國的盟友,應該擔心的是貴國吧
魏冉搖了搖頭,說道:非也數個月前,韓楚兩國易地,韓國以五百裡之地換楚國的兩百裡之地,韓王卻是喜形於色。王上可知為何
魏王不語,靜等魏冉的分析。
魏冉隨即解釋道:潁泗之地,近中原也。黔中之地,偏僻之所在。韓王以額外的三百裡之地,換基業所在。因此才顧左右而言大業可期哉韓國分明是想稱霸中原,一統天下。魏國緊鄰韓國,若想保全,要麼連橫他國,要麼負隅頑抗,像眼下的這樣交好韓國,乃是取禍之道。
我秦國雖然不濟,但有八百裡關中之險,韓國想要攻之,我秦國則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待韓國氣衰,連橫他國而伐之,祖宗的基業就保全了。可魏國卻是沒有天險,一馬平川。若是等韓國削弱了楚國趙國,韓國越來越強,魏國也就越來越弱,王上又要拿什麼來實現文侯時的榮耀呢竊以為,我們秦國要遠比魏國安全。至少,我們雖然屢戰屢敗,卻是在削弱韓國,而不是幫助韓國強大他們
魏王為之默然,問道:敢問穣侯計將安出
魏冉這才胸有成竹地說道:想要光復魏國的榮耀,就不能任由韓國強大。畢竟臥榻之上豈容他人鼾睡。韓國數敗我們秦國,我們秦國引以為恥。不如允許我們秦國借道函谷而入三川,如此,韓國自然被削弱,魏國也可以保全。對貴國而言,想要壯大實力,無論是經略齊國還是經略楚國,系聽王上之見。
魏王聽後卻是連連搖頭,說道:不妥不妥函谷關實在險要,若是貴國假途伐虢,寡人的函谷關就有失守的風險。到時候,貴國霸佔了函谷關,佔據了主動權,攻不攻打三川皆在一念之間。我們魏國卻是得罪了韓國,韓國必然大動干戈
魏冉心裡暗暗搖了搖頭,這就是名聲不好的壞處了。秦國以前坑了太多的國家,魏王明明已然心動,卻忌憚秦國是在誆騙魏國。不過,換做自己是魏王,也很難相信。畢竟,相信秦國的風險實在太大了,函谷關又太過重要。
若是我們秦國食言,貴國完全可以聯合韓國攻打函谷關臣也願意留在大梁為質如何魏冉提出了這麼一個折中的辦法。
魏王依然搖頭,說道:在秦王眼裡,穣侯不一定比函谷關重要。至於聯合韓國攻打函谷關代價太大,趙國也會橫插一腳,不妥不妥
那王上要如何才能相信我們秦國的誠意呢魏冉乾脆聽魏王出的價碼。
魏王則是忍著內心的激動,說出了魏國的條件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