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煌明最新章節列表 > 第八十八章 覺華島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八十八章 覺華島

航途漫漫,一路順風,六日後船隊抵達山東登州靠岸。

大明為征戰遼東,在山東登州地區修建了倉庫,如遇敵軍圍城,船隊就能將糧食裝備源源不斷地送到沿海地區,當然也包括寧遠。

沈廷揚搞海運援遼,幾次都是從登州出發,對此流程十分熟悉,停靠登州便帶人往船上搬運糧草軍器。

徐煌沒有下船,負責船上守衛。

持續了半日,第二批糧餉物資裝船完畢,船隊再次揚帆出發。

按照以往的路線,在登州,候東南風轉粟至天津,又候西南風轉至寧遠。

然而這次,沈廷揚經過計算,以及對海況的觀察,命船隊直接從登州直輸寧遠。

自洪承疇被圍松山,遼東局勢惡化,朝廷徵調江南糧草,以最快速度運往遼東。

沈廷揚深知,松山城中即將糧食殆盡,如不速速將糧草運至,恐會釀成大變!

......

覺華島,有一主島和三小島,分別為磨盤島、張山島、閻山島。

天啟年間,兵部尚書孫承宗主持遼東防務,既經營寧遠城之築城與戍守,又經營覺華島之囤糧與舟師。

早在唐代時,覺華島就被開發,其北邊海港,稱為靺鞨口,已為島上要港,出入海島咽喉。

天啟年間廣寧失陷後,御守重在寧遠城,明朝軍用糧料,儲之海島,覺華島成為明軍的一個囤積糧料的基地。

操江水師船隊正在這片海域緩緩航行,依沈廷揚的命令,陸鎮海派部下四處警戒,以防有清軍舟船出現。

好在清軍沒有水師這個兵種,船隊抵達覺華島還算順利。

福船甲板上,眾兵精神萎靡,兩眼無神,暈船加北方異常寒冷,凍得他們全無精神。

當看到愈來愈近的海島時,眾人方才露出一絲欣喜。

徐煌坐在船頭,神色如常,他也不清楚自己為什麼不暈船,似乎還對茫茫大海有一種熟悉的感覺......

只是,這北方的鬼天氣也忒冷了吧!冷的過分了!

此時海面已經進入了封凍期,近海數里之內,盡是厚薄不一的冰層,聽說有的冰層厚度達幾十公分!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船隊繞過西面厚實的冰層,從主島東面的狹窄入口水道中小心的航行。

這是一處條件極佳的天然港口,周圍群山環繞,入口狹窄,內中寬闊,是個優良的避風港。

島上有幾座碼頭,可供船隊停靠,岸上山勢陡峭,岩石嶙峋,還有幾門火炮,又有幾艘船停靠著。

此時碼頭木橋上站著一隊隊甲士,領頭的是一個千總打扮的明軍軍官,他們熟練的接過纜繩,幫忙把各船緩緩停靠好。

下錨後搭好跳板,沈廷揚帶頭走了下去。

那千總立刻迎上來拱手笑道:“沈大人,你們可算來了!再遲一兩天,吳總兵可就打我們軍棍了!”

沈廷揚神色平靜,只是微微一笑,千總也不多說,迎著他往裡面走去。

覺華島主島呈兩頭寬,中間狹,不規則的葫蘆狀,孤懸海中,島上一處平坦的地方,建了許多木質房屋,還有一些磚石結構的小城,名為囤糧城。

這座囤糧城,城呈矩形,南北長約五百米,東西寬約二百五十米,牆高約十米、底寬約六米。

北牆有一門,通城外碼頭,是為糧料、器械運輸之通道。

南牆有二門,與‘龍脖’相通,便於島上往來。

東、西牆沒有門,利於防守。

城中有糧囤、料堆及守城官兵營房,還有一條縱貫南北的排水溝。

崔武等人一路好奇的東張西望,徐煌下船後就沒有動,放眼看向西邊,那是寧遠城的方向。

當年孫承宗修築寧遠城作為復遼土的前進基地,又在覺華島上建覺華島水師守衛糧料、器械,兩地呈犄角之勢。

若東虜窺城,則島上之兵,乘船入三岔河而上,燒其河上浮橋,而繞其後,以橫擊之!

曾經的覺華島,給努爾哈赤造成了極大的威脅,成為明軍與後金軍的必據必爭之地。

天啟六年時,努爾哈赤攻擊寧遠城不下之後,隨即進攻覺華島。

時值隆冬,海面冰封,從岸邊履冰,可直達島上,後金軍勢大,由武納格率領蒙古騎兵及滿洲騎兵,約數萬人,由冰上馳攻覺華島。

島上明軍鑿冰十五裡為濠,列陣以車楯衛之,然明軍鑿冰寒苦,既無盔甲、兵械,又都是水手,不能耐戰,且以寡不敵眾,島中諸將皆力戰而死!

那一戰後,明軍損失慘重,覺華島上七千明軍將士,以及七千餘商民男婦,盡遭後金屠戮。

糧料八萬餘石和千餘艘船也被後金軍焚燒,主島作為明朝關外的後勤基地更是被摧毀。

同時,後金軍也付出代價,寧前道袁崇煥上疏斬首269名,斃敵傷敵以數千,後金出師不利,於是撤兵。

如今十六年過去了,徐煌看到的覺華島,作用已經不大,覺華島水師就只剩下幾艘破船,島上也沒多少軍隊駐紮。

數百年來,有人以“十三幅鎧甲起兵”讚美努爾哈赤,但在徐煌看來,努爾哈赤終其一生也只是一個殘暴的“酋長”!

在後金乃至滿清擴張過程中,都秉承奴酋努爾哈赤“屠城”的惡習,將婦孺老幼屠殺殆盡,給遼地乃至整個中原,造成了沉重的災難!

可以說,清軍入關屠盡明朝漢人的骨氣廉恥,大明有思想、敢反抗的忠勇之士幾被殺盡,留下的是大抵順服的奴才!

這也造就了提到明末時,人們第一印象總是漢奸多的原因,忠勇之士幾乎被殺絕,可不就是漢奸多了?

滿清幾次入關,哪次沒有上百名官員殉國?

那些名不經傳的知縣、知州、知府、巡按御史、通判、訓導,乃至舉人諸生,為了抗清獻出自己生命的人,有誰能記得?

大明不僅是歷朝最有骨氣的王朝,殉節官員更是居歷代之冠,光是明末就有四千多官員!

這還是經過滿清百年時間閹割後史料的記載,實際人數只會更多!

世人只知吳三桂,孔有德之輩,可知鄧謙、宋學朱等上千忠勇之臣?

遠的不說,就是這覺華島之戰,守島將領金冠、姚撫民、王錫斧、季世登、吳國勳、姚與賢、李一葵、張其性、翟繼皋、徐國蕃等人,率眾拼死抵抗後金,最後全部戰死。

他們又有誰記得?

韃子所到之處“逢人立碎”,連已經停靈在棺的遊擊將軍金冠,也被“俱經剖割”。

金冠之子金世林帶領奔喪而來的三百義士在護靈的同時,全部投入戰鬥,竭盡忠孝,無一生還,場面何其慘烈?

冰冷的海風吹過,徐煌臉上疲倦頓時散去,步入囤糧城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