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次元 > 混在東吳吃軟飯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三十四章 協議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三十四章 協議

荀彧謂楊林道:“楊大人,孫曹兩家,本就應同仇敵愾,為漢室出力,赤壁一戰,雖我軍敗了,但曹公卻從未放棄,今厲兵秣馬,揮師西北,全為漢室天下!東吳之主能以大局為重,曹公也頗為欣賞,在出來前,曹公特別囑咐我,與東吳議和,可讓之利,儘管讓與東吳,相信東吳女主深明大義,定能明白曹公心意。”

楊林也道:“承蒙曹公看得起,在下必定稟告主公,天下之勢,以曹公馬首是瞻——只是在下不知道,曹公如何讓利於我東吳?”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荀彧道:“曹公說了,劉備雖自命為漢室宗親,但實則卑鄙無恥之徒,劉備佔據荊州,實在令曹公所不恥,因此,曹公特上奏陛下,封孫仁為荊州牧,統領荊州九郡。”

楊林笑而不語,這曹操真是連議和的時候也不忘挑撥孫劉兩家的關係,任命孫仁主公為荊州牧,但實際上荊州的掌控權卻在劉備的手中,如此一來,不是變相讓東吳去進攻荊州嗎?

荀彧見楊林表情異樣,便問道:“楊大人,可對此有不滿?”

楊林道:“承蒙曹公看得起,但如今東吳已經和劉皇叔簽了協議,井水不犯河水,曹公現命我主為荊州牧,豈不是挑起我東吳與劉皇叔的不和嗎?還請荀先生稟明曹公,荊州牧之位,我主實在不敢受。”

要奪回荊州,楊林自有自己的方法,他可不想東吳成為對方手中的棋子。

見楊林心意堅決,荀彧又道:“既然如此,楊大人,荊州牧之事,我再也不提。曹公既然誠心議和,定是有其它的好處的,那就是從此以往,曹軍與吳軍的一切瓜葛,都既往不咎,我曹軍不會再計較赤壁之戰的得失,從此以後,以淮河為界,兩家和平共處,互不侵犯。”

荀彧的這句話,倒是楊林想聽的,此次議和,最重要的就是雙方從此再無兵戎相見,只要北面無戰事,那麼東吳便能安心的操作自己的事情,而對於曹操來說,議和的好處也是顯而易見的,只要議和了,曹操便能夠騰出手去對付西北的馬騰和張魯了。

楊林道:“以淮河為界,對兩家來說,倒是公平,既然曹公有意,那我主怎會不同意?但是我主特意囑咐了一點,還請荀先生能夠應允。”

荀彧奇怪道:“所為何事?”

楊林道:“主公特意囑咐在下,當今天下,最富豪者,應屬曹公,若能與曹公互通有無,那麼對於東吳,將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而對於曹公來說,能讓商旅與東吳往來,那自然也是只有利而無害之事。”

“這個……”

荀彧顯得有些猶豫,楊林的意思已經很清楚了,就是加強兩家的商人之間的往來,從長遠來看,這倒是利國利民的好事。

但是曹操一方,最初就是以屯田之制發展起來的,若是貿然的讓商旅往來,那麼對於己方自身的衝擊未免太大……

荀彧對於商人的事知之不多,因此無法定奪。

楊林見荀彧猶豫的模樣,知道這老家夥不宜對付,當初和劉備簽訂通商協議的時候,也不見諸葛亮猶豫不決。

在戰爭方面,也許是諸葛亮要強些,但是在治國方面,荀彧本事可以算是亂世中出類拔萃的!

既然荀彧顯得猶豫,楊林自然也不能強人所難,便道:“既然荀對於通商之事尚存猶豫,那荀大人自可稟明曹公,看他同意與否?”

荀彧道:“既然如此,那我就暫且稟明曹公。”

既然和談出現了分歧,那麼暫且停歇也是無可厚非的。

於是荀彧和楊林各自回去休息,荀彧便命人快馬加鞭的給曹操送去了書信。

三日之後,曹操的回函來到。

荀彧向楊林宣讀了曹操的回函,道:“楊大人,曹公說了,雖派商人互通有無,對於兩家來說利多弊少,但正值亂世,兵荒馬亂,若派人去保護這些商旅,只怕會消耗軍隊的實力,還有就是,所謂商者,詭詐也,自古以來,不乏奸商,奸商奇貨居奇,低價買入,高價賣出,擾亂市場,使貨幣混亂,一般民眾深受其苦,因此,曹公雖有意,但也言明,此時尚不能使商旅自由貿易,對於商人,當有所管束,才不能使之亂法。”

楊林連連稱奇,荀彧說是曹操的意思,但是他也知道,這分明就是荀彧自己的意思。

荀彧雖老,但是卻看出了自己的諸多小算盤,實在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只可惜,這樣的人才,將不久於人世了……

既然是“曹操”的意思,那麼楊林也無話可說,道:“曹公約束商旅,實在令在下遺憾,不過這倒是小事,當務之急,是兩家簽訂和約,互不侵犯,固守各自領土,好讓兩家的百姓能夠安居樂業。”

荀彧點點頭,楊林也並不急於一時,要與曹魏通商,根本沒有必要強逼,若是態度太明顯了,只怕會被對方起疑。

雖說和約中最重要的一點被荀彧給否決了,不過更多的共同點,卻是被荀彧和楊林兩人所認同的。

荀彧和楊林又商量了一些和約中的其它細節,如釋放雙方的戰俘,還有就是對赤壁之戰中戰死士兵的一些撫卹等,兩人一致認為,當在赤壁之戰的交戰地立一塊碑,以告慰死去的亡靈。

在大的意向達成之後,楊林便拿出紙來,將雙方的協議都寫在了紙上。

荀彧道:“楊大人,你的這一筆好字,普天之下,倒是無人能勝過你,只是我怎麼也識不得,你的字究竟是出自何種字型。”

楊林笑道:“在下隨意塗鴉而已,至於字寫得如何,在下有自知之明,荀先生也無需謬讚,至於這字型為何,在下自幼便寫如此的字,形狀方正,卻不知其名字。”

說罷,楊林低頭繼續寫自己的和約,他所寫的字,自然就是仿宋體,仿宋體的字型端正,與當今的文人所寫的字型並不一樣。

楊林慢慢的將自己和荀彧所交涉的所有內容都寫在了紙上,滿滿的一大篇紙,楊林不僅寫了一份,還寫了另外一模一樣的一份。

在寫完之後,楊林便將自己所寫的交給了荀彧看,荀彧此時也不顧字型如何了,只管看上面的內容。

的確,楊林所擬定的和約,和兩人所商談的內容並無二致,楊林的用詞準確,每一個字都不存在歧義,如此準確性極高的和約,荀彧倒是第一次見過。

荀彧問道:“楊大人,我聽聞,你在入仕前,是說書的?”

楊林笑道:“在下在受主公知遇之恩前,曾在曲阿城中靠說書為生,縱是遇到了主公,蒙主公賜予官職,但閒暇之餘,在下依舊為他人講故事,在下樂在其中,荀先生若是有意,在下也為荀先生講一個故事如何?”

荀彧搖搖頭,道:“現在有要事要做,至於講故事的事,就延後吧。”

楊林也笑了,荀彧這老家夥,果然是一點破綻也不留。

荀彧看了這份寫得非常嚴謹的和約,也挑不出一點毛病,於是就提起筆,在和約上面署上了自己的名字,他既然是曹操所派來的代表,那麼他的簽名,此時就代表了曹操。

楊林也毫不客氣的在和約上將自己的名字寫上,他是東吳的代表,不過在署名上,還是署在了荀彧的下方,這並非是說東吳若於曹操,而是他自己年輕,讓著荀彧這位老者。

簽約完畢之後,兩人各執一份,便好好的收拾進自己的囊中。

在議和之時,兩人喝的是茶,在議和之後,便能夠開懷暢飲了,荀彧命人拿來了早已準備好的美酒佳餚,款待兩軍將士。

此次合肥之戰,雖曠日持久,但東吳方面,卻幾乎沒有什麼死傷,至於曹軍方面,倒也只有上一次差點被吳軍攻破城死傷慘重,至於後來的援兵,倒沒有什麼死傷。

不過既然已經議和了,那麼對於雙方的士兵來說,便不能夠再互相仇視了,士兵們都覺得松了一口氣,這漫長的一場戰爭,終於落下了帷幕。

宴席上,雙方的士兵們載歌載舞,忘卻了仇恨。

在這場盛宴結束之後,東吳的士兵們,便能夠回到家鄉,在今後相當長的時間裡,倒也沒有什麼戰事了。

至於曹軍的士兵們,雖然曹操有意進攻西涼的馬騰和漢中的張魯,但也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準備才行,對於曹軍的士兵們來說,也是有充分的休養的時間的。

宴席上,雙方的將領們,也化干戈為玉帛。

甘寧找到了張遼等將,除了敬酒之外,還詢問張遼等將,如何才能夠增強自身的武藝,要知道,在單挑方面,甘寧可是一次也沒有勝過這些個曹軍將領。

甘寧自詡為東吳的第一武將,但是在個人的武力上,他遇到了曹操一方的名將,倒也吃癟不少……

至於程普、呂蒙等人,卻比甘寧稍稍收斂,雖現在已經議和了,但是敵我分明,程普、呂蒙不屑於與敵方將領同坐一桌。

魯肅和楊林,便和荀彧座了一桌,楊林和荀彧雖然年齡相差甚遠,但是楊林卻無話不說,荀彧也多番恭維楊林少年得志,前途不可限量。

不過,雖然楊林想要給荀彧講講得心應手的故事,但是荀彧卻連連推辭,還說自己不勝酒力,就是不肯聽楊林的故事,弄得楊林哭笑不得。

至於魯肅,他向來佩服荀彧的才敢,只可惜從未親眼見到過,此次一見,如見神人一般。

魯肅敬了荀彧不少酒,而荀彧雖然年老,但也照單全收。

在曹操一方的謀士中,楊林最佩服的只有兩人,其一是郭嘉,其二便是荀彧。

只可惜,一人沉迷於酒色,導致身患絕症,而另一人,已是老態龍鍾,名不久於人世。

楊林為不能夠與這兩位頂級的謀士交鋒而感到可惜,荀彧死後,只怕曹操一方,再也沒有拿得出手的謀士了,那麼,曹魏便會成為被自己魚肉的物件了!

荀彧在迷迷糊糊間,仔細的瞧了楊林一眼,隨後,他以不勝酒力為名起身離席。

荀彧悄悄的來到張遼身旁,輕輕的敲了一敲張遼的肩頭,道:“張將軍,借一步說話。”

張遼雖然也喝了不少酒,但仍然神志清醒,見荀彧神情凝重,便也起身。

荀彧拉著張遼來到一處僻靜的角落,張遼問道:“荀大人,你拉著末將來,所為何事?”

荀彧道:“張將軍,此次議和,雖對於我方,利大於弊,但是對於東吳,卻也是如此,沒有了我方的威脅,又和劉備簽了和約,東吳便能安心發展生產,在短時間內使自身富足,丞相雖致力於對付西北的敵人,但我方最大的威脅,並非在於西北,也不是劉備,而在於東南的東吳,赤壁之戰的大敗,只是讓我方警惕,倘若不能重視,落入了東吳的圈套,只怕會遭到更大的失敗!”

荀彧的話,說得張遼冷汗直冒,他雖是武將,但也經不住荀彧這麼一說。

張遼問道:“荀大人何出此言,無論如何,我方都比東吳強大,在平定了西北之後,小小的東吳,又何足掛齒呢?”

荀彧搖搖頭,道:“將軍所言差矣,這些日子以來,我與東吳的議和使者交談,知道東吳之主孫仁,並不簡單,孫仁雖是女流之輩,但其智謀,超出其兄數倍,雖我不知道是她自己的本事,還是她手下的人有本事,但可以知道的,是現在的東吳,早已不是當年孫策所率領的那群烏合之眾了,若我方小看了它,只怕會遭來橫禍!

我一生為丞相出謀劃策,但今時今日,我也知道自己命不久矣,因此,此次藉著酒興,特囑咐將軍兩句:那就是,無論如何,切不可答應東吳,與之自由通商,不然的話,後果不堪設想!”

張遼聽得詫異,但也只能夠點點頭,荀彧在現在所說的這些話,實際上和遺言差不了多少……(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