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大獨裁者報告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三百八十三章 宮廷風雲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三百八十三章 宮廷風雲

咸豐終於倒下了,在風雲變幻之中,在北伐的聲聲吶喊之中,咸豐皇帝那脆弱的身子,再也無法支撐起大清這座江山,倒下了!

懿貴妃一直侍侯在外面,她雖然得到皇帝寵幸,但終究只是一個嬪妃,在皇上就快歸去的時候,若沒有皇上召見,就只能皇后服侍在一邊。

就在這個時候,皇帝身邊的小太監匆匆奔了進來,就在院子裡一站,高聲傳旨:"萬歲爺急召懿貴妃!"說完才跪下請安,又說:"請懿貴妃趕緊去吧!怕是萬歲爺有要緊話說。"

"喔!"懿貴妃又驚又喜,問道:"萬歲爺此刻怎麼樣?"

"此刻人是好的。只怕......"小太監欲言又止:"奴才不敢說。"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懿貴妃知道,皇帝此一刻是"迴光返照"。

時機萬分珍貴,不敢怠慢,隨即趕到了煙波致爽殿。御前大臣都在殿外,站得遠遠地,一看這情形,就知道皇后在東暖閣。小太監打了簾子,一眼望去,果然皇后正跪在御榻前,懿貴妃進了門,隨即也跪在皇后身後。

"這個給你!"皇帝氣息微弱地說,伸出顫巍巍的一隻手,把一個蜀錦小囊,遞給皇后。懿貴妃知道,那是乾隆朝傳下來,皇帝常佩在身邊的一枚長方小玉印,上面刻的陽文"御賞"二字。

皇后雙手接了過來,強忍著眼淚說了句:"給皇上謝恩。"

"蘭兒呢?"

"在這裡。"皇后把身子偏著,向懿貴妃努一努嘴,示意她答應,同時跪到前面來。

"蘭兒在!"懿貴妃站了起來,順手拿著拜墊,跪向前面,雙手撫著御榻,把頭低了下去,鼻子裡息率息率在作響。

皇帝緩緩地轉過臉來,看了她一下,又把視線移開,他那失神的眼中,忽然有了異樣複雜的表情,是追憶往日和感嘆眼前的綜合,不辨其為愛為恨,為恩為怨?

"唉!"皇帝的聲音不但低微,而且也似乎啞了,"我不知道跟你說些什麼好。"

聽得這一句話,懿貴妃哭了出來,哭聲中有委屈,就這時,皇帝伸手到枕下摸索著,抖顫乏力,好久都摸不著什麼東西。於是,皇后站了起來,俯首枕邊,低聲問道:"皇上要什麼?"

"'同道堂';的那顆印。"

皇后探手到枕下,一摸就摸出來了,交到皇帝手裡,他捏了一下,又塞回皇后手裡。"給蘭兒!"

這一下,懿貴妃的剛低下去的哭聲,突然又高了起來,就象多年打入冷宮,忽聞傳旨召幸一樣,悲喜激動,萬千感慨,一齊化作熱淚......

......

皇上已經一點動靜都沒有了,肅順點了根安息香,湊到皇帝鼻孔下,去試探可還有呼吸?那支香依舊筆直的一道煙,絲毫看不出有鼻息的影響,肅順便探手到皇帝胸前,一摸已經冰涼,隨即雙淚直流,一頓足痛哭失聲。

殿裡殿外,上上下下,早就把自己沉浸在悽悽慘慘的情緒裡,蓄勢已久,肅順哭這一聲,就象放了一個號炮,頓時齊聲響應,號哭震天。

一八五八年七月二十日,咸豐皇帝駕崩。遺命以皇長子載淳繼位,並派怡親王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景壽、協辦大學士尚書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等總共八人,"贊襄一切政務"。

又給皇后和懿貴妃兩枚代表皇權的印章,希望她們相互牽制。

鹹豐帝死後,皇子載淳即位,定年號"祺祥"。懿貴妃與皇后鈕祜祿氏慈安太后並尊為皇太后,是東西兩太后。

咸豐,愛新覺羅.奕詝。清朝第九位皇帝,也是清軍入關以來第七位皇帝,道光十一年六月初九日生於北京圓明園之澄靜齋,為清宣宗道光帝第四子,母為孝全成皇后鈕祜祿氏。

這位大清朝的皇帝貪女色、貪絲竹、貪美酒、貪鴉,一生也頗為不順。在他登基的第一年,就爆發了聲勢浩大的太平天國起義。

次後,在太平天國起義剛剛有所緩解的時候,又忽然發生了張震獨立、兩湖獨立,尤其是張震之軍政府的成立,等於給了搖搖欲墜的滿清王朝最致命的一擊!

在突如其來的百戰軍北伐面前,咸豐皇帝再也無法忍受這樣的刺激,轟然倒塌,就好像即將如他一般倒塌的大慶王朝一樣......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說咸豐皇帝是被生生嚇死的也不為過。

北伐,北伐!!

這是對滿清王朝最沉重的打擊,是將這個腐朽的政權徹底掃進垃圾堆的開始。

咸豐死了,他的兒子繼位了,是為同治帝,可是這個幼小的皇帝上臺,卻並不代表著大清就太平了,就安然無事了,相反,更大的風雨也在同治帝登基的那一天就即將爆發......

老皇帝死了,新皇帝來了,可是擺在大清君臣面前的,卻是如何應對百戰軍的北伐。

在各線戰場,百戰軍勢如破竹,山東等地接連傳來清軍敗報,在百戰軍強勢的攻擊面前,清軍根本不堪一擊。

"臣以為,當召各地勤王之師,保衛京城,剿滅髮匪!"做為八大顧命大臣之一,恭恭敬敬地對著自己非常尊敬的慈安太后說道:

"反賊雖然勢大,但當年髮匪北犯之時亦如同此,不必過於驚慌,只要阻擋住了反賊攻勢,臣以為什麼都好辦了!"

肅順一說話,邊上幾個肅順的親信都連連稱是,這個時候簾慈禧太后,也就是當年的懿貴妃開口說道:

"不如議和......."

"議和?斷然不行!"還沒有等慈禧太后說完,肅順已經打斷了西太后的話:"我大清立國到了今天,哪有和反賊議和的道理?此事有損我大清國威,請太后今後提也休提!"

陰冷的神色從慈禧太后的臉上一掃而過,但卻很快又恢復了平靜。現在肅順勢大,並不是自己能夠招惹的。

之前在咸豐死後,兩人已經有過兩次交鋒,第一次是肅順贏了。兩宮並尊,卻非同日,懿貴太妃畢竟晚了一日才得封為太后。因為住在煙波致爽殿西暖閣,很自然地被稱為"西太后",有時簡稱為"西邊",或者"西面的"。這樣,另一位太后就應該是"東太後",但臣下在背後談到,卻很少帶出"東"字來,兩宮高下先後之分,在這些地方表現得清清楚楚。

次後東西兩宮提出以鈐印作為諭旨曾經過目的憑證的辦法時,肅順表示,兩位太后只能鈐印,不能更易諭旨的內容,而且各衙門所上奏摺,不先呈覽。要照這樣子辦,兩宮聽政,有名無實,西太后堅持不可,於是,第二個回合是肅順輸了。

肅順始終不相信西太后有什麼了不起的才具,能夠治理大政,所以雖然輸了,並不以為意,你要看就看,你要改就改,看你能搞出什麼花樣來!

西太后當然也有自知之明,不會自作聰明,胡出主意,因此表面不僅相安無事,甚至可說是意見頗為融洽的,以至於連站在恭親王這面,或者深恐肅順專擅,紊亂朝政的人,也不得不說一句:"長此以往,未始不佳。"

肅順的地位看來相當穩固的了!因此原在觀望風色的人,態度開始改變,逐漸逐漸地向肅順靠近了。自然,離恭親王卻是越來越遠了。

只有西太后知道,肅順的地位並未穩固。遷入煙波致爽殿的第一天,西太后就向東太后建議,應該正式改為"垂簾"的體制。沖人在位,太后垂簾,史不絕書,可是在清朝絕無此傳統,因此,謹慎的東太後,反對此議,她的理由是:

"外頭有人說,如今的體制,是'垂簾輔政,兼而有之';,這樣子不也很好嗎?"

"現在是剛起頭,肅順的形跡不敢太露,日子長了,姐姐,你看著吧!"從御口親封太后之日起,兩宮正式以姊妹相稱了。

東太後的口才不及"妹妹",只有一個辦法:"慢慢兒再說吧!"

慈安太后目前還是信任肅順的,見到肅順堅持要和反賊打到底,一個婦道人家,雖然貴為太后,可也不好多說什麼,只能準了。

邊上恭親王張了張嘴想要說話,可又把話咽了回去。

其實在皇帝駕崩之前,自己和肅順之間的矛盾已經非常深了,當皇帝駕崩之後,兩人之間的關係已經勢同水火。

用兵的事定了,又商量起了新皇帝年號的問題來。

肅順只把臉對準了慈安太后:"皇帝的年號,奴才幾個共同商酌,定了'祺祥';兩個字。"說著,他把正楷寫了"祺祥"二字的紙條,放在御案上面。

西太后眼睛朝那看了看,略顯驚異地問道:"大行皇帝大喪還沒有辦,似乎不用那麼急罷?"

"回太后的話,這有個緣故。"肅順從容答道:"如今官錢票不值錢,銀價飛漲,升斗小民,全是叫苦連天。奴才想來想去,只有一個辦法。官錢票不是不值錢嗎?咱們就不用票子,用現錢。那一來,銀價馬上可以回平,銀價回平,物價一定往下掉,物價一掉,人心自然就安定了。"

"不錯!"難得開口的東太後,不由得贊了一聲:"這話不錯!"

西太后看了她一眼,徐徐說道:"話是不錯。可是,就沙殼子的小錢,也得拿銅來鑄啊!那兒來啊?"

"奴才已經有準備。派人到各地採辦去了。"

"我們怎麼不知道?"西太后的臉色不好看了。

"這是戶部照例的公事。"肅順的語氣也很硬:"不必請旨。"

西太后見駁不倒他,只好忍一口氣:"各地採辦,眼下反賊鬧的厲害,路上又不平靜,能有多少銅運來?只怕無濟於事!"

"太后說的是。"肅順緊接著這一句相當有禮貌的話,隨即話鋒又是一變:"可是太后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現在京裡不是沒有銅錢,無非有錢的人藏著不肯拿出來!只要新錢一出,他們那奇貨可居四個字就談不上了,自然而然的,市面上的銅錢就會多了。這是一計而已。"

"這一計要是叫人識破了呢?"

"那怎麼會?"肅順搖著頭說:"誰也不知戶部採辦了多少銅?沒有人摸得清底細,倘或真的有這麼一回事,必是有人洩漏機密,壞了朝廷的大計,奴才一定指名參奏,請旨正法!"

看他如此懍然的神色,表現出一片公忠體國的心情,連西太后也有些動容,"我這算明白了!"她點點頭說:"你要想把年號早早定下來,就是為了好鑄新錢。是這個意思嗎?"

"是!等年號一定,馬上就可以動手敲鑄,奴才的意思,要鑄分量足的大錢,稱為'祺祥重寶';,這才能取信於民。"

"慢著!"西太后揮一揮手,打斷他的話問:"祺祥';兩個字,怎麼講?"

"就是吉祥的意思。"

"嗯!"西太后微微抬頭,用一雙生威的鳳眼,看遍了顧命八臣,然後問道:"改元是件大事!年號是怎麼來的?可也是象上尊諡那樣子,由軍機會同內閣擬好了多少個,由硃筆圈定?"

這一問,包括肅順在內,一時都愣住了!他們都沒想到西太后居然對朝章典故,頗有瞭解,於是領班的載垣,只好硬著頭皮答應一聲:"是!"

西太后沒有說什麼,只死盯了肅順一眼,把放在御案上,寫著"祺祥"二字的紙條,用一隻纖長的食指撳著,往外推了開去。

這個軟釘子碰得不小,肅順有些急了,"啟奏太后,奴才幾個,商量了好久,才定了這兩個字,其中有個說法兒。"說到這裡,他回頭望著匡源:"你把這兩個字的出典,奏上兩位太后。"

匡源不象肅順那樣隨便,先跪了下來,然後開口說道:"'祺祥';二字,出自《宋史.樂志》:'不涸不童,誕降祺祥';......."

似乎總是肅順這些人話說的有道理,肅順在那侃侃而談,先是說什麼確定年號的重要性,接著說到他自己身上,講了許多職掌度支,應付軍費國用的難處。他說他曾奉先帝面諭:"務必量入為出。"為了遵行旨意,不能滿足各方面的需索,因而挨了許多罵,受了許多氣,真是道不完的委屈。但是,他表示他不在乎,只記著古人的兩句話:

"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

顯然的,這些話多少是為現在上坐的太后,從前的懿貴妃而發,東太後頗有不安,等發完了牢騷,又發議論......

說了半天,兩宮太後無奈,只得依了肅順這些顧命大臣的"請求",準了先確定年號的事。

等顧命八大臣退出以後,慈禧立刻向東太后說了她的感想:"看他那個目中無人的樣子,飛揚浮躁,簡直就沒有人臣之禮。滿口'咱們、咱們';的,把咱們姐兒倆,當什麼人看了?"

東太後默然。她想替肅順辯護兩句,但實在找不出理由來說。

"象今天這個樣子,他說什麼,咱們便得依什麼,連個斟酌的餘地都沒有。姐姐,你說,大清的天下,到底是誰的天下?"

"這......"東太後不能不說話了,"肅六就是太張狂了一點兒,要說他有什麼叛逆的心思,可是沒有的事。"

聽口風如此,西太后見機,不再作聲,心裡卻不免憂慮。看東太後始終還有迴護肅順的意思,顯得有些優柔寡斷,倘或到了緊要關頭,必須下重手的那一刻,她忽然起了不忍之心,那就大糟特糟了!

在西太后看,肅順是一條毒蛇,非打在他致命的"七寸"上不可,稍一猶豫,容他回身反噬,必將大受其害。

不過她也知道,東太後迴護肅順,實在也有迴護她的意思在內,怕真個鬧決裂了,她會鬥不過肅順。這是好意,卻難接受。肅順是一定鬥得過的,只要上下同心,把力量加在一起,一拳收功,這番道理,得要找個機會,好好跟東太後談一談。

所謂機會,是要等肅順做錯了什麼事,或者說錯了話,東太後對他不滿的時候,那樣借勢著力,進言才能動聽。

肅順是一定要把他除掉的,不然放著肅順在自己面前,就絕對沒有自己的好果子吃,可是怎麼鬥卻必須大費周折。

朝裡的大臣十有八九都是肅順的人,那顧命八大臣又都團結得很,想光憑自己和東太後兩個人的力量扳倒肅順,未免有些困難。

這個時候慈禧忽然想到了一個人,恭親王!是啊,肅順也根本沒有把恭親王放在眼裡,在肅順看來恭親王不過是個可有可無的人,僅此而已。

可是,恭親王不管怎麼說終究還是大行皇帝的親弟弟,恭親王在朝裡也有自己的勢力,尤其是那支在兩湖才滅了曾國藩的滿清新軍。

想到恭親王和他一手栽培起來的那支滿清新軍,慈禧的眼睛忽然亮了起來。在這個世上什麼才是最中的?手裡掌握著一支軍隊!

這點,恭親王有!只要恭親王能夠站在自己這邊,那什麼事情都好辦了,可是,恭親王又真的能夠站到自己的這一邊嗎......(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陸.qidian.,章節更多,支援作者,支援正版閱讀!)(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