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大獨裁者報告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三百八十四章 政變之前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三百八十四章 政變之前

百戰軍忽然北伐的訊息,不僅讓滿清朝廷亂成一團,讓英法震驚,也讓遠在長沙的康雪燭整個人都呆若木雞!

北伐,在這個時候軍政府竟然北伐!

康雪燭終於明白,這一切的一切都只不過是個圈套而已,什麼上海之戰,什麼蘇州保衛戰,一切的一切,都上在圍繞著北伐進行的!

自己和所有的人一樣,都成為了張震利用的一顆棋子......

"撤兵!"在這個時候,康雪燭忽然下達了這樣的命令。

"什麼?撤兵?"

面對部下的質疑,康雪燭的臉色有些扭曲:"不錯,撤兵,這裡已經不能再繼續呆下去了,現在維護京師安全才是第一位的!

張震佈置如此精密,我料不過數日,百戰軍主力必然到達,那時又是一場惡戰,我軍遠離京師,身處重圍,如何能戰?即便強行作戰,僥倖取勝,京師眼下已空,千勝萬勝又有何益?咱們保的是大清的江山,扶的是當今聖上,旦夕不可以掉以輕心,所以我決定立刻撤兵,火速回援京師,以防反賊得逞......"

格沈噶點了點頭說道:"康帥,既然已經決定,我這就去和英夷交涉,讓他們多準備艦船,護送我等回京....."

正在那裡商議,忽然看到部下衝了進來,滿面驚恐失色:"康帥,康帥,英夷,英夷撤退了!"

"什麼?"康雪燭一下站了起來,一把抓住那名部下:"你再說一遍!"

那部下哭喪著臉:"康帥,今日一大早,英國人就開始撤退了,炮隊、士兵,撤了,全都撤了啊!"

康雪燭扔下部下,腳步匆匆朝外走了出去,格沈噶擔心康帥有失,急忙跟在後面走了出去.......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喬尼中校,喬尼中校!"遠遠的看到了英國炮隊軍官喬尼,康雪燭緊趕幾步而上:"喬尼中校,為什麼在這個時候離開我們?"

喬尼似乎有些無奈的聳了聳肩:"康將軍,我接到的上司的命令,上海的局勢現在變得非常緊張,我們需要立即增援,真的非常遺憾,我們無法再給予您更多的幫助,我們必須立即離開這裡,到達上海,祝您好運!"

"那我們怎麼辦?我們怎麼辦?"康雪燭大聲叫了起來,指著那些士兵說道:"我們現在已經成了孤軍,孤軍!你明白孤軍是什麼意思嗎?孤立無援的意思!喬尼中校,我們所有的人都將死在這裡......"

"我很遺憾,但我沒有辦法。"喬尼非常同情,但卻顯得非常無奈:"我想您必須知道,這不是我下達的命令,對於你們可能遇到的窘境,我很同情。這樣吧,康將軍,我想我們的艦船還能帶走五百名士兵,我給您六個小時的時間,您可以帶著五百名士兵登上我們的艦船,然後,想辦法回到您的地方......"

喬尼擺脫了康雪燭,向前走了幾步,忽然回過頭來,加重了語氣:"六個小時,您只有六個小時的時間!"

康雪燭怔怔地站在那裡,看著喬尼的背影,在這一刻康雪燭知道,自己被英國人拋棄了,徹底的拋棄了,好像扔一條破麻袋一樣,自己被遠遠地扔了出去......

"康帥!"格沈噶忽然平靜地說道:"帶著五百名士兵,您趕快和英國人的艦船離開吧!"

康雪燭的目光緩緩落到了格沈噶身上,格沈噶深深吸了一口氣:"剛才您也說過了,我們遠離京城,而且很快就將身陷重圍,不能再這麼等下去了!"

"不!"康雪燭斷然搖了搖頭:"我不會扔下我的部隊的,我為我的部隊傾注了全部心血......"

"康帥!"格沈噶跪倒在了地上:

"軍隊即便沒了,咱們還可以再練,可是康帥要是沒了,天下還有誰能代替?康帥,眼下衛護京師安危才是第一的那!請康帥速走,這裡自然由我統帶,格沈噶不才,就算粉身碎骨,也決不屈膝似賊!康帥!"

康雪燭愣愣地看著這個忠誠的部下,自己明白格沈噶話裡的意思,京師,在這個時候只有京師才是第一位的......

但是康雪燭卻並不知道,他為之效命的那個皇帝已經駕崩了......

......

而在這個時候,咸豐皇帝的葬禮也在北京熱熱鬧鬧的開始了,其實在這葬禮背後,不過就是兩方勢力的較量而已......

在澹泊敬誠正殿中,靈堂早就陳設妥當,靈前供列饌筵二十一器,酒尊十一個,羊九隻,紙錢九萬,內外白漫漫一片縞素,清香飄渺,素燭熒然,王公百官,按著爵位品級,由殿內到門外,列班鴰立。

辰正將到,御前大臣引著小皇帝駕臨,隨即開始行禮。

太常寺的"贊禮郎"司儀、"讀祝官"讀祭文,於是事先受了教導的小皇帝,腳一頓,"嗬嗬嗬"發出哭聲,皇帝一哭,殿內的王公親貴也哭,丹墀上的文武大員跟著哭,這樣一路一路哭過去,稱為"傳哭"。

哭完了,贊禮郎又贊"奠酒",然後皇帝領導三叩首。再一次大聲舉哀。殷奠禮到此已成尾聲,下面就只剩下"焚燎"一個節目了。

九萬紙錢燒完,也得有一會工夫,就在火光熊熊之中,照見宮門外一條頎長的白影子,直撲了進來,一路踉蹌奔趨,一路淚下如雨,正咸豐皇帝的弟弟恭親王。

這時,他也想不起什麼叫失儀了,顧不得擅闖朝班,也顧不得叩見皇帝,奔上丹陛,踏入殿門,門檻太高,走得太急,一絆跌入殿內,就此撲倒,放聲大哭!

事出突然,把皇帝搞得手足無措,也不僅是小皇帝,所有御前的王公大臣,都不知該做些什麼,事實上也無可措手。恭親王那一哭,聲震殿屋,悲痛出自肺腑,旁人無從勸阻,也不忍勸阻,只心裡酸酸地陪著他垂淚。

君臣之義,手足之情,生死恩怨,委屈失意,都付之一慟,所以恭親王越哭越傷心,哭聲甚至傳到內殿。

兩宮太後都在東暖閣閒坐,東太後惦念著小皇帝,怕他會失儀,而西太后則記掛著恭親王。等隱隱聽見前面舉哀的聲音有異,兩人不約而同地問道:"怎麼啦?"

"等奴才去問。"身邊宮女雙喜這樣回答。她剛跨出門口,有太監來報:"六爺到了!"

西太后極點一點頭,然後轉臉望著東太後,等她發話。東太後不甚了解內外體制,躊躇著問道:"咱們倒是什麼時候,可以跟六爺見個面啊?"

"這會兒就可以。"西太后回答得極其爽利。

"那,那就叫吧!"

"慢一點兒,姐姐!"西太后一面說,一面投以眼色,顯然的,她要有所佈置。

這十幾天在一起共事,東太後已頗能與西太后取得默契了。見此光景,便微微點一點頭,起身回到東暖閣,叫雙喜裝了袋煙,慢慢抽著想心思,要好好想一想,該跟恭親王說些什麼話。

人在屋裡,外面的動靜仍舊聽得見,她聽見西太后在吩咐新調來的總管太監史進忠,派出好幾個太監去幹不急之務,而且要去的地方都相當遠,來回起碼得一兩個時辰。聽得被派的太監的姓名,東太後心裡明白,那都是平日被認為形跡可疑,有肅順的奸細之嫌的,要調虎離山,召見恭王時的奏對詳情,才不致洩漏出去。

等把該攆出去的人攆走了,西太后威嚴地喊一聲:"史進忠!"

史進忠不敢絲毫怠忽:"喳!"

西太后的聲音卻又變得十分和緩了:"有件事要差你去辦,你能辦得了最好,要是覺得自己辦不了,你就老實說,我不怪你。"

"喳!"史進忠說:"奴才請旨。"

"你去傳旨:召見恭親王!"

史進忠這才明白西太后的意思,她已經顧慮到召見恭王,肅順可能會設法阻攔,所以才有"辦得了,辦不了"的話。但身為總管太監,說是連找個人都找不來,這當的是什麼差?所以明知差使棘手,也只得硬著頭皮答應:"是,奴才盡心盡力去辦。"

"好。快去。"

史進忠三腳並作兩步,半跑著直奔澹泊敬誠殿。走到半路,遙見皇帝駕回,便即避在一旁,跪著等皇帝經過,等行列將完,他悄悄招手,截住走在最後的一個太監,小聲打聽:"六爺可還在那兒?幹些什麼?"

"剛才還在那兒。大夥兒正在勸他,跟他見禮。"

"肅中堂呢?跟六爺怎麼樣?"

那太監愣了一下才答:"肅中堂跟六爺很客氣啊!沒有什麼。"

一聽這話,史進忠略略放了些心,腳下加快,趕到澹泊敬誠殿,只見文武官員正在站班,一群王公大臣,簇擁著恭親王向外行來,史進忠心想這是個好機會,當著這麼多人傳旨,誰也不敢不遵!於是拉開嗓子,鄭重地喊一聲:"奉懿旨......"

步伐從容在走著的王公大臣,聽見這話,很快地站住腳,退到一旁,讓出一條路來。史進忠匆匆走到上方站定,面向恭王道:"皇太后召見恭親王。"說了這一句,走到他面前請個安又說:"六爺請吧!兩位太后等著呢。"

恭親王不答,緩緩地轉臉看著載垣:"這個儀注禮節,我就不明白了。"他略顯躊躇地說,"幾位陪我一起去見吧!"

王公親貴謁見后妃,有一定的時節,等閒不得見面。至於兩宮皇太後召見贊襄政務的顧命大臣,是為了諮商國事,又另當別論,此外都算外臣,無召見之理。所以恭王才有那一問。

載垣心想,禮節不合規矩是小事,兩宮與恭王談些什麼不可不知,陪他一起進見,確有必要。但是,他對講究禮節、會找毛病、並且常愛在細故小節上挑剔的西太后,存著怯意,怕貿貿然跟了進去,兩宮不見,碰個大釘子,面子上下不來。

吏部尚書陳孚恩,就是如此,前幾天去給太后去請安,太監上去稟報,連句"知道了"的話都沒有,僵在那裡半天,最後只好自己在院子裡趴下來,磕了個頭退下。這個教訓不可不記取。

看看肅順不在,湊上前去說道:"恭親王,懿旨上說的是召見您,我看......"

恭親王苦笑一下,知道這些大臣一個一個都老奸巨猾的很,誰都不願去碰這個釘子,尤其是現在兩宮太後好的和一家人似的,西太后倒還罷了,可東太後上上下下大臣們誰不尊敬?萬一惹到東太後發怒,那可當真是天大干係。

載垣其實心裡也有算計,兩宮太後身邊多有肅中堂的親信,不管兩宮太後和恭親王說了什麼,只怕不消一個時辰就能傳到肅中堂耳裡,自己何苦去擔這個膽子,沒的惹了東太後生氣......

......

"臣奕訢叩見母後皇太后、聖母皇太后!"恭親王取下大帽子往地上一擺,順勢磕了個頭。

"請起來,請起來!"東太後的聲音,客氣中顯得親切:"史進忠,快攙著六爺!"

等攙了起來,叔嫂三人眼圈都是紅的,但他們也都明白,此時相向垂淚,不特在儀制上不甚適宜,而且也無補於大事,所以都勉強剋制著自己。

東太後賜了座,然後只當有意無意地問了一下恭親王對顧命大臣的看法。

其實恭親王早就猜測到了兩宮太後把自己叫來的目的,低聲說道:"跟兩位太后回話:顧命是祖制,臣不敢妄議。"

這個答覆,多少是出乎西太后意料的,但稍微想一想,也就無足為奇。如此大事,自然不能率直陳述,於是西太后喝了口茶,閒閒地又說:"這我倒不明白了,封爵有世襲罔替的恩典,顧命大臣是怎麼著?當一輩子嗎?"

恭王想了想答道:"用人的權柄,自然操之於上。不過先朝顧命,例當禮遇,倘無重大過失,以始終保全為是。"

"嗯,嗯!"東太後不斷點頭,覺得他的話說得合情合理。

西太后也滿意他的話,只是著眼在"重大過失"一語,甚至只是"過失"兩個字上。她朝外看了看,雖然殿廷深遠,仍舊把聲音放得極低:"倘或顧命大臣有了過失,非去了不可,那得按怎麼個規矩辦呢?"

這又把恭王問住了!一時想不起前例可援,便遲疑著說:"這怕很難!顧命大臣面承諭旨,處理政務,罷黜的上諭,要從他們手裡發出去,如果截住了不肯發,那就麻煩了。"

"照你這一說,抗命違旨,不成了叛逆了嗎?"

恭王默然。她的話是不錯,但處置叛逆,不是件簡單的事,所以這兩個字最好不要輕易出口。他認為西太后不過幫著大行皇帝看了幾天章奏,所知有限,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她冒失,自己不能跟著她冒失,因而出以保留的態度。

但是,西太后決不會因為他保留,也跟著保留:"六爺!"她故意反逼一句:"這兒沒有外人,有話你儘管說。也許我們姊妹倆有見不到的地方,你一定得說給我們。"

"對了!"東太後也微微笑了一下"六爺,外面的事,我們不大明白,你要不說,我們不糊塗一輩子嗎?"

"兩位太后言重了!"恭親王倒有些惶恐了,"即蒙垂諭,臣有句話不能不說,'叛逆';二字,誰也當不起!若無叛逆的實跡,而且有處置叛逆的佈置,還請包容為是!"

西太后對恭親王說話的口氣相當讚賞:"不錯!不錯!六爺真是見得深、看得透。不過,還是那話,如果真有其事,可又怎麼處置啊?"

到了這個地步,恭親王也知道自己若再不表明態度,只怕連兩宮太後也都得罪了,本來肅順和自己就有心病,現在萬一再得罪兩宮太後,自己的好日子真的要到頭了,當下咬了咬牙冒著危險說道:

"以臣看,只有一個辦法,召集親貴重臣,申明旨意,而且預先得有佈置,讓那些人非就範不可!"

兩宮太後互相看了一眼,一齊露出滿意笑容:"六爺,這事我看就交給你去辦理如何?"

恭親王心裡"撲通、撲通"亂跳,這事要是成了,自己就是兩宮太後眼裡最大的功臣,可要是失敗了,那自己又會有什麼樣的下場......

恭親王這個時候忽然想到了一句話:"伸頭也是一刀,縮頭也是一刀",自己總得有個選擇了!

忽然起身跪倒在了地上:"母後皇太后、聖母皇太后,容臣直言,臣現在心裡想著的只有四個字,孤掌難鳴!"

兩宮太後沒有說話,只是看著恭親王,恭親王到了這個時候,也再也沒有任何保留:"要想成了這件事情,非得有幫手才行。

眼下京裡到處都是肅順的人,決然無法動手,臣心裡想著,母後皇太后、聖母皇太后不妨暫且忍耐一下,容臣慢慢排程。

臣心裡已經有了一個人選,這人就是康雪燭,若是他和新軍在此,太后,臣就有了九成取勝把握,只是如何最快速度把康雪燭調了回來臣還沒有想好......"(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陸.qidian.,章節更多,支援作者,支援正版閱讀!)(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