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三國新勢力:遼東我稱王最新章節列表 > 第四十二章 釜底抽薪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四十二章 釜底抽薪

與此同時,吳軍大營。

諸葛恪重重地一拍桌子,氣道:“遼東公孫氏,當真是無恥至極,做父親的是如此,當兒子的也是如此。說好了分兵抗衡,他在遼隧圍死司馬懿,我在遼口陳兵阻斷王昶的援師,這小子打到一半居然撤軍了。”

公孫修一經撤軍,諸葛恪顧得了首,顧不得尾,遭到魏軍的左右夾擊,對恃近三月,損失難以預估。

軍帳中,諸葛瑾居中而坐,羊衜居左,聽著他的抱怨,均覺窩著老大的火氣:天底下論背刺盟軍,何人能及我東吳?今日倒被盟軍給背刺了。

他開始理解當年關羽死的時候有多憋屈了。

諸葛瑾沉吟許久,皺眉道:“元遜,為將者沉不住氣,如何做得大事?此事誰也預料不到,自不必多言。倒是司馬師、毌丘儉已率五萬援軍殺奔而來,若等魏國援軍到來,則處於敵眾而我寡的境地,咱們更加的被動。”

羊衜哼了一聲道:“陛下正準備命上大將軍進攻合肥,分身乏術,不可能再增援遼東。不如留在此處,一鼓作氣的和魏軍拼了。”

諸葛瑾聞言不禁白了他一眼,搖頭道:“眼下不能意氣之爭,陛下命我等老臣名義上援助遼東,實則劫獲物資歸吳。現如今再耗下去,賠了夫人又折兵,依老夫來看,儘早撤軍為妙。”

諸葛恪恨聲道:“全憑父親定奪。”

這一場遠離本土作戰的戰役,對東吳來說是巨大的消耗,且不說一路上人嚼馬喂的,輜重後勤壓力巨大。現如今戰艦樓船也毀了大半,公孫修所允諾的戰馬自也成了空話。

吳軍入遼東三個月,一無所獲,堪稱恥辱。

諸葛瑾緩緩走出大營,心中不禁暗想:“吳國不做燕國的手中刀,老夫雖然退兵,可司馬懿仍會徵遼,看你如何御之?公孫修繼位燕王,今後必會是魏國北邊的邊患,這個窟窿由司馬懿自己去填。”

這場撤軍來得匆忙,吳軍收拾行囊,能帶走的一律帶走,帶不走的集中堆放,一把火全然燒了也不敢司馬懿留著。

就在得知東吳撤軍後,司馬懿松了一口氣,強笑道:“諸葛瑾畢竟是老謀深算,他一撤軍,無人掣肘,老夫就可以騰出手來,把遼東餘孽一掃而光。”

胡遵臉現喜色:“只等援軍一至,合兵攻之。”

司馬懿欣然點頭,笑道:“攻滅遼東沒有問題,可是承諾陛下的時間,卻有所延誤,不能如期班師回朝。”

胡遵道:“戰爭之形勢,變化莫測,急之可急,緩之可緩,陛下應當會體恤太尉的。”

司馬懿自覺一生算無遺策,輕易不肯開口,非要細細揣摩可行性的把握,再一鼓作氣,置敵於死地。他本意是一年時間攻滅遼東,如期歸朝,此時卻生出時不待我的感慨,嘆道:“希望陛下能再給半年的時間,讓老夫有機會一舉滅遼。遠征遼東,本來便是耗時耗力之戰,陛下撥四萬大軍徵遼,已是按捺群臣之阻撓。現在增兵五萬,是救老夫於囫圇之間。若不能取得遼東,老夫真無顏面回洛陽。”

魏國作為三國中最幅員遼闊的大國,帶甲控弦之士,不下四十萬兵力。可魏國同蜀漢、東吳、遼東均有接壤,為防止偷襲、入侵,兵力也只得向幾處分散,這其中還佔有保衛皇都的禁軍,能隨意調配的兵力就大大的減少。

小小的遼東投入近十萬大軍,堪稱不可思議。

司馬懿知道若不能儘快克復遼東,三朝元老的威望也要大打折扣,心中的壓力可想而知。

第三日,魏國援軍抵達遼口。

曹睿去年便有徵遼東之意,特命幽冀四州大造海船,這五萬大軍也是從幽州、冀州徵調的民兵組成。

為首領軍的是幽州刺史毌丘儉,年紀在四十上下,相貌威儀,法令紋深陷,直垂至下巴,從頭到尾一直不苟言笑。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副將是散騎常侍司馬師,三十歲正當壯年,臉頰瘦削,身材高大,顧盼之間的神態跟司馬懿極為神似。只見他四處張望了幾眼,皺眉道:“刺史大人,你曾二度徵遼,跟遼東公孫氏也打過不少交道,不知有何高招?”

毌丘儉目視前方,輕聲道:“公孫氏能偏安於此,皆賴山溪河流之天險,以及惡劣的天氣。青龍三年老夫便上書朝廷,坦白伐遼之策。青龍四年,老夫便以外交之功,將招降右北平烏桓單于寇婁敦、遼西烏桓都督王護留,以及當年追隨袁尚流亡遼東者共計五千餘部眾。削去公孫淵的潛在盟友後,秘密率領幽州、鮮卑、烏桓聯軍開赴襄平……”

司馬師聞言不禁對毌丘儉心生佩服,暗想:“此人能領度遼將軍、幽州刺史之職,並非全因跟陛下私交甚好,而是才能出眾——”

毌丘儉說起這個老對手,侃侃而談道:“老夫率軍秘密藏伏遼隧,表面攜書信、印章徵公孫淵進京述職,只等公孫淵就範或者出城。可大軍出征走漏了風聲,得知後他成了驚弓之鳥,詭稱老夫假傳聖旨,意圖害他。以此為由拒不奉詔,發兵與老夫交戰。”

司馬師附和道:“此人倒也機警。”

毌丘儉點了點頭:“老夫在遼隧同公孫淵交戰日久,突逢連下十日暴雨,大挫我軍銳氣,不能佔天時地利人和之一,老夫只好撤兵回北平。伐遼之戰也就自然的拖延下來。”

說到這裡,他也不自禁地嘆了口氣。

策馬跟在毌丘儉身後的少年郎揹著長弓,腰間懸寶刀,劍眉薄唇,鼻如懸膽,隱隱有毌丘儉年輕時的模樣。只聽他信誓旦旦道:“父親,此次出兵,必可破燕賊於襄平。”

毌丘儉回頭看了眼少年,皺眉道:“子仁,大丈夫不可輕言草率,凡事要講究一個策字,一個理字,空口無憑,何濟大事?”

少年悻悻一笑:“青龍四年你可沒帶上我,現在有父親,有司馬公,克復遼東,指日可待。”

毌丘儉瞪了他一眼:“莫說大話。”

這少年是他的長子毌丘宗,自幼便隨軍四徵,一直視父親為榜樣。

司馬師若有所思道:“刺史不必介懷。我等都為遼東除寇付出努力,寄希望於一戰功成,蕩平東北。”

毌丘儉皺眉道:“但願如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