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次元 > 諸天輪迴:從港綜開始最新章節列表 > 第四十七章 各方算計,是非曲直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四十七章 各方算計,是非曲直

大非川之戰結束六年之後,唐朝終於無法忍受吐蕃的多次騷擾,決定將目光從東邊收回,轉而投向盤踞西域的異族。

儀鳳元年閏三月初一,吐蕃侵犯鄯、廓、河、芳四州;

二十九日,吐蕃侵犯疊州。

儀鳳二年,也就是今年五月,吐蕃侵犯扶州。

正因為如此,平息完半島的不安定因素,解決這個野蠻國家,成了帝國的當務之急,否則西域將會一直處於動盪之中。

而在天皇李治看來,吐蕃攻佔西域以及大非川之戰中的失敗,是其一生光輝形象中的刺眼汙點。

在馭龍賓天之前,必須要徹底完成清算,向世人和那些番邦小國們證明大唐是不可戰勝的!

詔書《令舉勐士敕》之中,更是直接說明吐蕃在這幾年十分不安生,而大唐對其始終採取剋制態度,比止令鎮遏,未能即事翦除。

這種情況下,吐蕃仍舊不知好歹,反而變本加厲,如今已成為國家不得不剷除的蠻族勢力了。

故而,各地百姓選擇踴躍參軍,希望一血國恥,徹底剿滅吐蕃。

十八萬大軍!

這個上報過來的數字非常誇張,哪怕大部分是輔兵,所形成的戰力仍舊非常可觀。

如今,廟堂之內,朝中眾臣議論紛紛,畢竟上次大非川失敗的原因為將帥不和,所以此次任命將帥,必須慎之又慎。

到底該選誰呢?

說實話,因為孟凡對歷史瞭解不算特別多,只知曉大非川之敗,卻不清楚後面一系列相關戰爭。

一番爭執之中,深受皇帝信任並在朝中擔任中書令,也就是宰相一職的李敬玄被推上臺前。

不可否認,唐朝時文武分途還未完全實現,士人們大多是能文能武,可以做到:文能安邦平天下,武可鞍馬定乾坤。

奈何無論孟凡怎麼看,都不覺得前方那個看起來很儒雅的老頭,是什麼好人選,他真沒有那種果決勁兒。

可是,今上態度很明確:

非他莫屬。

至於原因,前輩軍將推舉!

若是旁人倒也沒什麼,可推舉之人乃是常年鎮守邊疆,防範吐蕃的名將劉仁軌!

昔年薛仁貴因大非川之戰中的失敗而聲望盡失,為了防範吐蕃的騷擾,朝廷又必須派一名大將前往河隴地區鎮守,收拾殘局。

那時候,李治舉目望去,突然發現朝中似乎沒有可拿得出手的大將了,太宗文皇帝留下的李績死了,蘇定方也死了,三箭定天山的薛仁貴吃了大敗仗。

萬般無奈之下,朝廷決定再次徵召已經稱病致仕的名將劉仁軌,任命其為隴州刺史,鎮守河隴地區,防範吐蕃侵擾,而他確實做的很好,深得帝心。

後來出鎮遼東,亦大有作為。

可關鍵在於,李敬玄知曉這裡面有圈套,事實上他和劉仁軌之間有不可調和的矛盾,積怨已深,且深到讓雙方都可以置國家利益於不顧,也要把彼此拖下水來!

這分明是一次報復。

李敬玄太瞭解自己了,負責內政絕對有信心,而統兵能力……

時隔這麼多年,被國家寄予厚望的十八萬大軍交到自己手中,去攻打佔據地利的另一強國吐蕃,下場會是什麼?

“臣非將帥才,且仁軌逞憾,故強臣以不能。”

在滿朝文武的注視下,宰相李敬玄嘆息,直接把難處說出。

可惜,這一行動無疑對於急於教訓吐蕃的皇帝而言,是一件很掃興的事情,李治端坐在御座之上,認為李敬玄在矯情,根本不留任何情面,直接說道:

“仁軌若須朕,朕且行,卿安得辭?”

一個邊疆大吏,一個中樞大臣。

二者間會有多少矛盾?

分明是你李敬玄矯情!

人家舉賢不避仇!

眼見皇帝都這麼說了,屬實不知兵事的宰相只好硬著頭皮答應下來。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君說臣行,臣能說不行?

皇帝太信任劉仁軌了,老小子真是在借公事來洩私憤!

一切盡收孟凡眼底。

自始至終,他都很沉得住氣,並未主動發表什麼看法,畢竟自己應詔懇請隨軍出行的文疏,至今尚未得到回應。

此外,孟凡透過上官婉兒之口,知曉了此事背後的些許內情——

那位和藹可親的姑母本欲趁此危機大顯身手,卻被心腹明崇儼等人密勸,決定放權給太子李賢。

太子不知是計,欣然接政,卻不知曉該點何人掛帥,最終天皇李治愛子心切,決定帶著病身上朝,並聽從了劉仁軌的上書,點中書令李敬玄出征。

國家大事當中,竟也透著算計!

姑母恐怕不希望此戰勝利。

大敗最好,能夠打擊到太子名望,讓大臣乃至他父皇漸漸失去對其的信任與支援即可。

說實話,這些分析皆來自上官婉兒,不愧巾幗宰相,孟凡自以為已經裝得夠超然物外了,從未在任何場合跟太子單獨接觸。

甚至連李賢本人都不知道,他有扶持李唐正朔的志向,仍在不斷想辦法拉攏。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而透過私下觀察,上官婉兒卻猜到了這些,並主動告訴他,其中到底涉及哪些算計。

冒著生命危險……

這麼形容,毫不誇張。

誰能想到剛獲得聖卷,從掖庭女僕變成才人,始終伏桉書寫的上官婉兒會出賣欣賞自己的天后。

在她分析中,李敬玄其實早就是天后的人,那位姑母眼下為趁勢做局——

中書令李敬玄每在朝堂上與人爭執,必大聲疾呼、引經據典,戰無不勝。再加上文采非凡,治學治史皆有章法,故文名彰,奈何這些全是紙上談兵,與趙括無異。

這劉仁軌設局,也不僅僅是為了報私仇,還是為了太子,他欲為李賢除去天后在朝中之羽翼。

按其設想,李敬玄在朝內堪為大敵,讓他去吐蕃吃點苦頭也好,免得他一直誇誇其談,搬弄是非。

同時為避免李敬玄會大敗,便把自己的親信大將黑齒常之和契必何力的兒子契必明派過去,以免戰事糜爛。

可雙刃之刀,傷人傷己。

一旦李敬玄失敗,劉仁軌這個力薦之人的責任根本跑不了,而主持大局的太子李賢更是難逃主責。

因此,權衡利弊之下,姑母武則天決定順水推舟了,將李敬玄這個大棋子扔掉,直接去將東宮的軍。

“大格局。”

內鬥,內行!

怪不得孟凡一直覺得自家這位姑母,和藹可親,只是偶爾處理政事罷了,與歷史上形象截然不同——

大部分時間都在陪同今上,與番邦使臣宴飲,順勢跳出朝廷,任由太子奪權。

原來在此處等著呢!

如今太子監國,負責對外用兵一事,李敬玄吃了大敗仗,他該負什麼責任?

上官婉兒還提點孟凡,哪怕李賢隱約知曉李敬玄已經倒向了天后,可依然青睞對方,因為他曾助其編修《後漢書》等著作。

此次舉薦對方,太子出力甚多。

簡而言之。

所有人都在局中。

掛帥出征的宰相為刀。

劉仁軌希望藉此打擊到天后,讓太子地位更加穩固,哪怕事後自己被清算,也覺得無所謂。

天后格局更大,血更厚,直接反將一軍,並不介意自己折損羽翼,只要能夠打擊到太子即可。

天皇李治愛子心切,選擇抱病上朝,或許看穿了算計,或許沒有,但不管怎樣,他都沒得選擇,不用李敬玄,又該能用誰呢?

劉仁軌在東征,薛仁貴大敗一場,似乎證明了其沒有帥才,裴行儉又在安西肩負彈壓當地土著的重任。

遍觀泱泱大唐,竟然找不出第二個可以掛帥的人!

太子李賢怎麼想?

謀臣大機率已經提前告訴他,此行主帥之爭有詐,不應接管此事,但家國危難之際,儲君太子若沒了擔當,還有誰能挺身而出呢!

李敬玄要贏!

哪怕他是天后的人!

唯有勝利,才能夠化解危機。

若非上官婉兒這姑娘跟自己講這些,孟凡真揣測不到這些門道,正因為如此,他已經下定決心,往後無論如何,再也不扶龍庭了。

太年輕,玩不轉。

港島就那麼大,當時局勢又那麼危急,根本沒有內鬥的土壤,自己真是順風順水,在這個領域,說句天真都不過分。

不過,該入局還是得入局,既然選擇太子李賢,哪怕他再被動,也要硬撐下去,因為下面的周王和相王根本沒資格和手段,也沒有名望去跟那位姑母打擂臺。

再退一步,唐軍敗了,炎黃子孫埋骨他鄉,不悲哀嗎?!

此刻,孟凡深深體會那些名臣選擇急流勇退的原因了,算計來算計去,一腔熱血涼到透,只覺得悲哀與毛骨悚然,回家種田、親近自然都比這些強上萬倍。

“變數。”

內廷之內,明崇儼如此形容現任太史令,表情異常凝重,道:

“天后娘娘,為了大計,還是讓他繼續待在長安為好。”

上官婉兒侍立一旁,安安靜靜,只是厭惡明崇儼看自己的眼神。

這男人年近三十,兩眼細長,臉色傅粉顯白,整個人看起來格外陰鷙,但最噁心的莫過於眼神,平日裡說話也是油腔滑調,遠不及九如半分。

不過,若能襲其一分神采,便能勝過世間大半男兒。

與此同時,未曾隨夫皇上朝的武則天並沒有理會明崇儼,而是揮了揮手,示意其退去,接著,提筆疾書,將字條轉遞過去。

“婉兒,送往太史局,著九如仔細揣度。”

“喏。”

上官婉兒不卑不亢,如以往那樣,澹然退下殿去。

武則天繼續審閱卷宗,速度很快,只有幾十息罷了,一份卷宗就被放下,因為絕大多數已經被政事堂的宰輔,以及監國太子批閱過了,她只需要瞭解一番即可。

另外,事情都不是很大。

因為當務之急還是在於對吐蕃用兵,各方調動、將帥安排,只要主帥是李敬玄這個草包即可,其它皆無關緊要,武則天根本不在乎。

反倒是孟凡呈交的那份文疏,至今仍在其手邊陳放,上面的內容非常簡短,若以尋常眼光來看,也談不上大事,五品清貴官員想要隨軍出征。

只不過,結合身份以及其它事情以後,就變得麻煩起來。

首先,武則天非常欣賞這個子侄,不管是樣貌、品性,還是本事,都非常之滿意,否則不會動了嫁女的心思。

其次,自己身邊可用的武家人很少,哪怕陸續召回了幾人,比如武承嗣,但全是難堪大用的蠢物。

正因為如此,武則天不願意孟凡捲入此事,至於叫上官婉兒送去的字條,也沒有太多意思要表達,讓其愛惜羽毛,莫要沾染是是非非。

“道婚?”

“真靈。”

“令月一個姣好美麗善娘子,配吾家麒麟子正合適。”

言語間透著不容拒絕,她那位夫皇同樣如此作想,二聖履極人間,一道旨意,就算仙佛也要低頭。

何況,那女子已經不在。

至於女兒年紀尚小一事,再等上三兩年即可,剛好二人之間可以繼續培養感情,武則天很期待。

……

另一邊。

在散朝後,陛下依照慣例賜食,文武百官稍稍放鬆,也不管宛若瘋狗的御史,開始找相熟之人閒談,並交換各自對軍國大事的想法。

各種訊息開始傳開。

孟凡直接找上了註定要掛帥出征,並知曉自己被迫入局的李敬玄,他早早做好了兩手準備。

假如那位手段高明的姑母,不同意他隨軍,那就立刻辭官離開長安,在大軍行進之時,以白身接受主帥徵辟。

對此,面露菜色的李敬玄既欣然同意,也有相關權力。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自己這個天后羽翼,其實跟太子才是一條心,吃了敗仗,別說保住富貴、權勢,大機率是要抄家滅門。

“道長高義!”

“屆時,還要多多仰仗您。”

眼下,李敬玄哪裡顧得上什麼宰相威儀,什麼國公之尊,緊緊握住孟凡手腕,恨不得當場燒黃紙,與之結為兄弟。

分明不必摻和渾水,卻願意主動入局,不管出於何種原因,都是他的恩人,說實話,堂堂宰相竟然混到此等境地,也真是荒謬至極。

只有孟凡這個可以溝通鬼神,玄法無邊的太史令,兼天後外侄,能給李敬玄帶來一絲慰籍與底氣。

就在這時,一名穿長衫的太監走了過來,對孟凡執禮道:“殿下召見太史令,請隨我來。”

孟凡不疑有他,對著中書令李敬玄沉聲道:“如此,某便與趙國公說定了。”

“說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