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都市 > 無人駕駛帝國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五百一十五章 科技進步與世博會(《夢想充電站》少年追夢之旅)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五百一十五章 科技進步與世博會(《夢想充電站》少年追夢之旅)

無人車的新書《夢想充電站》求收藏!求推薦!

——————————

晚上,看完新聞聯播,孫教授繼續召集三個弟子討論。

孫教授道:“今天我們討論可科技進步與世博會!誰先來?”

王立志首先發言:

“世博會為最新科技成果的展示搭建了一個全方位、多角度、深層次的平臺,進而會對科技發展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成為引領科技文明發展的風向標。

正如一名專家所說:我們今天展示的一些科技精品,比如納米技術、第四代移動通訊等,它們不一定明天就能用上,但能讓人體會、憧憬、感知到我們的未來。”

李長河接著說:

“世博會以諸多的‘世界第一’而聞名。

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所取得的每一項重大科技發明,都是首先在世博會上亮相。

正如電話、拉鍊的發明和改進一樣,許多科技創新經由世博會廣為人知後,得到了更多研究者的關注,加快了進步的速度。

創新科技透過世博會得到廣大人民的支援,並體現在未來市場的需求上,而這個需求就是我們今後發展的重點。”

沈笑夫又來發言:

“人類對移動速度的追求導致了汽車的發明與不斷革新。

而汽車的發明與其發展史上的很多豐碑,都烙上了世博會的印記。

1878年巴黎世博會,首次展出了一個極富想像力的新產品——汽油驅動的‘汽車’模型。

1889年巴黎世博會,誕生了一個更大膽創新的展品——四輪汽車。

這輛汽車裝置的V型雙缸引擎,每分鐘轉速達600次,能提供2匹馬的馬力。

這在人類超越馬力的速度追求中,是偉大的突破。

為提升速度,汽車發明家與技術革新能手們進行了不懈的探索,而世博會是他們進行交流的一個重要平臺。

在1889年巴黎世博會上,工程師龐阿德和萊瓦索,結識了汽車發明家戴姆勒,他們興奮地相互切磋汽車技術。

偶然的相遇促進了現代汽車業的發展。

萊瓦索後來用兩年時間,將汽車重新設計,把裝在底盤前部的發動機透過離合器、變速器,用鏈條驅動後輪。

接著,龐阿德在駕駛室前方加裝了擋風玻璃,並設計了後廂和車篷。他們的創造揭開了汽車時代的序幕。

現在,人們藉助磁懸浮列車、飛機等更加先進的交通工具能在更廣的空間,以更快的速度“自由移動”。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從某種意義上說,世博會正是人類‘自由移動’的引擎和推動力。”

聽了沈笑夫的發言,大家紛紛點頭。

孫教授接著說:

“當然,科學是不是解決人類所有問題的靈丹妙藥。

第二次世界大戰讓全世界都開始反思,科學不能解決一切。

從布魯塞爾市中心驅車北行,便可來到風光旖旎的比利時國王北郊行宮拉肯宮一帶,一座奇特的建築很快映入眼簾:九個互相連線的巨大金屬圓球在空中熠熠發光。

這便是專門為1958年布魯塞爾世博會而建的著名的原子球。

它高約102米,重達2200噸,相當於放大了1650億倍的鐵分子的結構。

每個圓球直徑約18米,分為上下兩層。

最高的圓球裡有一個專供遊客觀賞風景的觀光區,遊客在此可以俯瞰布魯塞爾市全貌。

比利時建築大師安德烈·瓦特凱恩是原子球的設計師,他精心構思,每個圓球代表一個原子,正巧當時歐共體成員國有9個,比利時也共有9個省。

因此,原子塔的個球體成為比利時國內團結和西歐聯合的象徵。

圓球內舉辦科學展覽,球與球之間用自動扶梯連線。

原子模型塔底部接待大廳首先展示的就是比利時的核能工廠。

二戰中,人類親眼看到自身毀於用最先進科技創造出最具毀滅性的武器。

二戰後,全球傳遞著和平利用原子能的呼聲。

原子球的設計,表現了人類對金屬和鋼鐵工業的尊崇和對原子能和平利用的期望。

人們開始關注‘人類和平、社會進步與可持續發展’等人文精神內涵,開始對偏重技術的展示思想進行反思。

試圖探索為什麼在科技進步的同時會出現科學與精神失衡、人性喪失等問題。

這屆世博會的主題‘科學、文明、人性’就是在這樣的背景形成。

你們對比利時布魯塞爾瞭解嗎?”

三個同學輕輕點頭。看來瞭解一些,但是瞭解的也並不多。

王立志道:

“比利時王國,簡稱比利時,全國面積2/3為丘陵和平坦低地。

古代凱爾特人和比利其人在此居住。後長期被羅馬人、高盧人、日耳曼人分割統治。

1830年10月4日獨立。

比利時是19世紀初歐洲大陸最早進行工業革命的國家之一,無論是地理上還是文化上,都處於歐洲的十字路口。

國土面積雖不大,但各具特色的旅遊景點遍布全國。首都布魯塞爾不僅有聞名於世的滑鐵盧古戰場,也是歐盟與北約的總部所在地。

比利時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外貿為其經濟命脈,是世界十大商品進出口國之一,全國GDP的大約三分之二來自出口。

比利時擁有極其完善的港口、運河、鐵路以及公路等基礎設施,為與鄰國更緊密的經濟整和創造條件,比利時是歐盟和北約創始會員國之一,也是聯合國、世界貿易組織等國際組織的成員國。

回答完畢!”

孫教授和沈笑夫、李長河點頭稱讚!

孫教授接著說:

“在歐洲,比利時雖然是一個獨立建國歷史短暫和國土面積較小的國家,但憑藉在歐洲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尼德蘭地區特有的商貿活動傳統,自世紀中葉起,它舉辦過多次世博會。

其中較有影響的是:1897年布魯塞爾世博會、1905年列日世博會、1910年布魯塞爾世博會、1913年甘特世博會、1935年布魯塞爾世博會。”

李長河感嘆:“比利時這麼牛?短短三四十年,舉辦了這麼多世博會?”

王立志笑著說:“這說明20世紀初期,比利時在世界的影響力多大!”

孫教授繼續道:

“二戰前的最後一次大規模的世博會就是1935年在布魯塞爾舉行的。

這屆世博會,比利時呼籲用技術和經濟競爭代替軍備競賽,實現‘用競爭獲取和平’,避免戰爭失敗了。

二戰後,世博會遇冷,多數國家都對舉辦世博會意興闌珊,比利時主動打破沉默。

1958年世博會上,在‘科學、文明、人性’的總主題下,47個參展國各自打出自己的副主題:

米國的人文主義,德國的生活與工作,法國的‘為人類服務的技術進步’,英國的‘為了更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