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都市 > 無人駕駛帝國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五百一十九章 小轎車與城市發展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五百一十九章 小轎車與城市發展

無人車來也短篇新書《夢想充電站》求恩寵!!

————————

第二天,“小轎車與城市發展學術研討會”正式開始。

出席會議的專家來自國家相關管部委、科研院所和境外專家學者,有關新聞界的記者也參加了會議。

沈笑夫看了會議須知,參會的大概有200多人。

會議就我國小轎車(以下簡稱轎車)發展與城市發展的關係問題,從較高的視野和較廣闊的角度進行了學術探討。

專家們各抒己見,暢所欲言,會議氣氛熱烈。

沈笑夫帶著耳朵認真聽,帶著紙筆認真記。

這可是最好的課堂啊!

燕園大學的蔡教授發言中指出,發展轎車是我國現代化的必然趨勢。他說:

“1994年,國家釋出了《汽車工業產業政策》。國家要求我國汽車工業應有較快的發展,以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

國家的這一決策對我國現代化建設具有很重要的意義,有關方面應共同努力,促其實現。

從此,‘轎車進入家庭’的宣傳越來越引起社會的關注。

轎車工業是汽車工業的重要構成部分,汽車工業要成為支柱產業,轎車工業需要相應發展;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從保護我國民族汽車工業來考慮,發展我國轎車工業也勢在必行;

轎車作為商品,逐步‘進入家庭’,也是一種必然趨勢。

城市是轎車的主要載體。我國城市的發展應當適應轎車合理發展的需要,這是我國城市現代化程序中必須解決的一個重大問題。

但是,轎車在我國城市的發展應當採取怎樣的方針政策?轎車在城市發展中有什麼制約因素?如何使轎車與城市協調發展?

國家應從戰略上早做研究,綜合謀劃,科學決策。”

沈笑夫覺得很有道理,分析得很有深度。

科學院的李研究院則談到:

“我國城市形態和環境容量對轎車發展的制約問題值得研究。

城市是一個有機動態的大系統。

轎車在城市的發展,不僅對城市交通產生重大影響,而且涉及城市發展的全域性和長遠。轎車的規模發展,既可影響城市形態,又必然受到城市形態的制約。

在研究轎車發展問題時,簡單地以米國同我國進行比較是不科學的。

華米兩國的基本國情、發展階段和城市形態都很不相同。

米國是轎車社會,全國2.4億人口,有1.8億輛轎車,轎車承擔了95%以上的城市客運量,人們的生活離不開轎車。

轎車的大規模發展,深刻影響著米國的城市形態。

一般講,市中心高樓林立,郊外大片住宅區往外延伸,城市形態多為郊區化松散型,城市環境容量較大。

這種米國城市交通和城市形態特徵,是由米國特定國情所決定的:地大、人少、高度發達的經濟。

而我國國情的特點則是:耕地稀少、人口眾多、經濟尚不發達、國家尚不富裕。

十分珍惜與合理利用每寸土地、保護耕地的基本國策和農業立足國內的基本方針,決定了我國城市形態只能是集中型的。

極為珍貴的城市郊區菜地農田國家要求認真保護。

我國十分有限的城市用地和環境容量,不可能適應轎車社會的需求。

加上城市人口數量很大、十分密集和經濟社會諸多原因,即便我國經濟發達以後,轎車發展也不能走米國的道路。”

分析一些國家和地區轎車與城市發展關係,我們應當特別注意新加坡和香港的經驗。

由於用地狹小,人口密集,城市容量的制約,他們均大力發展城市公共交通,而對轎車發展和使用採取一定的控制措施。

新加坡對進口轎車課以重稅,私人買車還必須先買高達十萬新元以上的‘用車證’。

在香港,居民出行中70%以上都使用和依賴公共交通工具。

實際上,西方許多發達國家,包括米國,由於轎車過多,他們在許多城市中心區都控制轎車的使用。”

滬上交大陳米文教授談到:

“城市應以發展公共交通為主。

近年來,我國許多大城市的交通已步人困境。全國31個100萬人口以上的大城市,道路不足,車輛擁擠,運輸效率下降,一些大城市中心地段機動車時速已下降到8一10公里,經常發生堵車。

在城市道路上行駛的大量腳踏車,擔負了大部分居民出行任務,而減少腳踏車所佔比重,將是漫長的歷程。

近年來,在部分城市,相當數量的摩托車的進人,更增加了交通的擁擠和管理的困難。”

沈笑夫深以為然。

浙大的許教授指出:

“目前我國城市交通的困境,是國家制定轎車政策時必須面對的現實,而形成這種交通困境的結構性根源又是短期內難以改變的。

如若不採取重大措施使之得到改善,又迅速大量發展轎車,城市又沒有相應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和相應政策及嚴格管理,我國城市,特別是大城市交通可能陷入更為嚴重的困境而難以解脫。

屆時,不僅轎車的優勢將難以發揮,整個城市的交通效率也將受到威脅。

城市是經濟中心,城市整體效率的降低,將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域性。

在國家快速發展的時期,應特別重視產業間的協調配合,必須十分重視城市道路、橋樑、立交和停車場、停車庫等設施的建設和發展,注重城市交通政策。

否則,將導致嚴重後果。泰國的曼谷就是一例。

德國《明鏡》週刊十多年前就曾報道:

‘在曼谷,今天的汽車交通已成了一個噩夢。市中心交通高峰時的平均車速僅為每小時4公里,一些駕車人不得不在汽車裡安裝了小便器,一些孩子不得不在凌晨4點動身去學校……’。

據悉,泰國政府正以高薪聘請外國專家以治理曼谷交通疾症。

曼谷的噩夢應當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並引以為戒。”

聽到這個橋段,沈笑夫不禁一笑,還真有意思!

這時,羊城大學胡教授發言了:

“早在1986年,國家就釋出了《華國科學技術蘭皮書》,其中《城市建設技術政策要點》明確規定:

‘大城市應以公共交通為主,各種交通工具協調發展。’‘對高能耗及汙染嚴重的摩托車等交通工具,要適當控制其發展’。

實踐表明,這一政策是正確的,應當認真貫徹實施。

在大城市,要發展大容量快速度的公交工具。

地鐵是緩解大城市交通緊張的有效方式。日本東京人口密集,交通量巨大,地鐵承擔了城市客運量的50%。

由於我國經濟條件的限制,大城市在近期還不可能普遍興建地鐵。輕軌交通還在試驗中。當前仍需大力發展公共汽車和電車。

但是我國城市道路面積和空間又相當有限,因此,應當使有限的城市道路面積和空間優先保證用於城市公交車輛。

如果讓大量的私人轎車佔用了這有限的道路面積和空間(4輛轎車佔用一輛公共汽車(電車)的面積,即16一20人佔用15。人的面積),城市公交將得不到應有的發展,這是必須防止的。

所有的這些現實,有關部門應當正視。”

武大劉教授說:“我認為,歷來都是先有車,後有路,車到山前必有路,並以市場機制為其根據。”

津大王教授馬上反駁:“我認為,這是不可取的!如果將其作為政策,則是危險的。”

武大劉教授問:“為什麼?”

津大王教授道:

“在城市修路,以適應現代交通,需要鉅額資金,現行城市建設資金渠道遠遠不能適應需要。

京都近年來每年用於城市道路和立交橋建設的資金約20億元,其他絕大多數大城市是辦不到的。”

如何解決城市道路建設資金問題,國家綜合部門應及早研究。”